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选择学术科研还是专业实践?
应该该如何选择和决定?
怎么样发掘自己的潜能呢?
……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采访了新闻学院的陈阳老师,看看她对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吧!
p.s.结尾附上了老师的读书经验分享哦!
p.p.s.满满干货,建议收藏!
??
陈阳/Profile/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文学学士和硕士,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传播系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月刊栏目主持,美国宾州大学安娜堡传播学院访问学者(-)。
代表著作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
《全球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年)
《协商女性新闻的碎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媒体里的国家、市场和女性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年)
译著:《追寻男性杂志的意义》(天津人民出版社,年)
Q1
作为新闻学生的两条主要规划道路,学术科研和专业实践的选择总会让同学们感到困惑。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通过哪些活动或方式来发现自己是否具有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的潜质呢?
Ans
首先,希望同学们可以早一点明确自己的方向。比如说你现在大一,早一点准备,就可能会准备得更加充分。
很多时候,刚上大一的学生不太明白自己的方向,是被人推着往前走,容易随大流或者盲从师兄师姐,但同学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其实没有太多的思考。
如果遇到这样的困惑,我的建议就是不要过早确定以研究为业,不要以学术研究为目标,除非你非常坚定地选择要走学术这条路。所以如果不是这样,我还是建议同学们把参与实践、找工作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完全按照这个工作去培养自己。因为坦白讲,学术研究出路会比较窄。读完博士以后,你的规划只能是走研究这条路,这个路很窄。但是如果去找工作的话,你的机会会更多,三百六十行你都可以选择,选择变多,余地也会变多。
当明确了自己向往的行业后,要搞清楚这两个问题:这个行业对新人有什么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你要做什么准备工作?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去规划好自己的时间,你可以去考证,培养相关的能力。如果你无法明确自己适合的行业,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试错法。大学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所以你可以去不停地去尝试,尝试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去旁听或者辅修喜欢行业的相关课程,也可以去实习。在这一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是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并且是否有能力去做好这一项工作,像排除法一样,如果不合适,我就不再去做了。我以上讲的内容都是从宏观层面出发,不同的学生具体的操作恐怕也不一样。
然后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特别大一的学生,在这个年纪最大的缺陷就是不了解真正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是如何运作的。因为同学们一直都在学校,这是一个很单纯或者说很单一的环境,所以不理解工作中的很多事。但这个不怪同学们,十八岁后,在法律上你是个成人了,但是你们仍然需要学习成人社会的规则,所以我主张我们的学生多去实习、去参加社会实践,多去考察真正的社会是怎么样运作的。
另外,一定要利用学校的大块时间多多读书。尽管每一个人想读的书不同,人生规划不同,但每一个毕业生都会后悔没有多多读书。毕业生在工作时,发现读过的书不够用了,就要去学新的知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话的确很有智慧。
Q2
通过哪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发掘自己在学术或者实践方面的潜能?
Ans
第一,可以通过理论课发现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我们新闻学院的理论课,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这四门课其实可以帮你去确定自己是否具备做科研的潜力和兴趣。
如果有一天老师讲完课以后,他能够引起你的兴趣,你可以去找老师说,对他课上的某一个点很感兴趣,你想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或者阅读更深入的材料。主动找老师,老师肯定愿意给你推荐,所以一定要保持主动性。每个讲中外新闻史和理论的老师,尽管在课上只讲了短短的几十分钟,但是可能在背后读了四五本书,课上讲的是最精华的部分。
如果你想要知道背后的部分就要自己去阅读,在读的过程中看看你有没有兴趣读下去。学术的书籍很多是很枯燥的。第一要看你有没有兴趣去读,第二要看你能不能读懂。因为学术的书籍除了字面意义还有深层含义,我们可以把阅读比作一个森林。在地面上,你看到的是一棵棵孤立的树,但在地底下,树根是连在一起的。就像你们读一本书,看到的是在地面上的树,但如果你寻找老师的指点或者和同学们一起读这本书,你就有可能看到地面下的根。我们要看到的这棵树下面的根和那棵树下的根是连在一起的。读书的正确方法是联系,去思考书和书之间的联系,思考它们在地底下的相连的根。最后,你就会发现你拥有了一片森林。但如果你读书是孤立的,没有去思考联系,就很难建立一种学科体系,建立一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多同学觉得理论的东西比较难,但在我看来,所有的理论之间是有关联的,我不需要去记基本的内容。可能答理论课的名词解释的时候,我拿分没有同学们拿的高,但在答论述题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我能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如果你想走学术的路,你一定要多和老师交流,交流书本字面内容的背后的含义,交流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二,你要明白走学术的路是不可以回避理论课的。在你大学本科阶段也好,研究生阶段、博士阶段也好,一定要在枯燥的理论面前耐心地阅读和坚持,坚持动脑。
第三,新闻领域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英文写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把英语学好是一定没有问题的。像我们老师有时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会给他们英文的学术资料,所以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术语会不会翻译、大篇幅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快不快、看完之后能不能提炼出关键信息,这些都是检测的方式。大学里其实有很多事情让你做,只不过这些要求都是隐藏的,还是那句话,一定要保持一种主动性,主动的同学比不主动的同学四年后一定收获更多。除了主动找老师,还要主动去规划自己生活、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职业。
Q3
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学术研究似乎有些遥远。如果有兴趣,同学们应该如何开始自己的第一次学术、实践尝试呢?
Ans
一个就是选好方向,选好方向后一定得有老师指导,这会提高你的效率。我觉得我们的本科生不存在无师自通,不可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就能够选好一个方向,所以要去和你的老师沟通,告诉老师自己想要写什么文章,问老师能不能给我列一个参考书目的书单,这是可以的。
第二个就是要明白自己现在的能力可以做什么样的学术实践。我们老师需要发期刊论文,而学生们可以写大创小创、论文、会议等要求稍低的,有经验的老师们也可以帮你判断你的能力可以写什么样的文章,还能看你是否有能力和老师合作去写一个journalpaper(期刊论文)。千万不要害怕找老师指导,因为这也是老师们工作的一部分。但老师的工作时间有限,所以一定要尽早约老师的时间,被其他同学抢占了先机,你的机会就会减少,所以再次强调,同学们一定要保持主动性。
然后我们来讲一下选题的相关问题。可能我自己和学生有代沟,所以学生们关心的话题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就会反驳他们。但如果你能承受住我的反驳和追问,说明你的问题是有价值的。
Q4
在您看来,进行学术研究、实务实践分别对素养和能力基础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呢?
Ans
首先讲学术研究。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是广泛的阅读,中文、英文都要读,并且要能够快速从阅读材料中抓出自己需要的、能够放在自己论文里的东西。这个是需要长期训练的,训练输入和输出的能力。像我现在每次读书或者做研究访谈的时候也会想,这些观点是否可以运用到我的文章中去。再重复一下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你们这一代人英语普遍有了一个提升,如果进入学术界,学术发表肯定是英文压倒中文。然后要不断地锤炼自己,我们做研究、发表论文其实就是靠写字吃饭,所以要不断训练自己写作的能力。
再讲工作这方面的准备,我觉得同学们要详细地想一想,你将来想做的职业是什么。第一要有兴趣,第二要了解你自己,认识一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很多同学对自己信心不足,其实自己有很多优点,但老说自己有一大堆缺点。不过还是要记得扬长避短,短处可以作为爱好但别作为职业,按照自己的长处设计职业。第三不要怕错,多去尝试。我觉得失败其实是件好事,如果失败,那就证明这个东西不适合你,趁早远离它。年龄是你们最大的优势,你们有时间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包括我们学院的很多同学会觉得自己选错专业,不想来读新闻专业。你可以在学校里修双学位,或者转到另外一个你想去读的专业上去,考研的时候跨专业考研,工作了以后,你可以去做跟新闻无关的工作,你有很多机会去弥补遗憾和错误。
在工作中需要的什么能力是可以在各种实习中学到的呢?包括接人待物的能力,如何同你的领导和同事相处,人际的相处也是需要训练的。不断提高你的情商至关重要。
Q5
老师,建不建议我们大一、大二的同学在大四的整体实习之前,趁寒假暑假找一些实习去尝试?
Ans
首先我不太建议大家寒假去实习,因为寒假太短,只有一个月;但是暑假很适合去实习,因为暑假有两个月的时间,比较充裕。我是建议大家有机会多去实习,多去认识不同的行业,然后去选不同的行业。这也是一种排除法,因为刚开始你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个行业,做哪份工作,其实偶然的一次实习,一个经历引起的兴趣也许就成为你的职业了。所以我是建议大家多去实习,暑假这个时候可以好好利用起来,很多大的公司可能暑假也会来学校里招实习生。
Q6
那您对于学术和实践方面的互联互通是怎么看的?
Ans
学术和实践最终走向两条完全不一样的路。我可能会建议所有的本科生按照实践的方向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但是一旦到某个点之后,学术跟实践是一定会分开两条路的。
两者虽然有些相通,但是学术界的话语和实务的话语不一样。它们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如果想要同时进行的话,就需要同时学习两种“话语”,那其实这个对个人来讲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建议同学们拼长处,就是学一套话语,然后把这套话语发挥到极致。
有一种说法是学术研究可以指导实践,但是这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实务和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割裂的,二者的逻辑并不能完全贴合,有些实务的操作在学术界看来可能是不合情理的。比如我曾经在人民日报挂职的时候,看到真正的新闻出版行业,他们的逻辑和操作在我这样搞学术的人看来其实是不太能理解的,而他们有时候也不能完全接受学术的“指导”,所以二者差距是很大的。
我会建议大家到一定时候就要分开,一旦你决定了方向,就顺着这条路走,就不必留恋另一条路上的风光了。
小彩蛋
老师谈读书
就我接触到的很多大一新生而言,大家都是书读得不够。
大家可能目前存在几个问题,第一个是觉得自己没时间读书,第二个是没有意识到读书的多少在未来会成为拉开自己和身边人差距的重要因素。这两个是个人主观上的问题,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眼界,读书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探索的这个领域里最经典的研究是什么。
同学们现在时间也都很紧张,所以就应该去读一些高质量的书、论文、成果,而不是信马由缰地去读。但是这些高质量的阅读,同学们可能会缺乏指导,那自己就只能是“乱撞”,这时候我就非常建议同学们去向老师请教。因为老师为了不加重大多数同学们的负担,在读书方面其实不会提太多要求的,所以有兴趣的话一定要去多找老师,问问老师在某一领域有什么推荐的书,或者向老师请教应该怎么去读书。
联系方式:
同学们如果还有问题,可以通过邮箱和陈阳老师取得联系哦~
邮箱:
ruc.edu.cn图片:陈阳老师
文字:学术部
美编:新闻中心邹雨珈刘星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