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徐冶琼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吗基于Natu
TUhjnbcbe - 2021/3/6 22:49:00

DOI:10./j.cnki.-..01.15

摘要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关键。在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比较视野下,从博士生体验和评价视角探析当前我国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指导现状及相对水平,可为优化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提供支持。经选取Nature调查中代表性发达国家对比发现,我国博士生对导师总体满意,但对导师指导分项满意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具体到导师指导行为上,我国博士生对出版发表、合作机会、资金支持的满意度略高于或接近于发达国家,但在导师学术指导频次,给予心理支持和职业发展指导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对导师给予其学术指导,提供参加学术会议、会议报告机会等培养支持满意度处于对比8国的较低水平。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建议导师遴选应加强对导师指导能力和指导质量的考察,高校对导师的岗位要求和岗位评价等应细化导师指导行为,多渠道为博士生开展同行学术交流创造条件。

关键词

导师指导;博士生;满意度

一、引言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自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以来,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尤为突出“高线”和“红线”,即强调研究生导师的思想引领使命,划定“师德失范”等禁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职责”;同时教育部将“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列为落实《意见》的十大专项行动之一。在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过程中,如何规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保障研究生导师指导投入、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水平是将导师育人职责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导师指导满意度的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领域
  学术界对导师指导内容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徐岚认为,国内强调的“育人”与国外表述较多的“博士生社会化”是相通的,即“导师如何通过立德树人来发挥对博士生社会化的作用”,在指导内容上“博士生指导需要同时兼顾促进专业知识发展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维度”。姚琳琳梳理美国10所研究型高校导师指导职责条款后把导师指导内容分为7类:“提供综合有效的指导及建议、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及反馈、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并促其专业发展、
  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测度导师指导的指标体系,并以此对比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揭示我国研究生导师指导现状:哪些方面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哪些方面亟需改进?为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围绕博士生培养过程,聚焦导师指导内容,从博士生视角展开分析。通过研究导师指导行为的具体问题探析导师育人职责的现状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对比,有助于回归育人本位,为提高我国研究生导师指导实效,推动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提供支撑。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为确保调查所涵盖的主题具有相关性并与毕业生产生共鸣,Nature团队进行了包含10次访谈在内的探索性定性阶段。除英语外,该调查还翻译设置了汉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法语版本,以增加样本代表性。该调查共回收样本份,并对数据缺失或答复质量较差的样本进行了剔除,最终获得有效样本份。


  (二)分析框架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提出了研究生导师的七大职责:“提升研究生思想*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


  博士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承担着瞄准研究前沿创新创造的责任。本研究认为,博士生培养核心在“研”,即在科学研究中引导博士生树立服务国家需求的价值取向,通过选题、资料搜集、研究设计与实施、研究成果撰写与展示等各环节训练科研能力,并帮助博士生形成理性平和心态、做好职业准备等。同时,从全球博士生教育改革趋势来看,博士生培养正经历“从独立培养到团队指导”“从导师主导到多方参与”的变革,导师主导下的培养条件支持亦是辅助导师直接指导的重要要素。因此,本研究将博士生导师指导内容划分为学术指导、培养条件支持、人文关怀、导生关系四大维度进行国际比较,并形成表1所示的测量指标。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里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7个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样本与中国样本进行比较。


  (一)学术指导


  有学者认为“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当学习场所从教室转到实验室、图书馆和办公室,师生关系变为更单独更私人性时,教师的职责也从教学相应地转变为指导”。考察导师对博士生的学术指导涉及指导内容、指导效果等维度,但指导时间和指导频次亦是重要且可量化的维度。有学者研究发现,“博士生并没有因为导师指导时间的长短改变其教育经历的满意度”,“但导师指导频率对于博士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导师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更能为博士生指点迷津。但从实际来看,博士生与导师单独交流机会非常有限。调研对象中,仅韩国、法国、美国博士生有超过50%的人平均每周能与导师一对一交流1小时以上,55.9%的中国博士生平均每周与导师一对一交流不足1小时。(见图1)


  从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的实际投入工作时长看,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的博士生占比方面,德国、美国、法国接近80%,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为63%~69%,中国博士生相应比例仅43.0%。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博士生工作时间呈现两极分化,17.6%的博士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70小时,但有23.9%的博士生每周工作时间不足11小时。这既与博士生学科差异有一定关联,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少部分博士生处于“放羊”状态或“导而不学”状态。


  43.5%的中国博士生对研究中导师指导满意。经取均值,中国博士生对研究中导师指导的满意度最低,为4.08。8国被调研博士生满意度平均值为4.37,其中,美国博士生对导师学术指导的满意度最高,均值4.73,满意比例达63.7%。目前世界各国研究生指导主要有单一导师、双导师、导师委员会三种主要形式。由于各导师学术专长不同,除本导师指导外,其他导师的指导能帮助博士生开阔视野等。数据显示,中国博士生对研究中获得其他导师指导的满意度均值为3.91,低于除日本外的其他6国。(见图2)


  (二)培养条件支持


  导师为博士生培养提供良好条件,支持博士生发表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等对于提高博士生质量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在合作机会、出版发表、资金支持、参与学术会议、作会议报告方面,中国博士生对出版发表的满意度略高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合作机会和资金支持上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较为接近,在参与学术会议机会满意度和会议报告满意度上与上述国家仍有明显差距。具体为,按照满意度1~7逐渐增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博士生对参与学术会议机会满意度均值均大于5,中国博士生对此项满意度最低,均值为4.33。同样,中国博士生对参加会议报告的满意度也在对比8国中处于最低,均值为4.22。(见图3)闵韡对全国35所高校研究生院理工科博士生进行科研支持调研得出与此相似结论,“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支持情况整体良好”,但“博士生在学术交流机会、管理认同和整体科研支持满意度上的评分相对其他指标较低,没有给予肯定回答者均达到或超过了30%”。


  (三)人文关怀


  Lee研究发现,导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影响学术指导效果。冯蓉等发现“28.6%的受访博士表示,当科研项目与其研究论文缺乏关联导致自身论文工作时间得不到保障时,会产生焦虑情绪”,“毕业因素被多数受访博士生评价为‘引发自己焦虑心理的最主要因素’”,毕业因素“集中表现在毕业条件、科研任务和导师指导”,同时“认知因素”“婚恋因素”“就业因素”也是使博士生陷于焦虑的主要因素。宋晓东等研究发现“对比硕士生和博士生,最为有效的缓解压力对策分别是向辅导员倾诉和向导师倾诉。”当博士生处于心理状态低谷时,导师敏锐察觉并给予及时支持对于博士生缓解心理危机会有很大帮助。数据显示,在心理支持方面,29.1%的中国博士生认为在需要的时候导师能够有意识地提供及时支持,38.8%的博士生表示导师并没有给予及时的心理支持,30.5%的博士生持模糊态度,另外1.6%的博士生表示不便回答。而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博士生认为导师有较好心理支持意识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也仅40%左右。(见图4)可见,博士生的高度心理压力与导师的低支持度形成了较大反差。


  职业指导方面,博士生导师常常也是带领博士生走向科研工作岗位的“领门人”。Becher认为,导师是促进博士生专业社会化(professionalsocializationinordertobe
  (四)导生关系


  在导学关系满意度方面,美、澳博士生对导生关系满意度最高,均值为5.08、5.07,其次是英国博士生,满意度均值为5.01。61.5%的中国博士生对导生关系满意,满意度均值(4.94)处于8国中等水平。对导生关系满意度最低的是德国博士生,满意度均值为4.66。(见图6)


  如果重新开始读博计划,博士生会做出什么不同选择呢?在改变研究领域、换导师、不读博、不做任何改变中,中国博士生选择“改变研究领域”的最多,为34.6%。而对于若重新选择是否会更换导师,21.6%的美国、中国博士生均表示会换导师;德国博士生希望换导师的比例最高,达到31.6%。(见图7)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研究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立足博士生体验与评价的视角探析我国博士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状况及较之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相对水平。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见,我国大部分博士生对导师总体满意,超过6成博士生对导生关系满意。在导师的具体指导行为方面,相较发达国家,博士生对出版发表、合作机会、资金支持的满意度略高于或接近于发达国家;同时须看到的是,我国导师在为博士生提供学术指导的频次,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职业发展指导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博士生对导师给予其学术指导的满意度,提供参加学术会议机会、会议报告机会等培养支持的满意度处于所比较8国的较低水平。


  (二)讨论


  1.对导师权责关系的反思。在对比8国中,德国博士生对导生关系满意度和导师及时给予心理支持的满意度均为最低。德国作为现代博士生教育的发端地,从洪堡时期就把大学的首要任务确立为科研。在德国博士生培养传统模式中不设结构化培养过程,“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通常被视为博士生独立进行科研而非接受系统教育的过程”,大部分博士生被作为“研究员”身份,既不需要修习课程也没有中期考核;在“师徒制”培养模式中,导师具有极高自由度和绝对话语权。此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促使德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推进研究生培养的结构化改革。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从“师徒制”向“结构化”转型对我国仍以“师徒制”为主要培养模式的博士生教育具有启示意义。近年来,个别导生矛盾事件经媒体炒作、舆论发酵,对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群体均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导师话语权成为舆论指责的焦点。刘志认为,导生矛盾的生成机理是“导师和学生间权力势差全程制约导师和学生关系发展,以及导师和学生双方受自身条件不足、交流效率低下、外部干扰因素等影响而发生消极行为倾向外显,引发双方的‘失望情绪’”。导师权力的放大、滥用与指导责任的弱化、缺位之间的“剪刀差”更容易激化师生矛盾。“师徒制”培养模式中,应将“尊师重道”的底色体现在导师对博士生的关心、指导和博士生对导师的敬重上,而非控制与服从。“从指导风格来看,博士生对专制型和放任型导师的满意度最低,冲突最大”。


  2.我国博士生对导师给予学术指导和心理支持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对比国家,可能与导师对博士生个体培养投入精力不足有关,且学术指导满意度与心理支持满意度有一定关联。对于博士生而言,心理压力最大来源为学业压力。Paglis等通过5年半的纵向研究,对学生进行评估并控制了进入项目时的能力和态度指标发现,导师指导与博士生的学术生产力和自我效能显著正相关。导师指导不足的情况下,博士生科研进展、心理状态都面临挑战。现实情况来看,博士生参与科研课题并不能等同于导师学术指导。李澄锋等通过对年“全国博士毕业生离校调查课题”问卷统计分析发现,博士生在读期间参与课题数量在2项及以上的比例达到82.43%,尽管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课题参与数量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课题参与质量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及人文学科均得到支持,并且相较于课题参与数量,课题参与质量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影响更大”。国外不少文献就对课题参与质量进行了
  3.优化培养条件方面,中国博士生对出版发表、合作机会、资金支持的满意度高于或接近发达国家,但对学术交流满意度低,表现为参加学术会议和会议报告满意度均为对比8国最低。这一定程度说明我国博士生近些年实施的奖助学金*策等对博士生具有较好的学术激励和缓解经济压力的作用,导师在组织科研合作、指导博士生发表成果方面较为重视。同时反映出我国导师对支持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参与会议发言等学术交流的力度不够。“博士生学术活跃度普遍较高是一所高水平大学的特征之一”,李永刚研究发现,“博士生与校外学术同行的交往,无论对内隐性的科学素养还是外显性的科研产出都具有极强的正向影响”。因此,无论是从提升科研产出角度还是提高博士生研究素养角度,导师都应将鼓励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作为重要培养方式予以加强。

五、建议


  1.严格导师遴选,强化研究生指导能力和指导质量考察。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遴选更侧重科研成果、基本教学要求等,对博士生培养能力缺少科学考察。科研成果强是导师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并不能作为研究生培养能力强的充分条件。如Easterby-Smith、Thorpe和Lowe指出,良好的博士生导师应具备以下特点:具有研究领域和将使用的研究方法的一般知识的技术专长;参与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参加会议,并帮助学生进入学术生涯;设定定期和现实的最后期限,但避免过度于参与学生工作的细节;对学生作出反应,鼓励他们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并对问题作出适当反应;在可接受的时间内接收、阅读和返回工作。B?gelund认为“在许多西方国家,由于预算限制增加、要求加强问责制和学生竞争加剧,高等教育经历着变革”。《意见》中提出“将*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因此,导师体现出的研究生培养能力、研究生指导经验、指导精力投入情况等都应成为博士生导师遴选的重要考察内容。同时,还要祛除将“博导”视为荣誉、头衔象征的误解,通过对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和动态上岗机制等,将“博导”落地为指导责任、指导行动。


  2.高校对导师的岗位要求和岗位评价等应细化导师指导行为。当前不少高校都出台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但部分存在“上下一般粗”现象,即结合校情推动将导师育人职责落实为育人行动上缺少明确要求和有效措施。仅靠宽泛倡导和划定“负面清单”并不能有效解决大多数导师的育人行动优化问题。因此,高校应结合研究生导师职责、博士生培养环节、培养目标等细化导师指导行动。如美国研究生院协会1年就清晰地分别列出了学术机构、导师、研究生的职责,如导师要指导研究生“缓解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过渡”“了解学生的背景”“定期与学生会面”“建立切合实际的学术计划”“给予建设性批评”“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告知道德规范”“鼓励联合研究”“增强学生网络能力”“指导学生获得资金支持”“使用校园转介服务”等12项具体职责要求;同时对研究生也提出了要“了解教师的作用”“遵循既定学术计划”“提出建议和想法”“遵守研究道德”等10项要求。结合以上数据分析结果,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细化导师指导行动中尤其应注重导师对博士生学术指导行动、优化培养条件行动、心理支持行动的考量。


  3.多渠道优化博士生培养条件,鼓励研究生导师支持博士生参加同行学术交流。博士生对参加学术会议、作会议报告满意度处于对比8国较低水平,表明博士生对学术交流有较高需求但并未得到有效满足。人才培养是博士生导师的首要任务,博士生不仅是导师的科研合作者,更是导师的培养教育对象。导师的支持对于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博士生学术交流平台的质量都起关键作用。同时,是否有经费资助也是影响博士生能否参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因素。当前不少高校设立了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以及以项目资助形式鼓励培养单位举办博士生论坛等,这些为提升博士生学术活跃度提供了*策支持。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博士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应多渠道为博士生参与学术交流提供交流平台和资金支持等。


  本研究由于调查样本所限,未能区分不同学科的导师指导特质。事实上,对于博士生培养而言,学科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导师指导方式、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如Gardner观察历史系和化学系博士生发现,在化学系,以同伴为中心的实验室小组在博士生的整个经历中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而历史系的博士生相对孤立,但随着他们的进步,通常会和导师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博士生导师指导的整体性考察基础上,还需要深入不同学科内部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

徐冶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年第1期第96-页

栏目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冶琼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吗基于Na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