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新生们,你们好!
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知识的渴求,我们相遇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文系有着辉煌的历史,自成立以来,人才济济,名家辈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学术视野、包容的人文情怀,在师生间代代传承,并因之促成了独具我系特色的学术纽带和精神渊源,这其中,导师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制度因素。
导师制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培养的重要制度。上世纪80年代,我系开始为少数优秀本科生配备导师,年为首届基地班学生全程配备导师。在年10月国家教委高教司举办的基地工作交流会上,我系本科生导师制引起与会者强烈兴趣,年5月国家教委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文推广,不少文科基地陆续采用。年以来,我系导师制的覆盖面从基地班扩展到师范班,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导师制的基本理念是让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参与本科生思想成长、人格养成和学业进步的全过程,以科研育人为抓手,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以言传身教为手段,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举措与特色
1.施行分段指导,促成学生从身份自觉到学术自觉的顺利递进。
我系将本科生导师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导师针对大一大二,每人指导10名左右学生,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帮助他们熟悉并适应高校文科环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业发展做出个性化的设计。年开始,前期导师的指导作为人文经典导读课纳入培养方案,指导形式更为规范。后期导师每人指导8名以下学生,引导他们深入某一专业领域,了解并跟进专业领域的研究动向,掌握学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课题并保质保量完成,为成长为学者型教师或优秀学术人才打好基础。
2.践行教学相长,让优秀的老师成为学生思想与学业的指路人。
我系前期导师为系内遴选的德才兼备的教师,后期导师则由学生根据各自学术兴趣自由选择,学术造诣深厚、对学生耐心负责的教师备受青睐。包括长江学者、二级教授、终身教授等在内的重量级学者热心担任导师,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本科生的导师以“指导读书,引导立身,亦师亦友,全面关心”为原则,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落到实处;反过来,与本科生零距离、高水准、个性化的专业交流,也让教师获得知识与观念更新的契机,由此激发出强烈的育人热情。
3.注重学风养成,以读书会作为培养学生优良学术品格的抓手。
除完成规定的指导任务外,很多导师利用课余时间自发组建读书会,带领学生研读学术经典。读书会以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发现问题、自由讨论为主要形式,内容扎实,气氛活泼,将趣味和情怀的培养融入学术观点的碰撞之中。有些读书会已开办近十年,有些本科生连续四年参加一个或多个读书会,不仅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也培养起不骄不躁、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善于反思、勇于创新的作风,更有利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
4.院系书院联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导师制的有机融合。
我校本科生养成教育以书院为主导,以师范生为主体的孟宪承书院设有人生发展导师,以非师范生为主体的大夏书院设有兼职导师,我系前期后期导师与之互为补充。不少教师既是系内专业导师又是书院导师,他们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指导内容对接,使学术活动产生多层次、多向度的育人效应;很多专业导师积极参与书院组织的师德养成、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科创等多个领域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很多导师借助书院的便利条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能力。
下面是一些学长学姐说他们最爱的前导与后导老师。一起来看看吧!
前导们
吕宁
孙尧天老师的人文经典导读课选取的文本是清学研究名作《清代学术概论》,该书简明地梳理了清学的发展脉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孙老师的课程采用学生领读的方式进行——每堂课每章节由一名同学主要负责文本的疏通、资料的查找和补充,以及在导读课上组织同学们精读、组织讨论等工作,而其他同学则需要对相应的文本进行预习,包括提出疑问、补充资料等,还会在孙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学术著作,并写作读书札记进行分享和交流。孙老师的导读课强调学生主导、教师点拨、勤思勤言、积少成多,同学们在课上积极参加讨论,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课后则需要完成三篇意在解决小问题的读书札记,在这样课上课下的配合与联动中,我们既对清学的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锻炼了我们为了解决问题而查找资料、总结资料、概括信息的能力,对于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做了有益的积累。
张赫原
在大一的前导课程中,隋源远导师带领学生对托尔斯泰的长篇巨作《战争与和平》展开了文本细读,围绕书中对人物、情节的刻画与作品主题,并结合当时欧洲的社会背景与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对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与人物塑造进行深入分析,意在用平视的视角重新审视“大师”与“名著”,打破“名著崇拜”,让“大师”“走下神坛”,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批判质疑的勇气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一学期课程以讨论会形式展开,讨论托尔斯泰的文学风格、写作意图与历史观哲学观等,作业以课程记录、读书笔记为主;第二学期则主要在QQ群进行文字交流,每人负责一类角色,每节课围绕一位同学的报告进行讨论,最后由导师做出总结;学期考核以论文为主,结合课上讨论与阅读思考,以《战争与和平》为例分析托尔斯泰的人物塑造。隋源远导师在课程设计方面张弛有度,内容充实深刻,为学生独立思考与学术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陈明
每学期的第一次导师活动,吕志峰老师首先会根据我们要阅读的具体书籍来指导我们的阅读方法。例如在阅读《乡土中国》前,老师让我们侧重对社会学概念的理解,并从古今对比、中西对比、城乡对比等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现代中国的农村问题。在阅读《左传》时,老师让我们首先读懂古文的字词文意,再梳理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