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务处、人事处职工发展中心、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本科教学管理队伍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研修班自10月8日开班,将于12月26日结业,采用课程讲授和实践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
课上,教务老师们从自己的工作积累出发,分享了本科教学管理的经验与思考。今天与大家分享化工系王淑芳、土木系和建管系刘方、车辆学院周世兰三位老师的工作心得,以期激发探讨、实现共进。
“帮助别人,阳光自己!”
王淑芳(化工系)
王淑芳老师分享工作体会
我很欣赏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认为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我相信,在我有能力的时候,试着帮助其他人的孩子,这种美德,最终会回馈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令世界更加美好。”
所以,我始终坚信:帮助别人,阳光自己!
工作中有辛苦、有委屈、有眼泪,那些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的温暖和美好,历历在目,并始终围绕在我的周围。
级学生孙同学从我手中领走毕业证书时,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王老师!我出国以后再也遇不到像您这样好的教务老师了!”化工系第一位讲席教授,来自荷兰皇家科学院的Arons教授,每次来清华工作时,都会给我们教学办带来风格各异的精美巧克力,周末下班时,都会来教学办道一声:“niceweekend!”
金涌院士给我研究专题并悉心指导,教我思路和方法。金老师在我的初稿上用铅笔一字一句地修改,并画了一张极具说服力的图。在此过程中,我悉心揣摩和学习金老师的思路和方法,受益匪浅。金老师指导的这篇文章发表后,获得了年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在主楼接待厅,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会。当我从顾秉林校长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时,心里很是意外,我没有想到会是校长亲自颁奖,对我来说,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级某同学因各种困难延期两年毕业,在学期间,父亲8次来北京,来我这里几十次的面谈。学生毕业后的10年中,家长每年都会在年底来电话问候,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家长说,我在他们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了最真诚的帮助,一辈子都会记得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和我保持联系,对我来说,这份问候是寒冬里最温暖的感动。虽然工作很辛苦、繁琐,每天都在为学生操心、费力,但只要能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对他们产生一丝影响,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丝温暖,将工作真正做到他们的心坎里,得到他们的认可,就是一份收获,这份付出是值得的。
这样的感动时刻,数不胜数。
用心感受和记录工作中的美好时刻和感动瞬间,带着这样的感触,我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诉诸笔端。年我主动参加征文大赛,撰写的《那些美好》获得国家外国专家局组织的“我与外教”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
老师们在研讨中
我一直觉得:管理制度是刚性的,管理制度是通过人来实施和体现的,而人是柔性的,人可以给管理制度带来温度。而我们教务员,就是用自己的热情,赋予管理制度“刚柔相济”和温度的人。
给大家分享几个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事:
1.学生选课指导
由于本科生以课程学习为主,所以课程学习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每天登门的学生络绎不绝。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遇到选不上课,或是课程冲突时,诚惶诚恐地来到教学办,我总是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耐心地解决难题。
07级某同学,因特殊原因未能参加入学时的*训,由于课程冲突,大一小学期没能补修*训,大二小学期又出现同样的问题,学生焦急地来找我。我帮助他梳理分析这些课程:哪门是必须优先保证的,哪门是可以找调换时间的,方案制定出来,学生很满意。学生高高兴兴地走了,顺顺利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培养方案。
2.复学编班
今年秋季学期第一周,我接到了外系一名学生的咨询和求助电话。该生与化工系15级入伍的时同学一起退伍复学,他复学时降了2级,学生发现自己按照降级后的培养方案,无法按时毕业,他很苦恼。向我电话咨询化工系是如何给时同学办理复学和编班的,能够保证时同学完成他的培养方案,并按时毕业。
我介绍了自己的做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每个年级培养方案的变动情况,帮助学生分析降级与不降级的利弊,请学生自己考虑,最终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编班。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虽然对于我这个老教务员来说,复学编班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不同的处理方式,却能给学生带来天壤之别,对学生造成很大影响。
教务员多用一份心,学生多获一份益。
工作中,有时还会遇到极端与个别事件。这种事件不常有,但会有发生。当遇到冲突和矛盾非常激烈的人和事时,给对方一个缓冲,平静之后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老师们在研讨中
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在个人能力提升上我也没有止步不前:
1.参与教改,撰写论文与稿件
除了撰写化工系各类报告与文件外,积极向学校和期刊投稿。记得年学校工会要出版“清华大学教书育人研讨会”30周年论文集,在筹备过程中,人事处来找我,说你一向投稿积极踊跃,这次能否提供一篇?我欣然同意,积极支持学校工作。教师节时拿到了这本论文集,这篇《亦真亦情总相随》,是化工系唯一的一篇稿件,从我自己的视角、多年教学管理工作的感悟,总结和宣传化工系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折射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真诚付出。
2.从参与院系教改,到尝试独立申报学校教改项目。
在辛勤付出的同时,也收获着大家的关心和关爱。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到更多老师和同仁的帮助和指导,在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能够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最后,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是化工系第一位参*并攻读心理学研究生的学生推荐给我的:书名是《登天的感觉》。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岳晓东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时经手的十个案件,读后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启发。作者说,心理咨询犹如登天的感觉,它不仅使人开心,更要使人成长。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益。
谢谢大家!
关于基层本科教务岗位“显示度”的
思考与实践
刘方(土木、建管本科业务办)
大家好!我是土木、建管本科教务员刘方。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在教学管理队伍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与各位同行就基层教务工作进行分享交流。我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基层教务常态性工作与关键节点、关于“显示度”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案例讨论三个方面。
一、基层教务管理常态性工作与关键节点
图1本科教务岗位的常态性工作
图1从纵向分层角度出发,体现出本科教务岗位的常态性工作。本科业务办向上对接教务处9个部门约45类事务,居中对接校内外平级单位部门20余类事务,向下对接两系80名教师、名本科生及他们的家长,由此体现教务岗位常态性工作“层面宽广,人员众多”的特点。
图2本科教务岗位常态性工作的关键节点
图2以横向时间为轴,标出了教务岗位常态性工作的关键节点,例如招生、迎新、分流、转系、推研、毕业等等,由此体现教务管理常态性工作“重点密集、时间紧迫”的特点。
二、关于基层本科教务岗位“显示度”的思考与实践
前文这两张图表,基本可以说是在座所有本科教务员岗位的共性特征。我也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用这两张图来体现我的工作内涵。直到几年前,我参加一场评选答辩,在听完针对上述两张图表的汇报之后,有评委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以上的描述,的确能够很好地反映本科教务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但是,你作为土木的教务员,你是如何在‘土木学科’人才培养中,体现工作‘显示度’的?”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对我们基层本科教务员提出了一个“跳出共性,探索自身特色、创新点、‘显示度’”的要求。近几年,我注意总结实践经验,尝试对这个“显示度”的问题做了一个回答。
我认为:基层本科教务要体现自身特色与创新,就需要切实面向所属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教务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度规范化、服务细节化,成效数据化,有力推动学科教学中心工作。
刘方老师分享工作体会
下面我就以土木学科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土木学科形成了包括“大类培养与多学科交叉”、“多层次国际化实践教学”、“多样化特色人才培养”在内的三条教学特色体系。我们土木学科的本科教务,就是扎实面向这三条特色体系,形成三方面工作重点,由此产生三大类工作成果。(特别说明,土木学科本科教务工作,除我之外,还包含大类内水利系教务员徐珺老师的极大贡献。)
首先,面向校内首个大类培养体系,教务工作重点解决“确立规范、厘清细节、创新方法、多样出口”的问题。在方案与计划制定、个性化教学建议、任务核对、节点提醒、后进生档案、诚信档案等方面体现创新点。
其次,面向以“海外交流-暑期研修-海外实习-海外论文”为核心的多层次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务工作重点解决“课程互认、流程贯通、过程规范、管理高效”的问题。在拓展实践基地、建立管理机制、以及涉及海外事务的课程、保险、资金等细节方面体现创新点。
再次,面向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教务工作重点解决“方式创新、数据调研、策划总结、效果反馈”问题。在院系各项特色计划策划、主持教改、撰写论文等方面体现创新点。
依托以上“三面向”、“三重点”的工作思路,我在教务管理岗位上也获得了一些成果奖励。近5年,共获得省部级荣誉1项、校级荣誉6项、院级荣誉3项,各级教改项目获资助4项,起草/修订教学管理文件20项、发表教学管理论文4篇。
三、工作案例分享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工作中遇到的小案例。
几年前曾有访客到访并自称:“我是土木系XXX的家长,想问一下他目前在哪个教室上课?”我在教学系统查询后发现该同学的确正在上课,但由于距离下课还不到十五分钟,我建议该访客先给同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