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国关国*外交学人”可订阅学习
[罗杭]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策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治科学;数学与计算的组织理论及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应用;决策理论与模型等研究。
浅谈国际关系论文写作
这次新生讲座安排的是让我给大家讲一下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让汪老师讲学科入门。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有针对性的安排,因为我之前并不是学国际关系出身,以前是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的,所以我给大家讲学科入门的话可能不太合适。论文写作这方面我可能偏向于技术性和细节性方面的东西。
我也是根据同学们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去准备的,比如有的同学就很感兴趣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写作规范方面的东西。那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个模板,具体来说可能不同的情况下要求是不一样的,万变不离其宗。一些大体的东西,一个很标准的,很齐全的学术性的论文,包括有标题,以及姓名和你的工作单位等等(日常的论文作业可以不写),还有摘要等。
有的同学问到摘要的结构,首先摘要中要抛出你的研究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以及初步的结论。还有标题和摘要的中英文对照。另外要用三到五个关键词把论文的基本概念列出来。很多情况下对文献的搜索就是在检索是就用关键词来查找。
学术规范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用的规范,引用文献常常容易犯错误,借用别人文章中或专著的一些观点,一定要标注引用;改写和直接引用也不同。全文照搬时,一定要加引号,明确表达出来。比如前几年有位博士生就是因为引用的问题,后来没有很好的完成论文答辩。
不同学科的论文结构也有差别。大体上论文的总体结构是先对前人的观点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接下来就是自己解决问题的模型和方法,最后是的出结论。其中大家还应该注意一些文献引用的细节。文献引用一般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尾注,是在正文写完后把参考文献写在后面,这主要是理工科常用;另一种是底注,就是在论文的每一页底部都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这一般是像*治学如国际*治常用,包括我们的很多硕士论文和一些权威期刊都是用底注标注的方式。
还有很多同学感兴趣论文选题,这里强调一些注意事项。首先,论文一般是专注于小问题,而专著才是着眼于宏大的问题。其次,在写文章要试图把自己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梳理出来,现在经常看到的一些文章感觉是在记流水账,写来写去很像历史,把一个问题或故事讲清楚了,但是他的核心学术问题仍然没有显现出来。就像我们社会科学一般是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学术文章写出来就是要看出是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关系,要突出核心问题。另外学术论文提倡的是最终提出一些新观点或新知识点,所以我认为好的选题一般是反常识反逻辑,就是第一眼看上去是似乎是违背我们习惯的逻辑和常识,但是经过作者的周密详实的论断之后,能让人信服。如果你的观点一开始就是常识性的问题,那么就不叫学术论文了,更无法进行学术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宏大的问题,本身就符合常识,而且还是用思辨的方法来说,很容易出现就是怎么说都是对的,无法证伪,要避免这样的情况。比如一位哈萨克斯坦的学生的选题是哈萨克斯坦为何要弃核,一直在说是为了、国家利益,这就是阐述事实而不具有学术创新的价值。
另外还有同学对怎么查资料存在困惑。第一,明确自己的关键词,不要被资料带跑,要笃定自己的关键词;第二,要区别学术文章,新闻稿件,*论文章,我们更要倾向于运用学术文章。
具体查找资料方面,首先给大家推荐的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然后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另外也可以在综合性集成式的百度学术进行搜索,只要我们学校购买了相关的数据就可以直接从百度学术获取。如果想查找英文文献,那么谷歌学术是一个选择。
在甄别论文质量上,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如此发达,论文资源更是数不胜数,但我们要从如此多的论文中挑选出有质量的论文,但是我们无法直接辨别论文的好坏,但是我们可以从刊载论文的期刊入手,一般情况下,只要期刊比较有质量,那么刊载在其上的论文质量也不差。中文期刊普遍大家认可的是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的引文索引(CSSCI),并按照学科进行了分类。
当时我来咱们学院的时候,因为我以前的学科背景,大量的文章是在管理学和计算机那些领域,学*治领域只发过一篇文章,就是在世界*治经济(CSSCI目录上)上发的一篇关于安理会的用计算机建模的方式来研究决策过程,可能当时也有一定的说服力。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直接去评判论文的质量,那我们就可以做一个参考,按照这个论文所刊载的期刊,通过一些相对权威性的机构对他们的评价来进行参考。除了CSSCI以外,还有北大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俗称北大核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比较全面。英文文献方面主流的评价就是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另外还有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通过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进去的话可以比较容易收集相关的资料。此外还有工程索引EI。当我们在知网检索某一主题的论文时,会有好多文章。当我们点击进去如果出现CSSCI标志,就表明这篇文章是比较值得信任的。
有同学问到本科阶段科研。现在情况是说有可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但是这个导师和最后的写毕业设计的那个导师不一定是一个人。我是比较倾向于把本科生导师的模式参照研究生导师的方法去打造,研究生是怎样弄的,本科生就怎样弄。比方说,有的老师,他也有自己的科研项目,依托于这些科研项目来做一些研究,做一些科研上的训练发表。比如我自己在主持一个国家自然科学的项目,关于电子科学系统,一些大三的学生,他就很感兴趣,就想参与进来,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他可能以后毕业设计就顺理成章的出来了。
最后有些同学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对其他领域的学习的推荐,大家觉得除了本专业以外了解一些值得学习或涉及的领域,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汪老师之前也说过,咱们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真正想要有一些理论上的创新、贡献,很可能要从其他学科进行借鉴和引入。屏幕上是一个学科生态位分布,不同学科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当然我们倾向于说每个学科都是平等的,每个学科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整个学科系统和学科体系中,不同的学科生态位是有差别的。这个生态位的高低是指那些生态位高的学科,它的理论或模型或方法,会更多的被其他学科借鉴,那些生态位相对低的学科,它可能更多的是借鉴别人,而不是它的理论被别的学科借鉴。比方说,生态位最高的可能是数学,这个我们不能否认,它被称为“科学的皇冠”,近代以来那些发展最快的学科其实就是跟数学结合最快的。有大量学科比如说计算机学科,你会看到他很多学者就是数学出身的。还有些领域可能比较特殊,比如学部分类中单列出的经济管理,你很难说它是文科还是理科。包括很多学生学双学位,想引入一个其他的学科知识和技巧,更多的是选择去学经济学。你会看到大量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从经济学里面借鉴。比如说*治学里面的公共选择理论,就是用古典经济学里面基本的一些假设去试图解决问题,研究和描述一个*治过程或*治行为,有大量的借鉴。包括历史的一些内容,比如李约瑟难题,比较著名的是道格拉斯·诺斯,他主要从制度,从经济学的角度,保护私有产权制度的建立,来解释李约瑟难题的问题。以及教育学里面对经济学的运用是非常多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我们不要局限于国际关系或者国际*治的理论学习,要学习和吸收其他学科的观点,培养一个文理复合、知识交叉的知识体系。比方说,数学本身非常重要,而咱们学院的学生数学方面比较薄弱。但是数学培养人的纯粹的抽象的逻辑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像微积分、线代这些,你通过对它的学习,对你未来的研究,尤其是*治科学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在美国,politic和science风格是完全不同的,国外的一些*治学方面的教育它的数学很可能是必修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也有很多,比方说决策理论方面的东西,系统分析的东西。*治从某种意义上,它本质就是资源的一种分配,关于这个资源怎么分配,评判的标准就有一些决策理论的借鉴,包括决策理论里面群体决策,个体偏好如何集成社会群体的偏好等等。社会学方面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比如社会统计的方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在于,自然科学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实验。而社会科学不能做实验。比方研究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他的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无法控制他的家庭环境,IQ高低,等等太多因素。社会系统里面有大量的变量时刻处在变化之中,而且往往并非人为可控,所以社会科学的主流方法,量化方法只能是统计,不能是实验法。这是社会统计有大量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社会网络分析。一个社会网络,简单讲就是由一个个的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线构成的。我们有大量的关于社会网络方面的理论,那么任何人之间构成的社会网络及其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能解决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呢?有很多学者做过一些推进的工作。对于网络的这些理论,它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网络,还有生物里面,比如人工神经网络,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的关系,当然也包括计算机网络。这都是我们能够学习和利用的。很多相关理论,既可以解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揭示神经元细胞之间的网络关系,当然很可能他也能解释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它们的*治经济的关系。
现在学科的界限的消失可能是一个趋势。在学科最开始的时候,比如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他一个人写出一本书叫《*治学》,写出一本书叫《物理学》,在他那里看不到学科的边界。但后来我们看到学科慢慢的分清边界,各自建立自己的体系,自己的范式,自己独有的方法。科学这个词最开始是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引进的,日本当时的学者所翻译的意思就是分科之学,科学就是不同的学科。到现在我们试图去找一些跨学科的东西,试图去建立一个超越学科界限的这样一个东西,多学科交叉的这样一个思路,可能是比较有益的。包括像计算机科学里面人工智能的一些东西,建模与仿真的这样一些技术,也有很多尝试。人工智能本质上就是用程序还有模型来模拟人的一个思维过程和行为方式,所以他天然的和社会科学有结合的。我们可以用很多人工智能的模型,包括现在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化地把很多东西试图来模拟成一个社会系统。甚至我们可以模拟一个国际组织里面的各个成员国之间的行为和角色构成。不同的学科有很多结合的空间,这里就不更多地给大家一一展开了。
罗杭:文理兼修博士生的“中国效率”
罗杭的故事很简单,是源自一位导师的一句评价和两个学校的一次尝试。
在法国学习期间,罗杭表现优异,他在巴黎大学的导师NicolasMaudet曾评价他说,他在第一年里完成了法国普通博士生需要三年的工作,在他身上感受到一种“中国效率(ChineseEfficiency)”。
在两校及导师孟庆国教授与NicolasMaudet教授的支持下,他成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和巴黎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打破常规做研究
罗杭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社会选择(ComputationalSocialChoice),是计算机科学与社会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与群体决策的前沿交叉领域。做这一研究方向的初衷是,他自己本科有文理复合的多学科背景,他的导师孟庆国从工学博士转向公共管理的求学治学经历也给予罗杭很多启发。而且,公共管理和*治学等文科领域已经有很多学者在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但是对于方法论的研究却很少。
罗杭在法国交流期间
罗杭认为,为如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分析工具和方法体系,做方法论层面的创新,更有意义和价值。计算社会选择的研究,不仅仅在公共管理学科,在*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很多其它领域,只要涉及群体决策的地方都会有其应用价值。
然而,这方面的探索起初并不顺利,虽然是学科交叉,学术前沿,但计算社会选择不管是在公共管理还是在计算机科学都比较“另类”。刚开始做研究时很多人并不看好,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罗杭认为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而且他的导师孟庆国老师也多次鼓励他要敢于攻坚理论难题,勇于探索跨学科、开拓性、方法论层面的问题。他认为只要这方面的研究能为公共管理等领域的诸多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就值得去做。
罗杭的研究在融合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心理学、管理学、*治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专注于计算社会选择(特别是组合与群体决策)中的复杂性影响研究,他的研究整合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范式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设计了一个跨学科模型检验的示范性框架。
罗杭表示,赫尔伯特西蒙(HerbertSimon)的学术生涯对他的启发很大,西蒙在青年时代接受了系统的跨学科知识训练,其学术贡献跨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疆界,在管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以经济学家身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还以计算机科学家身份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图灵奖”。
“家国天下”的理想,诗意人生的情怀
罗杭是一个责任感和使命感非常强的人,儒家里“家国天下”的思想在他心里有很重的情结。
罗杭在艺术馆
他认为,人一辈子很短,希望趁年轻,多做出科研成果。为了实现这点,就可能要牺牲很多享乐时间,尤其是在其他人去度假旅游的时候,他必须静心做事。虽然苦,但这是对国家,对社会,也对整个全球的治理做出贡献。他认为,国家投入这么大,清华提供的平台和资源也很好,个人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的娱乐,这对于社会上更多正处于困难中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帮助。
经世济民的理想很重要,但他认为更合适的去基层做事可以等到人生经验再有足够积累之后。毕竟,自己如果研究没做好,仅仅影响到课题进展。但如果还没有积淀成熟的人生智慧就去直接做事,很可能是苦了老百姓。古代翰林院式的人生规划是罗杭所追求的,年少多积累,做学问,积淀成熟了再做事。
同时罗杭也是一个富有诗意情怀的人,本科开始就喜欢读诗写诗,尤其是喜爱“撒旦派”诗人拜伦、雪莱、济慈等,雪莱被称为第一个社会主义诗人,他对大同社会的许多浪漫主义理解与罗杭的理想不谋而合。
家国天下,诗意人生,一边是公共管理的社会理想,一边是计算科学的理性研究,罗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小编:Jl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网;国关国*外交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