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我们依然要从纸上开始
截止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图书馆入藏本年度学院毕业论文种:本科生毕业论文54种,硕士生34种,博士生22种。
以上种论文关键信息(题名、作者、导师)及22种博士论文摘要如下。
1
本科毕业生论文目录
2
硕士毕业生论文目录
3
博士毕业生论文目录
4
博士毕业生论文摘要
*以下博士毕业生论文摘要刊载于《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86期(年9月)。
01
商系墓地形态探索
蔡宁
上下滑动阅览
对墓地结构和墓地形态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商周考古的重点。本文以商系墓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居葬形态、墓位形态、墓地结构和社会形态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大量墓地资料,得出对商系墓地形态特征的新认识,并提出一系列新的研究理念与方法。本文主要观点如下:
一、对商系居葬关系进行了全面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居葬合一”的概念,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判断居葬形态方法。认为在商系聚落内,居址和墓葬同处一地,存在共时,所属人群相同,可判断其为“居葬合一”。
二、认为“居葬合一”在商系聚落中长期延续存在,分布地域广泛,并重新辨析了传统认为的单纯墓地。提出“居葬合一”是商周时期商人所特有的堆积形态。
三、提出墓位形态是研究墓地结构的重要方法,将墓位形态划分为基本形态和发展形态,并总结了墓位形态变迁的时空规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丁”字形和“门”字形墓位在晚商大量出现,是商系人群特有的墓位形态,为墓地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四、创新墓地分区与墓地结构研究方法。强调墓向、核心器物及墓位形态在分区中的作用。针对“居葬合一”的堆积状况,提出“遗迹组合”的研究理念与方法。
五、对大量墓地进行分区和结构研究。认为“两分”现象是分区的重要标准,反映了商系墓地的结构特点。将墓地根据形态特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同向聚集”墓地,第二类为“异向插花”墓地。先商和早商时期以第一类墓地为主,晚商时期两类墓地形态同时并存,且共出于同一聚落。在西周时期,第二类墓地所占比重上升,殷遗民和周人的族属两分在墓地中较为明显。
六、认为对商人社会形态的分析应建立在不同层级的墓地上。基本形态可代表商人的最小家庭单位,不同层级的墓地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单元。从先商到西周,商人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动态性变化,总体而言,处于从大规模血亲集团向地域化组织过渡的阶段。晚商时期的殷墟,一方面血缘性墓地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部分聚邑中墓地的地域化程度不断加深。西周时期殷遗民地缘组织则得到进一步强化。
关键词:商系;墓地形态;社会形态
02
建筑遗存所见晋东南地区宋金元时期的民众信仰空间
陈豪
上下滑动阅览
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被称为“晋东南”。这一地区由长治、晋城盆地构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行*区划在宋元时期亦相对较为稳定。该区域现保存有大量宋金元时期的建筑遗存,且多位于寺观庙宇之中。这批遗存为学界所重,尤以建筑史界对建筑结构和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