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专访李红涛从小镇青年到大学教授,一位
TUhjnbcbe - 2021/2/4 17:42:00
年,隐隐觉得自己这辈子或许能靠笔杆子谋生的*涛报考了西南*法大学的新闻系,懵懵懂懂地闯进了新闻传播学的世界。二十年间,*涛一路从本科念到博士,并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这个曾经学习还凑合的“小镇青年”,在走上讲台后,凭借低调、风趣、专业的特质,广受学生欢迎。与此同时,他这几年来逐渐成了许多新传学子学习、考研绕不开、躲不过的男人。那么,作为一个老“青椒”,*涛年轻时是如何掉入传播学的大坑的?他怎样看待当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处境?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学术泡沫时代”?生产力低下为什么是一种美德?新闻到底有学还是无学?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发布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涛进行的一场深度对话的内容,和大家一起来听听这位教书匠的真心话。小镇文艺青年的新闻求学路全媒派:今年的时间走得特别快,感觉前不久才填报完志愿,马上又要开学了。您以前是出于什么原因填报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呢?*涛:我高中的时候属于那种小镇文艺青年,没有见过太多的世面,不知道天高地厚。因为作文写得还不错,时不时被贴在县城中学的布告栏上,就有点膨胀了,觉得自己这辈子或许可以靠笔杆子来吃饭。高考后,根据估分的情况和理科生可以报考的范畴,就报考了西南*法大学的新闻系。在家憋太久,出门喝杯酒,图片来源:*涛。全媒派:进入大学之后,您对新闻传播学有哪些新的认识?*涛:西南*法大学的学风非常朴素和扎实,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很好,曾经发生过因为太多人想挤进教室听讲座而把门上玻璃挤碎的“惨案”。虽然现在我没有从事新闻实务的工作,但我对新闻的一些理解都是在本科期间形成的。我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是我非常喜欢当时《中国青年报》的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老师,他出版了好几本报告文学。他受到80年代报告文学的影响,以一种报告文学的笔调,积极地、带有批判性地介入社会生活,这塑造了我对于新闻最初的想象。第二毫无疑问就是《南方周末》。我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每周四上午一下课,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冲到校门口买当周的《南方周末》。因此,我非常想要去模仿卢跃刚那种笔调。比如,我们跑到重庆的农村里去做调研,写出了一篇东西叫《在底层》,现在说起来还会起鸡皮疙瘩。这些东西塑造了我对新闻的理解,新闻不是高度理论上的,而是在特定时刻你能够感受到它跟这个社会之间是共呼吸的。全媒派:“和社会共呼吸”,算是您大学时对新闻这个行业的基本认知之一吗?*涛:*法大学里面洋溢着一种朴素又尖锐的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李红涛从小镇青年到大学教授,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