从立志成为“科研大神”
到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到如今直接攻读博士
她一路以来坚持不懈绽放芳华
下面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廉思甜学姐
讲述属于她的科研之路
武汉理工大学优秀学子报告会
廉思甜
筑梦于心矢志科研
大家好,我是材料学院16级本科生暨20级直博生廉思甜,年进入武汉理工大学纳米重点实验室,进行锌空气电池和锌离子电池的研究。
初入大学时,我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我到底应该做什么?我到底能做什么?而后我穿梭于各类讲座、报告,聆听材料科学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汲取能量。在一次报告会上,我了解到戴宇航学长的经历,他还给我们讲了赵云龙学长的故事。就是那时,我受到了鼓舞,我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科研大神。带着这样的想法和目标,我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双选会,成功选拔进入国内储能材料领域知名专家麦立强教授的课题组。
可是,科研哪里是一拍脑袋就能做成的呢!进入实验室后,我开始寻找自己的不足,逐渐摒弃之前懒散浮躁的心态,耐下性子沉下心来投入到科研中去。结合着材料学科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会了检索文献、阅读文献以及材料合成制备等科研基础知识与方法,希望能够尽快为实验室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同时为了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我积极与老师沟通并阅览书籍文献,深入了解领域发展历史与前沿动态,不断拓宽知识眼界,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兴趣点。
尽管如此,生涩难懂的论文,繁忙充实的学业课程,不断推翻重来的实验数据,像是一个个拦路虎,横亘在我和我的目标之间。在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常常因为看不懂论文、想不到实验解决方案急到跳脚,但急完之后,还是要直面那些一直存在的难题。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去实验室勤勤恳恳地做实验,记了一整本的实验数据,刷过的试管连起来可以绕实验室5圈,但是实验结果却一直达不到预期。在我几近放弃的时候,麦立强老师告诉我:“进行一项科学研究,仅仅记录实验现象是远远不够的,要挖掘现象背后的原理。”麦老师的这一科学指导让我深受启发,为了究其根源,我跨专业“蹭课”学习相关知识,下课后积极向课堂老师询问问题,并且广泛阅读论文验证猜想、和实验室老师们讨论观点,甚至在过年前几天依旧待在实验室做实验、看文献。在实验室的年夜饭桌上,麦老师叮嘱我要劳逸结合,老师的关怀给我送来了温暖,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科研的专注与热爱。在实验室的三年期间,我先后以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且我参与的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结题优秀,论文入选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追梦于行挑战自我
在年,我和队友喻科菘、李智同学组队参加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项目最忙的时候,常常开会就开到凌晨,忙到深夜肚子响了才想起来还没吃晚饭。同时我还是项目答辩手,在最开始答辩的时候,我一直被“怼”,但是我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积极听取团委老师和评委老师的意见,及时修改不足。在这个过程中,项目指导老师周亮和罗雯给了我许多启迪和帮助。他们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对项目的内容细节给予指导并帮助我们精准打磨,也鼓励我要积极乐观地备赛。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深深的鼓舞着我,让我不敢轻言放弃,在比赛中遇到困难时,更加有了勇气和动力去克服。最终,我们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的成绩。
留梦于心不懈创新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期间我也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而是在家中坚持自我学习,夯实科研基础,每天打开电脑看一篇领域论文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在这期间,我将前期工作数据整理为本科毕业论文,经过反复打磨,论文最终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同时,也将前期的相关工作进行梳理形成文章,经过多次投稿、反复修改之后,终于在国际能源领域著名期刊JMCA上发表了,而我也因为研究的高参与度位列论文第二作者。收到论文接收邮件的时候,内心依旧很激动,每一篇论文的发表都代表着自己创新成果的被认可,心里很有成就感。
目前,我已获得武汉理工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并将继续围绕储能材料深入开展研究。对于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继续保持科学的研究态度,立足社会发展需求,勤勉研究,成为一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
谢谢!
编者说
摒弃懒散驱除浮躁,耐下心性投身科研,不断拓宽知识眼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秉持科学研究态度!本期编辑:周里洋本期审核:施禾羽子陈英桦素材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团委宣传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