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读
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策略
学术论文写作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方法层面的一次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对学术型硕士来说,从步入研究生阶段的那一刻起,就和论文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是,目前国内的学术写作教育普遍比较薄弱,不少同学为了论文选题绞尽脑汁,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更是无从下手,甚至频频“踩雷”却不自知。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朱志瑜教授总结出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为硕士学位论文设计开出良方。
研究起步,要“稳”且“正”
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朱志瑜教授认为,学术论文通常需要一以贯之的主题,独成体系,但对学术新人来说,想要找到如此“合适的主题”,自然少不了在选题问题上多下功夫,虽然可能屡次碰壁、百费周折,但选题时经历的“坎坷”不见得是坏事。选题是一种训练,能够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否定某个课题,就说明研究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该研究领域的趋势与瓶颈。朱教授建议研究生自己去选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阅读中不断积累理论素材,完善知识储备,选题的自由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既然终归要面对论文选题的磨炼,何不放平心态,积极面对,把它当作成长必经的过程?回报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到来。此外,朱教授还表示,入门者习惯把研究意义肆意夸大,得出不贴合原文的结论,这都是需要警惕的,撰写学位论文切忌好高骛远,要抱着扎扎实实的心态。
除了在论文选题时端正态度,在研究的起步阶段,更需要时刻保持严谨。先有结论,后找证据,“先入为主”是论文写作的通病。研究者根据主观经验判断先产生了某种论断,然后在后续研究中专门挑选指向自己结论的“有利”例证加以论述,如此做学问难以具备说服力,科学严谨的研究不会预先设下结论,而应该对数据资料进行客观、合理的综合分析,步步推演归纳,最后总结出现象背后的规律。
另外,无论在参考书目选择,还是在文献综述方面,所摘取资料的主题都不能太过宽泛,而应该紧贴论题。许多入门研究者的文献综述只是盲目堆砌过往同类研究的结论,没有服务于整条论文的主线,这样的文献综述就已经失去了意义。朱教授特别强调,文献综述是研究的起点,应该尽量摘述权威观点,同时,摘要的内容必须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在后续的论文写作中,作者需要对文献综述中的各个观点一一作出回应,回应的方式既可以是“接着说”也可以是“反着说”。
(常见问题:文献综述和论文主线联系不密切)
(正解)
何为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常而言,同一个论题,采用不同方法去研究,很可能导出不同的结论,如果研究方法不可靠,就更有可能得出错误论断。那么,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足够靠谱?朱志瑜教授以他从事的翻译研究为例,给出了详细的解析。
首先,在进行论文设计时,研究者不妨问问自己,“这篇论文有没有涵盖真正的知识?”研究方法可划分为三类:传统(规定)、现代(描写)以及后现代方法。翻译研究领域长期存在一种个人经验传统,如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都是大学问家根据本人感受得出的主观论断,意义模糊,推广和普及的可行性也有待商榷,是为“专制的学术”。如果普通研究者套用这样的说法,逐个讨论哪处翻译好、哪处不好,就可能陷入永无止境的死循环。这类问题在当代人文社科学科的学术研究中比较常见,我们更应该提倡“民主的学术”,让更多普通研究者发声,构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
其次,何为真正的“知识”?如何通过研究,运用旧知识,创造新知识?不如先来看看朱教授关于“苹果和梨”的生动比较,我们亦能从中发现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研究方法的差异。“苹果比梨好吃”、“梨比苹果好吃”,这种包含价值判断的结论,是传统研究方法的结果,其主观性在于“好吃”这个概念不存在一以贯之的标准,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朱教授更加提倡描写性的研究,并着重说明了描写研究的三个步骤:数据、解读和解释。在翻译研究中,数据就是语料,通过某种方法得出(对照)文本,并对其进行分类、量化。数据不可被干扰或操纵。解读需要研究者从数据中发现意义:数据说明什么?能从中得出什么规律?解释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解读和解释是分开的,复杂的问题有解读但不一定有解释,解读比解释更重要。
如果能在苹果和梨的比较研究中插入“第三比较项”,研究的科学度将会有所改观。“第三比较项”通过寻求第三方客观验证,尽可能降低人的主观干预。同样是比较苹果和梨子,现代的研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两者的颜色、重量、形状、含糖量、维生素含量做客观描写和解读。同理,在写作翻译研究论文时,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比较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操纵理论和叙事学等研究角度,都可以作为“第三比较项介入”,这样,研究者便可以用一把或多把“额外的尺子”来衡量译文,提高批评的客观性。
在实际写作中,应当杜绝研究方法含混不清的问题。研究方法决定研究结论,所以,无论研究选取了何种研究方法,都需要在研究文本的开头做清晰说明。以《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为例,许多这一主题的论文仅对研究方法一笔带过,诸如“本文收录了《红楼梦》中XX个文化负载词,总结了XX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的说法很容易引发质疑和争议。《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如此之多,如果在研究中不能穷尽,怎样保证数据的代表性、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朱教授建议,如果样本含量过大,可以采用科学抽样的方式选取例证,但务必要将具体操作步骤在文中交代清楚,比如“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红楼梦》第10回、第20回、第30回、第40回……第回第一段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
论文写作是任何领域研究者必备的学术素养,但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在短暂的90分钟讲座里,朱志瑜教授犀利地指出当前研究生学术写作的诸多弊病,同时又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给予我们无限启发。梳理过本次讲座,笔者最直接的感想是:前路其修远,吾当上下求索。与君共勉!
★讲座信息★
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策略
朱志瑜
.4.:50-16:20
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
朱志瑜,教授,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哲学硕士,香港大学英文系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译丛”助理编辑,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翻译理论,出版翻译研究著作有“佛籍译论选辑评注”()、“中国传统译论:译名研究”()、即将出版6卷本“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译著有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和“顾诚诗选”等英译。
更多精彩学术讲座精彩侧记,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