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班级群,系友朱大建一遍遍发着90周年院史文物展向系友征集文物的征询。77是入学的年份,13指代新闻系。这是高考恢复后招收的第一批四年制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共59人,年纪最大与最小者相差15岁。此时,院庆已经近在咫尺,征集似无斩获。“院里对的文物寄予厚望。本人惭愧,一件也找不到。”9月21日,朱大建在群里写道。之前始终没响的罗际明,反复斟酌,发出了这样一段文字:“这次征集文物,我推荐我们4位同学(陈明贵、罗晓岗、李北海和我)合作的毕业论文及原始调查资料。前些日子,我受另三位同学之托联系学院领导,想当面谈谈此事……”这份有些特别的“毕业论文”,在院史上是留下一笔的。年下半年,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行将毕业的4人萌生了调查探讨“记者成才之路”的想法,便从全国筛选了当时颇有名气的位记者,包括范敬宜、郭超人、阎吾、南振中、周瑞金、金凤等,寄去了特别设计的调查问卷;又在上海选了新闻界前辈赵超构、徐铸成、陈虞孙、陆诒、王中、王维、马达等等,登门采访。忙了几个月,最终形成一本50字的调查报告《记者成才之路初探》。流传的故事版本是,当年的新闻系主任王中教授读后极为欣赏,决定免了四人的毕业论文。近40年后,罗际明对记者解释,“并不是免了论文,而是特批调查报告作为我们4人的毕业论文。”论文封面。王潇摄他一度并不觉得这是件多大的事,也就迟迟未对“文物展”的征集令作出反应。在他眼里,这份没有硬性要求、纯粹自发完成的报告,原本算不上是什么“文物”——在那个年代,这分明是一种常态。那是一个对“名记者”有浓重情结的时代,体现在新闻学子身上,既是“探”名记者的“路”,更在自身的模仿和尝试。罗际明的同班同学们曾拿出过多个引起反响的学生作品。论文的四位作者今年夏天在广西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明贵、罗际明、罗晓岗、李北海。(罗际明提供)他们的学弟、学妹,则办过风靡复旦园的油印小报。再后来,复旦的校园媒体成规模出现,其中半壁江山来自新闻学院;再后来的学生们,做起了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