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生标兵
徐昌昊篇
个人简介徐昌昊,女,汉族,中共*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类级本科生,现任班级学习委员、(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网络文宣组组长、《中国青年报》驻校记者;曾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社联主席,《中国海洋大学报》学生记者团团长。
连续3年获国家奖学金、校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等10项奖学金;获评全国大学生国际交流骨干培训班优秀学员、《中国青年报》优秀学生记者、校十大优秀学生标兵、十佳学生记者等15项荣誉称号。
曾赴中国外交部、中国青年报社、北京大学等交流学习,获北京大学教授推免生推荐信;曾于《江西日报》等4家媒体实习,报道7位全国(省)英模事迹,发表新闻作品余篇(幅);曾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的保研offer,并被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录取。
信念如舵
一心向*,胸怀战地记者理想
*营中长大的徐昌昊,从小就有一个战地记者的梦想。作为成绩优秀的理科生,她怀揣着理想和热爱,高考后由理转文,毅然选择了“新闻学”专业。她渴望以力透纸背的文字,冷静洞察、客观公正的报道,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初入海大,徐昌昊将“处世宜带春风,律己宜带秋风”作为座右铭,鞭策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拼搏进取、严格自律的大学生。胸怀家国天下,入学第一周,她就向*组织递交了入*申请书。在学好*的理论知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她积极探索实践,于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成为学院级本科生中首批中共*员。作为*支部新闻传播学系负责人,她紧跟时代步伐,协助组织开展“新冠疫情中,海大新闻学子能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什么”等主题*日活动。
专业如舟
伏案躬耕,锤炼扎实学识本领
徐昌昊深知实现战地记者梦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因此,她伏案躬耕、千锤百炼,以工匠精神不断打磨专业知识,勇攀学术高峰。她连续3年获国家奖学金、校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等10项奖学金,专业排名2/,平均学分绩达92.1分,20门科目满绩,并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认证。
新闻工作讲求文理融合、兼容并包,这督促她不断思考:如何发挥理科优势,助力新闻实操,打破文理学科壁垒?为此,她坚持每学年修读1门理科课程,《数据新闻》(北京大学)、《大学数学》、《现代经济学》、《Python程序设计》等均获满绩。在北京大学研习期间,她带队原创的2篇数据新闻均被“澎湃新闻”采纳,发表首周就获得了35万+的阅读量,因此获北京大学教授推荐信。另外,她的参赛科创文学作品《绵延的器官,永生的灵*》获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二等奖。她与同学组队参加年“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以校赛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闯入全省决赛,夺得银奖。为探究*事题材通讯稿件的撰写技巧,她向现驻吉布提海外*事基地的我*首位新闻事务官张庆宝中校请教。在拜读他所有*事题材通讯稿件报道和评价后,她交出9项17问的采访提纲,得到如下启示:做记者,要干净做人,干净为文;新闻专业的学习,在于读、写、策划。受此鼓舞,她从提高文字水平出发,炼文风、磨笔锋、锤剑鞘,坚持每学期孕育1份学术作品。在对越自卫反击战40周年之际,她主动联系老兵,撰写万字战争口述史《一位炮班老兵的前线记忆与往后余生》;与相关*府部门和外籍人士对话后,她参与撰写的调研报告《外籍人看青岛:国际化脚步迈开了吗?》在青岛市民中产生反响;为挖掘萧乾战地报道的时代价值,她独立撰写论文《萧乾战地报道风格及当代价值分析》并在省级刊物《新闻研究导刊》上发表。职责如帆
立足校园,服务同学初心不改
在练就扎实新闻学识的同时,徐昌昊发挥专业特长,在学生骨干的岗位上迎难而上、锐意创新,不断转换工作思路,提升格局、服务他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员的初心。
作为班级学习委员,针对文科生修读数学、经济学困难的现状,她及时了解同学所需,手写复习资料2万余字供同学参考学习,助力班级同学这两门课程的成绩占据年级绝对优势。
作为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社联主席,她组织开展了本科生国学活动节、毕业生经验分享会等10余场活动。其中,国学达人挑战赛通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