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的眼神
尖锐的话语
缜密的思维
密集的提问
这就是论文答辩
唇枪舌剑
你
怂了吗?
刚过去的毕业论文答辩
引起了一阵腥风血雨
瘦狗岭居民闻风丧胆
论文答辩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花生有幸邀请到答辩组的3位老师(*^__^*)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对此次论文答辩的评价
-熊玉珍老师-
花生:老师对这次答辩的感受如何呢?
熊老师:选题不错,扣紧社会和学科前沿,大部分同学们准备充分,能够做到理论结合实践,但是部分同学研究方法有待加强,文字功能不够。
花生:在答辩过程中,老师觉得同学们存在什么问题呢
熊老师:没有很好凸显汉语言文字应用专业的优势
花生:请问老师对接下来的学生在论文选题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熊老师:同学们要扣紧学科前沿需求和社会应用,要结合汉语言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优势
-刘红红老师-
花生:请问老师您对这次答辩有什么看法呢?
刘老师:通过这次的答辩,发现较多的问题。
首先,大多数学生都不太懂规范。比如:尾注、脚注和参考文献的问题,多数同学的脚注和尾注都有,但是把尾注和参考文献混淆了,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通过多阅读学术著作和期刊,注意其中的注释部分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论文中一般没有尾注;然后,在标注参考文献时,要注意分类,如:文献是一类,期刊是一类,学术论文是一类,或者是根据自己的论文来进行分类。
其次,是文献综述的问题,直接引用肯定是不行的,实际上你需要的就是把它的主要内容写出来,并进行分析,进行评述,你的分析和评述才是亮点;在注明文献出处时,最好要具体到哪一本文献的哪一页、哪一段,以供阅读者查证。
然后是选题方面,选题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比如在古代文学方面就可以分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海外文学等,在确定主题是要与老师进行商量,并查阅文献来查看与你主题有关的问题研究到哪种程度。
还有就是眼高手低的问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论点非常好,写出来却是不清不楚的,往往让读者不明白他所想表达的,所以,在遣词造句方面要下功夫。虽然创新、创造很重要,但对于本科生来说,能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论证清楚更为重要。
最后,论文的标题要简明扼要,要有代表性;语言要注意准确,避免文白夹杂和过于口语化;结构也要清晰。
-刘晓梅老师-
花生:老师对这次答辩的整体印象如何呢?
刘老师:就我答辩那组来说,总体还是觉得这次答辩水平有进步。我觉得,相对来说,糊弄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认真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热衷于语言本体进行研究或语言应用进行深度研究的越来越多了。
花生:在这次答辩中,同学们有什么普遍存在的问题呢?请问老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改进的意见?
刘老师:有些论文选题很好,很有新颖性,但文章是整个的构架,削弱了文章的创新程度。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给分最高的那个同学研究印尼语、他伽禄语和汉语的系词,选题很好,从类型学的角度,在文化语言方面做比较、研究,前人没有这样去比较过;但是呢,这里就很难分清你在描述不同语言的语法现象时,哪些是你研究出来的,哪些是已有的研究成果,这个就有点模糊了。另外,描述这种语言的本身、语音和现象又占了很大篇幅,而比较的那一章,相对的就被削弱了。其他的毕业论文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点子很好,但真正实施起来,创新程度就被削弱。要改进的话呢,要从写作技巧进一步锤炼,要着重核心的、创新性的东西,而不是把别人已有的转述过多。还有就是创新性,实在太差了,在这方面需要多下点功夫。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他研究的问题指向不明,对于想解决的问题,他可能只是在描述现象,而实际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他根本不清楚,这样的论文肯定是不行的。你要有一个很清晰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是问题的指向一定要很明晰。
花生:老师在这次论文答辩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刘老师:呃,好的那几篇吧,模式都差不多一样,都存在“哪些是你研究出来的,哪些是别人研究出来的”这样一个弊端。然后是文献的封闭的问题,我们的语言,它在本国肯定是有学者进行研究的,但我们并没有去看,可能也看不到,所以,不是很清楚别人究竟研究到什么程度了。我记得最清楚、最突出的就是一个同学把汉语中的被动句的研究,专门列了一章,但是,被动句的研究,其他的学者究竟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呢?没有查证资料,就专门列了一章,这样绝对不行的。而且,在你的这一章中,主体肯定还是你创新性的东西,只是把它分章陈述出来了而已。至于别人的东西,你只能说在比较时提及,而不是作为专章去介绍。这对我们以后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要求实际是一样的,就不要过度转述别人的问题。
听完老师的评价
对论文的选题、答辩等有没有更清晰一点呢?
本期采访就到这里啦!
十分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和支持!
我们下期再见
文
微笑亦如
美
住错了森林的精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