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巴图院长撰文总结我院地方戏人才培养经验
TUhjnbcbe - 2021/2/19 21:43:00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皮肤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69062.html

作者: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

中国戏曲学院建校近七十年来,虽然以京剧表演人才培养为主,但与地方戏人才培养仍有很多交集。全院诸多专业如戏曲音乐、戏曲导演、戏曲编剧等覆盖了很多剧种,包涵了地方戏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些专业的主要生源亦为全国各戏校各剧种表演类学生。长期以来,学院地方戏表演人才培养则多以青研班、高研班等非全日制各类戏曲高级研修班形式出现,虽然没有完全纳入学历教育体系,但学院和全国各地方戏曲院团、院校之间仍有密切联系,对地方剧种也始终具有持续影响力。近年来,学院逐渐形成以多剧种本科教学为主体的多层次办学框架,标志着学院地方戏人才培养已经完成初始创建阶段。

学院地方戏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和成就

(一)青研班是学院培养地方戏表演领*人才的示范性教育样式。

学院中国优秀京剧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自年创办至今连续举办六届,涵盖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晋剧、越剧、湖北汉剧、川剧、赣剧、豫剧、*梅戏、秦腔、粤剧、北路梆子、广东汉剧等15个剧种,其中第一届(年)、第三届(年)和第四届(年)共计招收27名地方剧种的优秀青年艺术家。

第三届青研班毕业合影

第四届青研班毕业公演合影

在学期间及毕业后有多位艺术家荣获国家级重要表演奖项,

梅花大奖1人

川剧沈铁梅

二度梅4人

广东汉剧李仙花

评剧曾昭娟

粤剧欧凯明

河北梆子许荷英

梅花奖2人

河北梆子王英会

昆曲孔爱萍

文华表演奖4人

评剧曾昭娟

豫剧汪荃珍

川剧沈铁梅

河北梆子许荷英

青研班始终坚持分段教学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工程: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为每位研究生设计制定出不同的专业培养计划。

两个导师:为了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和全面素质,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专业课和理论课两个导师。

三项并举:在实施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舞台艺术实践并举、专业技能训练与理论研究并举、艺术上的传统继承与创新并举。

集中学理论

回团搞实践

针对地方剧种的学员,青研班除了安排学员学习本剧种的优秀剧目以外,还拓展专业领域,跨越剧种界限,安排研习相关京剧剧目,夯实戏曲表演基本功,丰富表演技巧和手段。青研班还开设了《中国戏曲史》《中国美学》《戏曲表演史论》《戏曲角色创造》等艺术理论课,提升地方戏学员对中华传统美学和艺术基本规律的认识。

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创办20周年系列演出新闻发布会合影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空中加油”式青研班培养的地方戏学员已成为本剧种的中坚力量和领*人才,有的还担任了文化领域的领导,成为本剧种代表性的传承人。青研班成为国家培养地方戏表演领*人才的示范性教育样式。

近年来,随着专业硕士办学类型的出现,学院将多剧种硕士培养纳入硕士全日制教育体系,明确各类研究生培养定位,完善分层培养机制,在艺术硕士中培养地方戏表演人才。年,学院成为文化部与北京市共建单位,以此为契机,我们以多剧种专业为依托,借鉴“青研班”办学经验,改进地方戏专业硕士层面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多剧种艺术硕士”研究生班的建设培养工作。

(二)高研班是国家培养地方戏非表演类骨干人才的重要工程。

截止年6月,学院继续教育部艺术人才高级研修班已举办三十八期。学员来自北京、天津、重庆、河北、河南、江西、黑龙江、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辽宁、云南、宁夏、贵州、青海、甘肃、新疆等23个直辖市、省、自治区;涵盖戏曲表演、戏剧编剧、戏曲导演、戏曲作曲、舞台表演、舞台美术设计、舞台灯光及音响设计、戏曲演奏员、文艺评论等十余个专业培养方向。覆盖京剧、昆曲、越剧、评剧、豫剧、*梅戏、吕剧、河北梆子、二人台、四平调、四股弦、永年西调、大弦戏、宛梆、道情、曲剧、越调、坠剧、山东梆子、柳琴戏、莱芜梆子、柳子戏、茂腔、两夹弦、柳腔、五音戏、徽剧、淮剧、淮海戏、泗州戏、瑶剧、庐剧、锡剧、赣剧、抚州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弋阳腔、汉剧、湘剧、花鼓戏、瓯剧、巴陵戏、楚剧、南剧、壮剧、彩调、仫佬剧、粤剧、高甲戏、南音、祁剧、武当神戏、苏剧、三门平调、龙江剧等60余个剧种。

第二十九期江西省表导演高研班学员合影留念

第三十期湖南省表导演高研班学员合影留念

据不完全统计,自第十一期至第三十八期,我院为文旅部、各省市文旅厅(局)共培养位高级艺术人才,均已成为戏剧舞台上的艺术骨干。在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比中,我院艺术人才高级研修班同时摘获三朵梅花,他们包括杨俊(主演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刘莉莉(主演柳琴戏《沂蒙情》)等。

(三)地方戏本科班已经成为全国地方戏高端人才培养的引领者。

对于举办地方戏高端人才培养,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没有自信的。随着国家戏曲事业的全面深化和学院举办高等教育事业经验的日益成熟,我们逐步意识到全国各剧种人才培养进入高等教育的特殊意义,逐步意识到加强地方戏才培养对于支撑学院办学和服务面向的特殊价值,提出要加强地方戏人才培养,认真研究论证举办地方戏曲本科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并于年组建以地方戏表演人才培养为办学主体的表演系,决定把多剧种教育作为学院战略发展新的增长点。学院*策倾斜,将地方戏表演和器乐纳入学院重点专业,学生与京剧表演、京剧器乐、昆曲表演、昆曲器乐、戏曲作曲一样实施学费全免*策。

级多剧种本科班演出川剧《大开五荤》

十年来,学院共招收了级曲剧班、级豫剧班、级晋剧班等北方单一剧种班,年招收了第一个南方单一剧种越剧班(纯剧种)。年开始探索多剧种班,先后招收了

由豫剧、*梅戏、粤剧、闽剧、梨园戏组成的级多剧种班

由秦腔、吕剧、柳子戏、藏戏组成的级多剧种班

由河南曲剧、吉剧、扬剧组成的级多剧种班

由川剧、河北梆子组成的级多剧种班

由闽西汉剧、阿宫腔、*梅戏等组成的多剧种班

由评剧、河南越调组成的级多剧种班(35人)

共招收本科生达人,毕业人(今年级多剧种表演专业毕业25人,器乐专业毕业4人),使不少地方剧种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大学本科生,从而使地方戏曲艺术在更高的学历层次上得以发展。

级多剧种本科班演出河南曲剧《风雪配》

可以说,地方戏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自表演系开办以来,地方剧种学生中共有57人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不同层级的各类奖项多个。其中,

刘谊(川剧)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肖笑波(祁剧)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

刘雯卉(豫剧)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张艳萍(豫剧)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陈丽宇(越剧)、吴素真(豫剧)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朵朵梅花,争奇斗艳,这是十年前我们办学之初的美好愿景。

通过十年的努力,地方戏人才培养逐步成为学院战略重点,成为学院新时代发展的增长点,强化了学院全国院校的引领者资质,强化了学院国家队的定位、落实了学院面向全国、服务行业的服务导向,是学院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突出体现为:

一是实现了对全国主要非遗剧种的全覆盖

截至目前,学院多剧种办学已经拓展到包括:

世界级“非遗”所有剧种4个(京剧、昆曲、粤剧、藏戏)

级京剧表演本科班演出《白蛇传》

昆曲专业师生演出《惊梦》

级多剧种本科班演出粤剧《子都惊*》

级多剧种本科班演出藏戏《嘱咐寻王》

国家级“非遗”剧种20个(豫剧、晋剧、越剧、*梅戏、梨园戏、闽剧、秦腔、吕剧、柳子戏、扬剧、河南曲剧、川剧、河北梆子、汉剧、阿宫腔、评剧、越调、赣剧、湘剧和花鼓戏)

级多剧种本科班演出评剧《花为媒》

级多剧种本科班演出河南越调《收姜维》

级多剧种本科班演出

河北梆子《状元打更》

级多剧种本科班演出秦腔《挂画》

新兴地方剧种2个(北京曲剧、吉剧)

级多剧种本科班演出吉剧《桃李梅》

这样,进入戏曲高等教育领域的剧种已经达到26个,以京昆为代表的全国多剧种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形成。

二是实现国戏地方戏人才培养的全国布局,办学范围遍及华北、中原、西北、江浙、东北、西南等各大地区。

今年是学院战略举办地方戏本科人才培养的第十年,利用这个契机总结形成学院的地方戏本科人才培养思想,对于实现对全国行业教育的引领是非常重要的,而地方戏本科教育思想应当是全局的、系统的、覆盖不同舞台元素的,符合地方戏人才培养规律的、体现国戏办学品质的。

学院地方戏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思路日趋成熟

(一)通过学院地方戏高端人才培养,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剧种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进一步强化剧种艺术表现方式,进一步提高剧种传承发展能力。

一个重要的经验是,要立足剧种的本来,吸收京昆等艺术的外来,面向剧种发展的未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相对成熟的剧种人才培养经验,吸收相对成熟剧种的艺术优长,是学院“三基一创”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但不同剧种各有其美,借鉴京昆不等于同化地方剧种,不能用京昆改造地方戏的本体特征,而应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深入研究剧种特质,尊重剧种优势,强化剧种特色,弘扬剧种本体特征,丰富剧种艺术表现。

级、级多剧种本科班演出吕剧《苦菜花》

(二)实现地方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六个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院以保护、遵循地方戏教学规律为前提,根据剧种特色,因剧施教,逐步确立了“六个结合”的办学思路,即教学原则层面:

课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

规格教学与因人施教相结合

普遍培养与重点提高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科研创作相结合

以及教学方法层面:

口传心授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传统经典剧目教学与角色创造教学相结合

(三)以地方戏人才“五个一”办学理念拓展办学效益。

依照学院教学、科研、创作、实践“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广泛开展与各地戏曲研究院所的艺术学术交流,以所开办的剧种为平台,创造性地提出

培养一批剧种人才

保留一批剧种名家授课影像资料

出版一本剧种研究文集

出版一套剧种剧目立体影像教材

学术性复排一出剧种经典大戏

以多剧种人才培养为中心,形成对所招剧种的资料汇集、研究和艺术实践。

(四)以深入的地方剧种研究反哺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在加强地方剧种表演人才基础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戏曲理论研究等学术活动。分别召开了:

中国地方戏曲发展论坛

中国剧种研究论坛

首届中国戏曲表演程式创编大赛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研讨会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剧种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

全国非遗剧种——越剧艺术研讨会

全国非遗剧种——扬剧艺术研讨会

全国非遗剧种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

等大型学术活动。在此基础上,学院将剧种学研究纳入重点研究方向,鼓励学院教师联合剧种代表艺术家和研究人员研究剧种的历史沿革、行当流派、表导演艺术、地域文化,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探索剧种的发展规律,推动剧种的科学传承与发展。当前,我们希望有更多教师深入研讨多剧种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课程设置、生源方向、合作形式、毕业去向等与人才培养直接关联的教学问题。

级多剧种本科班演出扬剧《百岁挂帅》

(五)以延请地方剧种代表人物保证培养方向和规格。

在剧种师资方面,我们积极延揽各地方名家作为外聘专业教师,以马金凤、红线女、王爱爱、晓艇、茅威涛、李树建、韩再芬、荆华等为代表的一百多名各个剧种的表演艺术家、理论家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荣誉、客座教授和授课教师,他们以其高度的事业责任感、丰富的艺术和人生经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亲自参与到学院多剧种高级人才培养工作中,深入到课堂授课,亲临舞台前后具体指导,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地方剧种外聘教师队伍,逐渐形成以地方剧种教学为平台,覆盖全国各大地方剧种的教学资源网络。

(六)以日臻完善的国戏地方剧种课程体系培育人才。

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执行过程中,学院组织专家对支撑地方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认真设计,不断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和完善思想、文化、史论、审美类课程、地方戏教学剧目体系、京昆鉴赏剧目体系、成品教学体系、立体剧目教材体系、基功训练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截止目前,以豫剧《穆桂英挂帅》、晋剧《打金枝》等为代表的多出(折)地方剧种经典剧目成为地方戏“剧目课”教学内容,这些经典剧目的教学录像以及剧本曲谱,成为我院价值很高的专业教材。

级多剧种本科班演出闽剧《红裙记》

(七)以优秀的地方剧种文化完善补充学院戏曲文化。

一是体现为对办学模式的影响。

地方戏表演教育社会化程度最高,对全院戏曲人才的开放培养有引领效应。因为学院办学资源有限,缺少地方戏剧目教学师资,必须依托地方*府、院团、院校、戏曲研究机构和本剧种专家的合作。为此,学院先后建立了18个教学实践基地和十多个生源基地,成为学院开门办学的生动案例,成为地方剧种人才培养的跨区域教学载体和依托保障,对学院拆墙透绿的开放办学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这种开放观念助推了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京昆文化与地方戏文化的结合,教学、研究、实践、创作“四位一体”办学模式在合作中的深度结合。

二是体现为地方剧种的文化特色对学院戏曲文化的丰富和补充。

多年来,学院以京昆人才培养为主,全国各剧种师生近距离交流互鉴,汲取艺术所长,开阔艺术视野,丰富了学院戏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三是体现为对学院国戏精神的强化和对良好学风的推进。

进入国戏本科人才培养序列的每个地方剧种均成为该剧种历史上的*埔一期,学员普遍得到社会的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图院长撰文总结我院地方戏人才培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