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长寄语
二、学院简介
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
四、精品课程、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五、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的获奖情况
六、近三年学生赴国(境)内外高校深造、交流情况
七、部分骨干教师及优秀校友风采
八、办学特色
九、学院宣讲
十、咨询渠道
一、院长寄语(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亲爱的老师、同学、家长朋友们:
旗山闽水为屏,溪源星雨为伴,成立于年的传播学院是一个年轻且具有蓬勃朝气的新兴学院,十六载春华秋实守初心,十六载立德树人育英才,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办学特色逐渐彰显,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提高。
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培根铸*为本,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化部校共建工作,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习社,打造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影视基地,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省里举办的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更好地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始终紧跟新时代,拥抱新技术,因应新变化,注重媒体融合的教学与研究,加强闽台合作交流,打造“全媒体”与“多媒才”开放融合的平台。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为纲,积极呼应社会人才需求,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校园电影院线星雨剧场,全省领先的融媒体应用研发中心、大数据实验室、全景演播实验室等,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奠定了雄厚基础,提供了广阔天地。
传授新知,播扬至善,这里将是未来传媒人圆梦出彩的理想选择。
此致
二、学院简介福建师范大学的传播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文系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开设电影课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颜纯钧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开始在中文系“戏剧戏曲学”硕士专业下招收“影视艺术与传播”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年,中文系更名为文学院,下设传播学系,开始招收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年,音乐学院开始招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年8月,学校在原文学院传播学系的基础上,整合音乐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立传播学院。
传播学院全景
作为福建省属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所传播学院,学院目前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戏剧与影视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广播电视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4个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已经形成应用型与学术型兼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戏剧与影视学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新闻传播学在学界崭露头角、特色彰显。学院是福建省委宣传部与福建师范大学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单位,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广播电视媒体实验室”、省级重点数字媒体技术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和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拥有“福建省电影剧本创作研究中心”、“福建省网络视听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福建省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等。与新华社福建分社、人民网福建频道、福建广播影视集团、东南网等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是福建省传播学会挂靠单位。
学院下设5个系和1个中心(新闻学系、传播学系、播音与主持系、影视艺术系、广告学系和实践实验管理中心)。现有在职教职员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高职称比例为55%,青年教师占78%。学院聘请30余位业界、学界精英担任兼职教授,增强办学实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著名主持人陈鲁豫到我院交流访问
科研创新工作再创佳绩。近五年学院教师在权威核心刊物和学校认定的AB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各类专著12部,承担各类国家社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项,文化部课题1项,省社科项目18项。
本科培养平台提质增效。五年来共承担本科教改研究项目17项;广播电视学专业入选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6门本科课程入选校五类“金课”项目立项建设;6人次获本科课堂教学优秀奖;开放省级、校级精品在线课程各1项。成立广播电视学、卓越新闻主持人教学团队,融媒体产业与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获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我院主办“21世纪中国电影:新形态、新问题、新趋势”国际会议实验教学资源日益完善。现有一座多平方米的传播大楼,其中实验室面积总计达平方米以上,建有省内领先的融媒体应用研发中心、全景演播实验室和校园电影院线“星雨剧场”;配备“非编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灯光实验室”“广告设计工作室”等实验实践教学场所。
星雨剧场
全景演播实验室
融媒体应用研发中心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院现有本科生、研究生人,其中本科生人,各类研究生人。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学科专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学院的办学成效。
我院学生应邀参加年全国征兵宣传教育进高校活动启动仪式
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1.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戏剧与影视学2.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戏剧与影视学3.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4.专业学位授权点:广播电视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四、精品课程、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1.省级精品课程:颜纯钧《电影的读解》2.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莫莉《创新创业中的消费心理洞察》3.省级精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立项和培育名单:宋美杰《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莫莉《广告作品赏析》4.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刘舒平《面试沟通技巧》5.品牌及特色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入选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五、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的获奖情况
1.年11月,我院林雅彬、史祺桢同学参与的团队勇夺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苏婷婷等同学的参赛项目获得二等奖。活动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北京市*府共同主办。
2.年11月,我院叶大扬同学的项目《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的行为导向与防控机制研究》夺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活动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上海市*府共同主办。
3.年3月,我院谭茹文、叶宇翀、陈夏昕三位同学组成的团队荣获“爱我国防”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举行荣获一等奖。活动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宣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等部门联合主办。
4.年4月,我院林伟城、余昊威、谭茹文、丁迅、陈曙阳5位同学共同参演的朗诵作品《什么是中国》荣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一等奖和节目优秀创作奖。活动由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府共同主办。
5.年7月,我院张璐同学的作品《极力表白》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平面广告类金奖。活动由中国广告协会主办。
6.年9月,我院选送的朗诵作品《诗意中国》《时间的入口》分获“年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经典诵读大赛”大学生组一等奖和二等奖。活动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主办。
7.年11月,我院余昊威、谭茹文、孙阳、丁迅、葛子健五位同学共同朗诵的作品《北方》荣获第十九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二等奖。活动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关工委、中国传媒大学主办。
8.年11月,我院陈曙阳、苏路林、史祺桢、罗崧怀、陈喆源五位同学共同朗诵的作品《时间的入口》荣获第二十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三等奖。活动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关工委、中国传媒大学主办。
9.年12月,我院张懿同学荣获“声耀平潭·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台湾中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工委管委会共同主办。
10.年11月,我院刘辉等同学的作品《青年新闻人——重走福鼎解放之路》获得“第三届福建省校园微拍大赛”微视频类一等奖。活动由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主办。
11.年12月,我院张懿、白桦同学荣获福建省第三届“马克思主义能给予我们什么”主题征文和微演讲活动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一等奖。活动由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主办。
12.年6月,我院学生在“福建省征信宣传创意作品竞赛”教育系统视频作品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在平面作品中获得三等奖2项。活动由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福建省教育厅联合举办。
13.年9月,我院选送的话剧《莫德》荣获福建省第二届戏剧水仙花奖·大学生戏剧奖最高奖优秀剧目奖。活动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
六、近三年学生赴国(境)内外高校深造、交流情况
海外留学情况
保送推免大学情况
考取国内高校情况
中外合作交流情况
学校名称
人数
学校名称
人数
学校名称
人数
学校名称
人数
香港大学
2
北京师范大学
2
上海交通大学
1
美国代顿大学
1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2
华东师范大学
2
南京大学
2
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
1
香港中文大学
2
暨南大学
4
中山大学
1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2
上海大学
10
北京师范大学
3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2
福建师范大学
11
厦门大学
2
香港理工大学
1
上海外国语大学
4
中国传媒大学
4
韩国成均馆大学
1
中国传媒大学
2
上海大学
1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2
西南大学
1
北京电影学院
3
英国利兹大学
4
苏州大学
1
中国戏曲学院
1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13
深圳大学
1
中央财经大学
1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
2
华侨大学
1
华南师范大学
1
台湾*治大学
2
福州大学
1
香港浸会大学
4
南昌大学
1
台湾世新大学
10
西南财经大学
1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
2
福建师范大学
9
七、部分骨干教师及部分校友风采
(一)部分骨干教师
1.广播电视学专业
(1)颜纯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首任院长。我国影视艺术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担任全国高校影视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高教协会影视教育委员会理事、福建省传播学会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电视家协会副主席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荣获“中国高校影视教育贡献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四届“学人奖·终身成就奖”,入选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名单。
(2)谢宗贵,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新闻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传播学会常务副会长。曾在福建日报工作20多年,当过新闻记者、编辑、评论员,担任福建日报评论部主任等职,主要专事新闻评论工作,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长篇重要评论“闵仲平”文章、时评等各种评论多篇。撰写的两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二、三等奖,编辑的一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目前主要从事媒介文化研究、融媒体新闻研究等。本科课程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3)张梅,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宝琛计划高端人才,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个人研究方向为传播社会学和新闻实务,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新闻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新闻评议小组专家评议员和福建省新闻奖评委等。研究方向为传播社会学和新闻实务。本科课程为《新闻评论写作》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生课程为《定性研究方法》与《传播史研究》。
(4)王金礼,“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学术研究》、《南京社会科学》等CSSCI期刊审稿专家。主讲本科生课程《传播学概论》,研究生课程《新闻传播伦理研究》等。
(5)叶勤,院务委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个人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教授本科生课程《电视节目类型》《视听语言二》等,教授研究生课程《影视批评》《电视剧导读》等。担任福建省电影局评审专家、福建省广电局评审专家、福建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网络视频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等。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1)吴青青,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分委会专家、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理事、福建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等。独立主持教育部、文化部等科研项目,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广播电视)负责人,曾在《当代电影》、《电影评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影视剧作选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美国电影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等学术著作。为本科生主讲《电影读解》、《类型电影》等课程。(2)郑宜庸,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福建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电影教学、研究与创作,独立完成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电影编剧口述史》,著有《审美之难——电影的一种特殊表述与观看心理》、《中国当代电影编剧访谈录》,创作电视电影《杨门女将》(第二编剧)、电影剧本《妈祖》《嫁给契约》《幸福背后》等。
(3)张经武,“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评审专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有各类作品余万字见诸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哲社等各级科研项目近20项。学术成果涉及电影学、文化产业、文艺传播学、艺术理论、城市文化等众多领域。
(4)侯凯,影视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影视艺术教学与研究工作,开设本科生课程《视听语言》《文学作品导读(戏剧)》等,研究生课程《中国电影史专题》《独立影像与当代中国》等。近年来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重要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上海早期影迷文化史(—)》(中国电影出版社)等。曾独立主持省部级社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等多个课题。3.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1)彭飙,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曾任福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播,主任播音员。近年来,指导学生获得了包括朗诵、演讲、主持、话剧等多项国家级一等奖和多项省级一等奖,指导的节目参与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闭幕式、首届全国青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等全国性大型活动及演出,被评为校首届十佳班主任。
(2)郑甦,播音指导,硕士生导师,原《福建新闻联播》主持人。获“全国百优节目主持人”、“全国广播影视百优理论人才”称号,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播音主持作品一等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网络文艺评论员,福建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3)师杰,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副教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有着31年的播音主持实践和教学经验。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和省级专业作品一等奖和荣誉称号。对于有声语言的基础训练和口语表达的教学有着独到的理论教学方法。
4.广告学专业
(1)叶凤琴,广告学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有十余年广告行业从业经验,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参与多本广告教材编写工作,在大学学报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2)连水兴,院务委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兼任福建省传播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传播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各一项,以及省级研究项目若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3)莫莉,广告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美国俄亥俄大学、台湾文化大学、台湾世新大学访问学者。福建省科研杰出青年,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省级课题,发表论文20多篇,主讲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创新创业中的消费心理洞察》。
(二)部分优秀校友
1.余乐,年毕业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为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创作总监、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余乐工作室负责人。热播纪录片《航拍中国》总导演;纪录片《马幸》获北京电影学院第二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纪录片组第二名;纪录片《公元》获第十一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人文类评委特别奖;纪录片《案藏玄机·袁崇焕之死》获第十九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
2.林煜,年毕业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为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有限公司英语台副台长,曾任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新华社音视频部国际电视新闻室编辑,参与并制作了新华社第一档电视新闻栏目《相约奥运》,后任《今日新闻》副制片人。多次参与我国领导人出访报道、国际性峰会报道,专访过基辛格、世界银行行长、美国会议员等名人*要,全程报道美国总统大选。
3.张晓敏,年毕业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为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编导,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片人、导演。热播纪录片《航拍中国》导演;年被评为北京科影栏目首席导演;纪录片《在天那边》获北京科影年度特别类一等奖;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获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4.汪小宾,5毕业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为厦门小题影视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5年-年在泉州广播电视台担任记者、编导、制片人,入选泉州市高级人才,获得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三等奖、福建新闻奖电视系列报道一等奖。年成立厦门小题影视有限公司,并获厦门美图网科技有限公司天使投资;年至年,厦门小题影视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内容创业公司百强”;旗下IP《Hi走啦》、《郑在秀》、《驶向荒野》等,长期占据垂直行业榜单前列,囊括奖项近百项;年5月,先后获得微播易、坚果资本及腾讯内容基金两轮投资,公司估值近2亿元(人民币),累计完成融资万人民币。
5.陈子淳,5年毕业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曾任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编导、厦门卫视《两岸新新闻》制作人。作品《两岸同唱一首歌相亲相爱一家人》5年获福建广播电视奖一等奖;作品《民航局长送大礼两岸直航要降价》年获福建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获中央电视台年优秀节目二等奖。
6.林艳,年毕业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任香港中评社中国新闻中心主任、北京记者站站长、采访主任兼中评智库联络部主任。在全国两会、十九大、习马会等重大时*活动记者会现场多次提问,采访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国元首活动上百场。
7.齐伟,7年毕业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年毕业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晨光学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问学者”。现为“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委员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担任第31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第22、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专家评委。
8.楚玉春,年毕业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校办科员,“带着爸爸上学”的励志故事感动校内外,年当选“感动福建十大人物”,曾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福建省第三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福建省首届大学生创业之星。以她为原型创作的公益电影《扶郎花开》在全国电影院线公映。
9.马洪亮,6年毕业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任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主播,福建新闻频道《早安福建》、《午间新时空》等节目主持。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三等奖,两次获得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10.尤志东,年毕业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任凤凰卫视、凤凰新媒体记者、主持人。策划并主持凤凰视频出品的首档时*新闻脱口秀节目《又来了》,凤凰卫视中文台《全媒体大开讲》节目主持。
八、办学特色
1.部校共建深入开展。年,省委宣传部与我校签署共建“新闻传播学院”,近年来,省委宣传部领导多次到我院调研指导工作,支持我院在双向互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理论研究和人才优势。我院组织师生参与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青年新闻人”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师生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我院师生参加青年新闻人,
我们与改革开放一起走过联合采访活动
2.闽台交流合作密切。两岸文化教育联系密切,自年起,学院与台湾世新大学合作,在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等四个本科专业联合招收和培养“3+1(即3年在本校,1年在台湾世新大学学习)模式的学生,目前招收广播电视编导和广告学专业闽台合作项目学生。台湾世新大学校院领导多次到我院参访交流,并为师生开设讲座,相关院系在我校举办毕业设计展。学院积极承办两岸文教交流活动,促进两岸青年增进了解。
台湾世新大学毕业展在我校举办
我院承办海峡两岸青年播音主持人才交流活动
我院师生在台湾参访金钟奖展览
九、学院宣讲《福师大传播学院》视频
十、咨询渠道
1.招生-
2.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