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与注释的爱恨情仇
TUhjnbcbe - 2021/1/24 10:39:00
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www.shcymc.com/2020/hongguanjingji_1113/26062.html

由于大学读的是专科,不要求撰写学位论文,更未接受过正规的科研训练,以致在上研究生之前,我从没想过写文章要用注释。

读硕士生的第一个学期,听穆克宏先生讲《文心雕龙》,要求写一篇论文形式的读书报告。我冥思苦想数天,整了个题目《从建安重质、西晋尚采到刘勰文质并重的文学理论》。毕竟是平生第一次写论文,我极度亢奋,查资料、拟提纲、写初稿,然后反复修改,花了一个半月才搞定。

论文先交给导师*寿祺先生审阅。他肯定我的思路和文笔之后,温雅地问我怎么文章没有一个注释,我说放在文内。他说全文六千来字,只有四处引文,都是在引文后打个括号,括号里标个作者和书名,既无版本也无页码,那不符合学术规范。

*先生很重视文献目录,“《汉志》乃学问之津梁,著述之门户”这句话,他说过很多遍。这次谈话,他又提了不少于两次,并反复强调,写论文是一项严肃的科研活动,光有思路不行,还要有材料支撑,尽量做到无一句无来处。这让我从心底油然生出一种神圣感和自豪感。

于是我按照他的指导,找来几本经典著作和权威刊物,“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然后再次找资料、做卡片、改文稿,引用大量文献,做了35个尾注。可写完定稿的那个晚上,心有戚戚焉,怎么也睡不着。直到深夜将近两点,才寻思到内心不安之因,立马爬起来,开灯执笔,在文稿中加了一个注释,刚好36个,合乎天罡之数,乃安心睡去。

因为搅了同室陈君的酣眠,他于次日严肃地判断我“有病”。显然他是正确的。从那以后的很多年里,我都患有这种“注释病”。《说文》曰:“三,成数也。”也许这种潜意识在起作用,我每篇论文的注释尽可能是三的倍数,而且标注的数字,必定要加一个圆圈。

我的硕士论文共个注释,那时还没电脑,印制时工人用老式打印机打在蜡纸上,因打不出那个圆圈,我便将蜡纸铺于钢板,自己用铁笔一个个刻画。虽然画出的圆圈比阿Q好不了多少,还要在里面填上数字,很不美观,但看到那一行行排列的注释,才觉得文章是完整而厚重的。

再后来用电脑写作,改为脚注,对注释的数目不再那么敏感,但倘若哪一页下面没有注释,心里总有些忐忑。无论看学生论文,还是给一些刊物审稿,我都习惯从注释与参考文献开始,不知是否算一种病态。

我多年给本科生讲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般是讲完“楚辞”并强制学生背诵完《离骚》全文后,要求他们用三周的时间写一篇小论文,给三个题目任选其一,不少于字、10个注释。

请原谅我不说出是哪一届,C同学提交的论文中,注①是他的姓名:作者,男,年生,可能年卒。注⑥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中诗句,当课堂上被揪出来背诵《离骚》而背不出时,这是每个同学的深切呼号。

我当时“气结不能言”,努力静下心来,找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告诫他要尊重学术,尔后用一节课专门讲注释的重要性和规范性,总算将这种轻慢注释的风气成功遏止。

D同学的论文则不但注释规范,而且做了18个,我把他作为正面典型予以表扬。据说他直到毕业都十分严谨,对注释也很入迷,甚至给家人写信都要用上两个。本来他立志读研读博,成为一个学者,但在父亲的逼迫下考了公务员,在省*府机关工作,甚是可惜。

前几年他回校参加毕业十周年活动,我向他求证当年写信是否真有注释,他说那是同学开玩笑的,根本没那回事。但他还告诉我,刚参加工作那年,领导交代起草一份总结材料,他真的整了一个注释。

原来他在总结中引用“更上层楼”,领导在旁边批曰:是“更上一层楼”,请严谨一点!他看了很是憋闷,想起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情,坚定地在第二稿中保留此四字,并加了一个注释:唐宋诗词中常见,例如唐代诗人李德裕(-)《盘陀岭驿楼》:“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见《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影印康熙扬州诗局本,下册,第页。

结局颇有喜剧色彩,他碰上了一位历史系出身的领导,估计也是个曾经酷爱注释的主。领导认为这孩子有锐气、有才气、有学养,非但不怪罪,反而加以重点培养。凭此借力,他顺风顺水,毕业才十年便上了正处。我做梦都没想到,注释还具备这样奇异的功能。

在三十馀年的教书生涯中,因为注释,我开罪了不少学生。他们或谓无意义,或谓阻滞文气的流贯,或谓扼杀革命青年向往自由的天性,甚至借刘勰“通人恶烦,羞学章句”之语跟我辩驳,像D同学这样热爱注释的情况则极为罕见。

好在随着我的退休,此类纠结皆成过往,知我罪我,其惟诸君乎!

惠子给庄子的一封信

黑白之间

百龄影徂,千载心在——为纪念恩师*寿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而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与注释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