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6级新闻班的班导师,唐苗老师总是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为“苗苗”。
张佳林第一次见到唐苗老师是在刚入学时的新老生交流会上,当时对这个老师的印象就是“年轻”和“令人震惊的履历”。在后来的相处中,唐苗老师如同大家的朋友一样,会经常和他们聊天,给他们介绍长沙的美食,时不时也会操心一下张佳林的减肥大业和脱单进度。
如果说唐苗老师私下里像一个邻家大姐姐,那她“拿起教鞭时就让人闻风丧胆”。关键时刻,唐苗老师总会以职业媒体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在完成全媒体制播任务的时候,有的小组不是没能在截止时间前及时上交作品,就是交上去的作品略显潦草,唐苗老师告诉他们,如果这样以后在媒体上班,只要一次就会被开除。如果不赶在期限结束之前交的话就只能开天窗,观众不是老师,他们不会包容。
这样严格的标准即便在体育特长生那里也不例外。在新闻采访课成绩公布之后,原本38分就可以达标,唐苗老师却给那位同学打了37分。之后补考时唐苗老师告诉他,不让他过其实是因为想让他能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后来唐苗老师就自己腾出时间,给他单独辅导,让他学到很多新闻采访课的知识。
张佳林这样形容唐苗老师和这门课程对他的影响:“我感觉世界像是一堵高墙,墙上无数个小窗户可以看见外面。苗苗搬来了一架梯子,推开其中一扇窗户,让其中一种颜色投射进来”。
在问到为什么最想给唐苗老师写信时,因为觉得不好意思,张佳林没有回答。或许,这是属于他和唐苗老师之间的默契。
文/王小璐
「张佳林给唐苗老师的信」
做一个优质的内容生产者,首先需要一个好的标题。
动笔之前,我小小拟了一个,不知能否一眼就吸引读者。
标题最前面的定语,我本想用“最美”二字,写成最美xxx,但想想后觉得不妥,一来,在那些不认识你的,没听说过你的人看来,这最美二字,有些夸大其词。二来嘛,则是我个人的私心,有种想藏住掖住,不想与人分享的阴暗心理。
这样看来,我是个失败的标题*,所以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了。
如你所说,针对不同受众,内容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
而想抓住你的心,可能需要先抓住你的胃。
大学四年,长沙本地的各种美食,都是由你推荐。但说来惭愧,我虽然是班里的体重第二,但居然还没吃遍你所有的推荐,真是辜负了身上这一百来斤肉。
浅显之见,以后推荐美食的时候,可以顺便分享一下保持身材的秘诀,切身体会。
内容有了,还需要强烈的个人风格,我本想以犀利并且带有幽默的文风来大大吐槽一番,但想想你平日的教诲,只觉高山仰止,功夫远不到家。
这四年来,怼人的功夫我只学到皮毛,远达不到你那种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看来以后还需多加练习。
虽然最好的练习方法是与你互怼,但这种机会一来十分难得,二来嘛,四年的怼我虽然还没吃够,但还需为学弟学妹们着想。
写到这里,也就差不多该到了传播环节,所以就希望读者看到这封信之后,多多转发,多多点赞收藏。
不是下次一定,而是立即行动。
张佳林
「唐苗老师给张佳林的回信」
佳林同学:
见字如面。这几字如今道来自是别有一番深意。原本这个季节,所有16级的同学也应和你们的学长学姐一样在流连在校园中和彼此身边,觥筹交错或是疯狂合影,想要抓住最后一点大学的时光。错过了这种仪式般留恋的你们大可不必太过遗憾,青春并不是由那些年复一年,届复一届的对酒当歌或凌晨四点的长沙街头所决定的,它是你们此刻正握在指尖的时间所赋予的。
你认为来信的标题“失败”了,然而对于你如此年轻的生命而言,一个不尽如人意的作品只不过是试错的过程罢了,万不用妄自菲薄。大多时候,你在此处错过的,自然会从另一处获得补偿,正如错过了我推荐的美食,仍然从其它佳肴中获得了三十斤的新增体重;没能“融会贯通”我所讲授的知识,总归有良师益友令你收获颇丰。
至于你念念不忘的“怼人技能”,我必须得为自己做一个正名。16新闻是我身为班导师带的第一届学生,自是视如己出。正如父母一样虽在人前为你们骄傲自豪,但关起门来还不是爱之深“怼”之切。在与你们相处的这四年中,我亦迎来了我人生中第一个孩子,养育中所费的心血更令我明白你们每一个人对于父母的意义,故愈加珍视你们。当然,我亦从你们每一个新奇的眼神,认可的表情或是一封来信中源源不断地获得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动力。所以我冒着被嫌事多的风险,坚持每学期都和你们开开班会拉拉家常,哪怕只为了看到你们那一张张年轻得发亮的脸庞安然无恙地坐在我面前。
今年更是如此,相信你们也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变化而对生命的珍贵性有了新的体会。今天,总理在作*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你们的延期返校和学弟学妹的不返校都是为了保护你们自己和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生命至上,我们所从事的新闻行业不也是因为关照、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存意义才拥有长远旺盛的生命力么?那些揭开黑幕,表彰善良,推动社会进步的每一篇报道,原始动力不都来自于对渺小个体生命的珍视么?所以,我想像个临别前的老母亲,再殷切地嘱托一句: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请记得自己曾是新闻人!要保持独立思考,要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更要敬畏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也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要相信你的生命是璀璨银河的星光,是浩瀚大海的浪花,是美好未来的无数可能。
奔涌吧,后浪!
唐苗
年5月22日
02王娇娇初次认识肖燕雄老师,是在大二上学期期末她进入了世承班后,选择了肖老师成为她的导师。“与人交往从来不急不躁,指导学生尽心尽责,并且不以自己的观点来限制学生思考”这是肖老师给王娇娇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从未认识了解肖老师之前,王娇娇浏览过所有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论文,最终被肖老师所吸引,肖老师不仅在学术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他的经历十分吸引着自己,肖老师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先后学习了法律、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专业跨度和成功的经历让王娇娇选择了肖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
王娇娇认为肖老师在于阅读和研究方面给予了自己很大的帮助,在阅读方面,肖老师是特别厚积薄发的一个人,透过老师给自己列的书单和推荐的论文,都能看出来老师是广泛,大量阅读,并且有所体悟的人。
“人生弯路有几多,学术弯路只一条:只听讲不阅读。”这也是肖老师在回信中对王娇娇嘱托。
在研究方面的指导,体现在课题和论文,大三的时候,王娇娇曾与肖老师讨论过一个课题,内容有关于短视频,肖老师说可以,但是要大量搜集资料,不能先入为主得到诛心之论。大四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研究的都是法学相关的问题,也是受到肖老师的影响和指点。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下,让王娇娇更加领悟:做学术,科研,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前期工作,行文严谨,有理有据,不可泛泛而谈。
肖老师十分谦逊、和蔼,与学生平等的交流。王娇娇回忆说:“现在回头看看最开始发给肖老师的调研报告和小论文,我有时候还会觉得羞愧,因为那时候写的水平确实一般”但是肖老师从来没有批评她,只是不断地鼓励,并且告诉她只要踏踏实实研究,一定会有所成。
此外,每次批阅论文时,老师经常会在后面加上一句“文章很好”或者“这方面我也是学习者,提的意见仅供参考”,几句简短的话语却让王娇娇倍受感动。
大三上学期开始,王娇娇开始学习肖燕雄老师的传播法。在大学里有很多课需要我们调动共情能力,比如新闻写作,深度报道……恰恰缺少了逻辑思考能力,王娇娇认为新闻人有理想有情怀固然重要,但辨明事实,分清观点和信息也是基本功,所以像肖老师的传播法这样:有逻辑和辩证思考的课,让她倍感珍惜、受益匪浅。
润物无声,风化于成。在无数次言传身教中,她找寻到自己所热爱的事并将其做到极致。带着心中那份执着与向往走向更远的未来……
文/杨静
「王娇娇给肖燕雄老师的信」
肖燕雄老师:
您好!我是级新闻学的王娇娇。
在大学逐渐被媒体推至风口浪尖的时代,师生关系似乎成了一个炙手可热而又敏感的话题。回忆起每次和您的交往,我经常是腼腆的,封闭的,不善言辞的。但您的包容、真诚、鼓励,三言两语的点拨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在我学业生涯所遇到的老师之中,您是很负责任,并常常给我鼓励的一个。能够成为您的学生,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
大二时我刚进入世承班,您给所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列了一份书单,上面有您读得很“嗨”的课外读物。我把这些书找来阅读,发现您给的书就像一张网的几个顶点,所谓提纲挈领,让一本书引导读者去寻找更多书,然后编织成完整的网,知识体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吾日三省吾身,以往读书时无不带着几分功利之心,为自己在文章中顺手引用的名家话语而沾沾自喜。慢慢地,我明白读书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知识版图,需要深入理解和运用知识,而不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将他人的观点用自己思维的机器处理和转化,才有可能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开辟新天地。
有一天我跟您说:“我想转学文学”。您没有跟我罗列新闻传播学科的种种发展前景,而是告诉我:“可以,听从内心吧”。我想您是极希望学生能够找到心中真正热爱的事物,并享受其带来的成就感。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在我整理研究课题的思路时,您提醒我“千万不要先入为主,以免得出诛心之论,应该通过扎实的文献资料整理展开研究工作”。每次我将文章发与您审阅,收到的批注最后经常写着一句:“我也是学习者,提供的意见仅供参考”。这样的字眼每每能够给我巨大的感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更难能可贵的是,为师者没有站在绝对权威的地位去教导学生,而是有意识地创造共同学习进步的自由空间。
在您的传播法课堂上,您经常引导同学们分析司法案例,前因后果讲了一通之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便是判断有罪无罪,或是讨论谁有罪的问题。现在想来,您的课堂是大学期间为数不多的调动学生逻辑与推理能力的地方,而不仅仅是通过共情来抵达某种理想主义。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讨论案件中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您最后公布的判决结果和我自己推理的结论大相径庭,那个时刻我感受到了心中冲撞的力量。我意识到争论对错本身的意义,不只是对案例的简单分析,更重要的是讨论自由的限度、立法精神的开放与保守等问题。这些讨论让我发觉:当下人们所做的研究需对后来者有参考价值,那么其本身应该是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多读,多思,多下笔,是您通过身体力行给学生做的榜样。
回想在世承班选导师时,我对您的经历十分感兴趣。您涉足了法学、文学、新闻传播学,最终找到了自己能够潜心研究的领域,这一点我甚为敬佩和向往。深耕某一领域的人有很多,但做选择的权利更弥足珍贵。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后浪》中说到:我们这代人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在信息爆炸的媒体社会,很难说我们选择的空间究竟更大还是更小。我看过您关于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论述,您说外部的媒体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作为老师唯有尽力而已。或许正因为您在教学时怀着“尽力”二字,才给学生的未来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再次衷心地感谢您!
学生王娇娇
「肖燕雄老师给王娇娇的回信」
娇娇同学你好:
接到《致远报》杨静同学转来的你的信件,很是开心。——老师被学生肯定,特别是被优秀的学生肯定,当然要开心。我本来可以直接将此信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