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30日下午16:30,贵州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中期考核总结会议在15号教学楼教室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老师有叶成勇、袁本海、金德谷、杨春艳、白林海五位老师。级、级文博专硕研究生全体成员参加本次会议。
图1:总结会现场
一、问题与反思/Profile/
会议伊始,叶成勇老师就11月27日晚上的级文博专硕中期考核进行总结。叶老师指出,中期考核反映出的问题应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与反思,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献阅读。整体来看,文献阅读呈两种情况,一种是“多、杂、散”,另一种是“少、简、专”,很少凸显学科基础性和专业性,甚至有同学倾向于选择简单易读的书来读。对此,叶老师表示,大家多读书的前提应该是先守住专业底线,把专业基础打扎实了再进行拓展阅读。文物与博物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太过宽泛的阅读必然导致对专业深度学习的欠缺,太过精专的阅读又使得学科视野受限。第二,实践活动。因受到今年疫情影响,专业实践呈现时间零散、地点分散,专业主题性不强的情况。此外,支撑材料中反映出实践调查报告存在书写不规范、不系统、不全面,从格式到文本内容,都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三,与培养方案结合上。中期考核汇报中多数同学没有汇报培养方案的完成情况。从文献阅读、实践活动、学术活动汇报情况看,与培养方案上的内容存在差异,在今后需多加注意。第四,专业思考。未对这一年半专业思维、学习方法探索等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需要加强。比如调查方法、文物研究方法等与入学前相比是否有进步。
叶老师鼓励同学们要积极思考,学会自我评估与批判,及时总结与反思。此外,在学习过程中,不可只选择轻松简单的学,应该要有行业的自觉担当精神,敢于钻研学科难题,走到学术前沿,攻坚克难,做新时代文博人。
杨春艳老师认为,级的同学们刚入学时找不到学科本位,其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大家的阅读量不够,现在只能与时间赛跑,多读书。要有学术积淀,有了积淀后才知道往外拓展延伸的边界在哪里。其次,读书的时候不应该只专注书的内容而忽略了其社会文化背景。第三,同学们的抗挫能力仍需要加强,要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金德谷老师指出,大家需要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的准备,从论文的选题、研究思路与方法、调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方面要多下功夫。做个有心人,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自己每一阶段都要有清晰的认识。袁本海老师强调,同学们看书一定要紧扣专业,与专业相关的书一定要认真读。同时建议今后跨专业的同学,跟着本科生“回读”。
图2:叶老师与学生交流
二、措施与规划/Profile/
针对中期考核反映的突出问题,叶老师提出,首先需要调整的是阅读计划。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必读经典书目,至少要各精读3-4本左右。如考古学中的理论与方法、经典的考古报告、考古学专题类等书目。文物学也是如此,按照文物的类别进行选择。如可移动文物类中的青铜器、陶器、瓷器等研究书目;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类、石窟类、古桥梁等书目。博物馆学方面,如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教育等相关的研究书目均要有所涉及。当把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必读书目认真读后,这个学科的的知识框架便有了,后面的拓展阅读也不会偏离学科本位。正如修建房屋一样,要先把屋基打扎实,把房屋框架建好后再在这框架内添砖加瓦。此外,实施“五个一”方案。文博专硕“五个一”培养方案具体是指“一书、一会、一论坛、一论集、一课题”。
“一书”:即读书会。定期开展读书会,读专业必读的经典书目,每个同学都要独立写读书报告,并积极于会上交流心得。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读书会中要重点分享读书方法与视角。读书会长期进行,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寒暑假期间采取线上的方式开展。长此以往,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和学术探索精神。
“一会”:即学术与实践交流会。为提高同学们的实践、研究能力与学术汇报能力,每一个同学都需要独立作一次学术报告,时间在每年的11月份中期考核之前完成。其中,学生在汇报中,需要至少介绍一项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比如文物修复技能、田野调查中新掌握的调查方法、文物鉴定的技能、非遗传承等。以此培养同学们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担当精神。
“一论坛”:即举办“西南考古与文博研究生论坛”,邀请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参加,互相交流。学术论坛作为知识交流活动,实际的作用不限于知识的传播,也是帮助同学们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启迪思维,激发同学们的学术创造力,在批评与反批评、挑战与应战的学术竞争、学术争鸣中锤炼理论与方法。
“一论集”:论坛中产生的优秀论文和同学们的平时优秀论文将汇集成论文集出版,以此激发大家的学术研究积极性。
“一课题”:学生通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