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院士
哈工大是新中国重点培育的一所向“双一流”目标进*的重点大学。在全体校友和师生都在欢欣鼓舞迎接学校百年大庆之际,我觉得不妨回顾学校经历的曲折过程,钩沉往事,藉以不忘历史,鼓劲前行,应是不无裨益的。
哈工大溯源
回顾哈工大的前身,是年创建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这原是一所小规模的学校。其时的百年前旧中国,尚是一只未醒的睡狮。清末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曾受尽列强的霸凌煎熬。
百年前中国人民迎来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是革命前辈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年建立了中国共产*。中国共产*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建立了新中国,迎来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随着国家革命形势的发展,哈工大在跌宕曲折的艰难过程中获得了新生,得以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顾哈工大的建立过程,是源于中长铁路的建设。年沙皇俄国为牟利而兴建中长铁路,铁路的枢纽设在哈尔滨。中长铁路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及为俄籍铁路工程师子弟提供上学条件,于年在哈尔滨开设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这就是旧哈工大的前身。
20世纪20年代建校旧址
然而由于当时的祖国,对外尚沦于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对内则是*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因而哈工大学校的归属,竟如同走马灯般地不断在铁路局、中国东北特区、日本殖民地、苏联与中国共管之间,反复转换(详见注释)。
哈工大回归祖国
年9月30日,根据中苏双方达成的协议,苏方正式将哈工大移交给中国*府管理。哈工大从此回归祖国的怀抱,得以大步前进。新中国接管哈工大后,*和*府考虑到高等教育事业的特点,从具有学术根底的领导干部中,为哈工大选任校长,颇费踌躇。
当时的东三省曾被分成9省,其中松江省的省府设在哈尔滨,因而就近任命时任松江省主席的抗联名将冯仲云兼任哈工大校长。冯仲云是江苏常州人,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他在百忙中挤时间到哈工大处理工作,并筹划学校的发展。同时*中央东北局还从东北人民*府工业部调高铁处长到哈工大任副校长,负责学校的常务工作。任校长的高铁在哈工大任职27年,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领导。其后因冯仲云同志兼职负担过重,两年后改任命原延安时期中央自然科学院副院长、德国化学博士陈康白同志出任哈工大校长。
新哈工大的使命
列宁在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这是通俗比喻性的表述,实际强调指的是:不可忽略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也就是说,*治上由苏维埃实行领导,技术上还必须实现电气化等全面的经济、社会建设。
中国共产*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是为了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到了年,革命斗争胜利在望,毛泽东主席展望前景曾说:“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指的是革命斗争胜利后,必须重视下一阶段转向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在伟大的经济建设事业中,技术骨干及知识人员奇缺的重大困难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国际形势是,世界已分裂为两大阵营。在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威胁的形势下,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边倒”的对外*策,坚决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这是我国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开始,为实施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项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来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时最迫切的困难,无疑是缺乏技术人才,因此迫切需要快速培养人才。为此商请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两所示范性大学:即理工科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人文科的中国人民大学,以加速国家建设队伍的成长。在国际形势风云际会下,哈工大光荣地承担起此项重任。
年3月,高教部和一机部联合召开了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了《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的总结是:“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
年10月,高教部确定第一批六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等六所大学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并选定哈工大为全国理工科院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基地。为此国家为哈工大先后共聘请了77名外国专家在校工作。这是国内大学中聘请苏联专家最多的一所大学。
国家选定,以旧哈工大改造成为基本上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的决策,这是由于旧哈工大具有相应的教学经历和经验,而且哈尔滨市曾是苏侨密集的居住地。在哈尔滨市学说俄语,并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试办新型大学,是地处哈尔滨市的哈工大所具有的绝对优势,是其他大学无可比拟的。
新哈工大的成长
年,中长铁路局将其所属的旧哈工大移交给中国*府接管,我国将在此基础上建设迫切需要的新哈工大。然而对方提供给中国*府接管的旧哈工大,却条件甚差,这是一所规模很小的大学。当时该校仅设少数有关铁路的专业,学科方向狭窄。年全校本科学生仅人,其中苏侨人,教师人也基本上是苏侨。当时该校的房产仅2万平方米,十分拥挤。尤为严重的情况是,按规定,接管后原有的苏侨都应在短期内遣送回国(或去其他国家)。因此当时中国*府接管的旧哈工大的条件,是很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的。
*和*府重视新哈工大的发展,为哈工大的成长提供了一系列最有利于速成培养人才的途径。主要的措施,一是国家为哈工大聘请了大量的苏联专家;二是在国内,高教部批准哈工大设立“师资研究生班”,接受全国各主要大学选派的青年助教、讲师来校攻读研究生,由苏联专家指导。师资研究生结业后,原则上回原校,以此推动全国各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部分师资研究生结业后选留在新哈工大,组成了新哈工大强盛的师资队伍。
新哈工大招收的国内本科学生,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从工农速成中学毕业、或是革命干部直接上学的,称为A班;另一类是从全国统招的学生称为B班。开始时全部本科生都由苏联专家直接用俄语上大课,为此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先有一年时间用来突击学习俄语,以适应苏联专家用俄语讲课及讨论交流的需要。其后苏联专家陆续回国,对本科生的教学改由师资研究生班结业的国内教师,给新的本科生上课,努力达到接近苏联专家的讲课水平。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新哈工大是全国理工科院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基地。如上所述,通过哈工大设立“师资研究生班”,提高了教学环节中讲课的水平。实际上,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内容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苏联教育体制的重点及其特点。
关于教育体制,据我所知,国际上各国大学的体制并非完全统一,既有德国等严谨的所谓欧洲大陆派(苏联教育体制亦属此类);还有比较开放、松散的美国式体制。应该说不同体制之间各有长短。我国在解放前,国民*统治区的教育是采用美国式体制,其学习知识的原则是“通识教育”,即一般以书本知识为主,学习的知识面较宽广。但在现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各学科的知识量都已膨胀到课堂难以承受的程度,更难以适应毕业后面对生产实践的要求。为此必须以“学有专攻”来取代“通识教育”,即将原来的学科分解为若干“专业”,转而实施“业有专攻”,以适应毕业后就业的需求。
由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的建设中所需各类“专业”的学生人数是可以预计的。按苏联的体制,有可能把讲授的知识范围下沉到“专业”的层次。我国学习苏联,也实行按“专业”组织教学,这适应我国“五年计划”的快速培养各类专业建设人才的急需。哈工大学习苏联经验,按国家建设的需要,在苏联专家参与帮助下,确定了全校各系应设置的各个专业。每个专业的苏联专家,指导相应的研究生,建设了相应的专业。可以说,国内各工科院校所设各类“专业”大都仿照哈工大,因此可说是基本上都滥觞自哈工大。
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育,两者之间孰重孰轻?我记得曾有一次小型的讨论。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震惊了全世界。然而在一般人看来,以当时各国的国力来看,发射首颗卫星的本应该是美国,为什么却是苏联占了先?李昌校长也对此心有疑惑,就找了少数几个人议论此事,我也参加了。当时我提了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我从阅读文献中得到的感觉是:美国重视实用,不太关心理论,解题常用方便而低精度的“试凑法”(cut–and–try)。苏联的科研工作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都比较认真,我曾遇到一件不理解的事,是苏联有一份重要的期刊,竟连续刊登多篇关于摆动的论文。后来才知道,这些论文研究的是火箭储箱中液面晃动的问题,为保密以摆动作托辞,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可见一斑。这可能就是苏联的优势。李校长也觉得苏联重视基础理论,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我还觉得,苏联的科研既重视,还十分重视实践,这方面也是很值得重视的。苏联对实践技能的培训是落到实处的。哈工大是一所工业大学,以工程师作为培育学生的目标,在校的学生不但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学好生产实践的技能。这方面苏联是很重视,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举例来说,一般专业规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有三次到工厂进行实践的生产实习:
大学一年级,第一次到工厂的车间,以工人的身份进行“认识实习”,考核标准是必须达到二级工的技术水平;大学二年级,第二次到工厂的车间,以班组长的身份进行“生产实习”,考核标准是能以班组长的身份,胜任组织管理班组的生产;第三次临毕业前,到工厂进行“毕业实习”,目的是为毕业论文选择研究课题,并为毕业论文积累资料和数据。
新哈工大的担当
*中央关心哈工大校长的选任。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直接过问并批准时任团中央书记的李昌同志出任哈工大校长。李昌,湖南永顺人,是我国知名青年工作领导者、教育家、思想家。他于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此后,在中国共产*领导下,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学生运动中的领袖人物。
自年至年李昌同志任职哈工大校长的11年期间,在中央和*府关怀下,他呕心沥血、全力以赴,把一所原来是师资力量薄弱、设备陈旧、条件简陋的旧哈工大,在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有利于“急需快速培养科技人才”的目标下,在不长时间内,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国防工业、航天事业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哈工大师生崇敬地称李昌校长是“哈工大的蔡元培”。
八百壮士
首先,李昌校长十分重视*治思想工作。当时的提法是:“贯彻执行*治挂帅、*委领导的路线”。当时许多研究生来自原国民*统治区,思想觉悟不高。例如有从上海来的研究生,因家庭担忧哈尔滨接近抗美援朝前线太危险,就偷着逃回上海去了。李昌校长组织研究生讨论分析,一致批评其“逃兵”行径之可耻,并深入批判“月亮也是美国的圆”之类的崇美、媚美、恐美的思想。他还组织研究生们在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参与修筑机场掩体,彻夜为志愿*炒面,参加话剧义演,捐献财物……;还参加了“三反”、“五反”斗争。在举国开展的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针对当时在知识界影响较大的胡适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崇美、媚美、恐美思想进行批判和肃清,并对照自身,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总之,那是一个风雷激荡、激情似火的革命年代。年青的一代就是在李校长的精心指导下提高了思想觉悟。马祖光是研究生中受批准加入*组织的第一人。此后许多研究生陆续受批准加入中国共产*。
20世纪50年代,新调入哈工大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师
这一期间,哈工大的师资队伍建设已取得重大成绩。这是哈工大校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年中国*府接管哈工大时,学校只有中国教师24人。至年,哈工大的教师队伍已经发展到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校的教学任务,其中一部分人业已开始了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马祖光、刘永坦等许多优秀人才就是其中的典范。这是哈工大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李昌校长非常自豪地称赞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为“八百壮士”(借用年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中国*队第88师团团长谢晋元率领官兵英勇死守四行仓库的惨烈抗日壮举,震惊和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忱,人称“八百壮士”)。从此,“八百壮士”就成为哈工大教师队伍建设宝贵经验的代名词。
哈工大的校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是李昌校长于年9月总结提出来的。李昌校长说:“一机部和高教部都要求我校毕业生必须达到高水平。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生产需要,面向中国教学实际”。
当时多数教师都能严守规定。做得最好的是俞大光教授:“考试得分是59分,也不能提成是60分”,人称是“铁将*把关。”还有许多年轻教师也做得很好,人称是“小铁将*”。李昌校长考虑:“规格严格”是对学生必须保证质量的要求;还应加上对老师更必须做到的“功夫到家”的要求,这就全面了。多年来,这校训保证了哈工大培养学生的质量。
自然辩证法
李昌校长非常重视科研,重视创新,而且有新的理解。他很重视正确的思维方法。哈工大是一所工业大学,更要结合生产实践。我曽请问李校长科研怎样选题,他引用恩格斯的一句名言:“生产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正确引导了工科大学的科研方向。
在正确的思维方法方面,李校长很重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应用。举例说,年“大跃进时期”,哈工大师生与哈尔滨机联机械厂协作,遇到了大型工件加工设备不足的困难。在李校长指导下,他们通过辩证的思考,分析主要矛盾是切削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矛盾。对一般小型工件的加工,机床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是机床不动而工件动。对于大型工件的加工,矛盾转化了,工件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是工件不动而刀具动,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积木式机床的思路,工人通俗地称其为“蚂蚁啃骨头”,能够以小干大,而且能组合成各种不同小组件,来加工不同的大工件。这是按照自然辩证法,认识了机床内部矛盾的规律,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矛盾的一个范例。他们写成了论文,年在《光明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看到了这篇论文,十分重视。毛主席亲自以《红旗》杂志名义写信给哈工大*组织,要求再写一篇详细的科技论著。李校长组织队伍完成了长文,在《红旗》杂志发表。在教育界、科技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了李校长创导正确思维方法对科技创新的巨大威力。
年间,李校长曾以哈工大*委名义,组织一批教师内部学习自然辩证法,以新的思路,联系实际,分析各种事物的主要矛盾,以探索分析各类事物的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事例,启发大家的思路。我自觉受益良深。此后我在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中,经常与学生一起分析所研究问题的矛盾及矛盾的转化,都感到思路清晰,不但有助于所研究问题的解决,而且对今后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提高。
在结合生产实际方面,在“大跃进期间”,李校长发动并掀起了哈工大与哈市多家工厂企业实行厂校合作的热潮。广大师生纷纷对口下厂,开展技术更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时任市委书记的任仲夷同志高兴地赞扬:“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一时被传为佳话。
由民转*
哈工大“由民转*”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年9月15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哈工大,对哈工大作了重要指示。邓小平同志说:“像哈工大这样一所大学,应该是突破科学技术关的基点之一”;“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高等学校要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地之一”。一机部部长赵尔陆提议哈工大要增设新系新专业。
李校长坚决地贯彻中央首长的指示。李校长高瞻远瞩展望未来。把握时机,采取了“由民转*”的决策,哈工大转向为国防尖端科技服务。当机立断,对校内专业设置作了一定的调整。此后哈工大与其他共八所大学转归国防科委领导。哈工大面貌一新,为攀登科技高峰,为向国际一流大学进*铺平了道路。此后学校的领导关系几经变动,辗转从国防科委转到八机总局、八机部、及七机部即航天工业部领导。从此哈工大走上了主要为航天服务的大道。
年李校长调到中央工作。他身在北京,还是十分关心哈工大的发展情况,经常对哈工大的发展提供指导。在航天部领导下,哈工大建立了培育航天科技人才的新系“工程力学系”(番号“五系”),下设总体、发动机、飞行力学、结构强度、地面设备等五个专业,为航天部输送技术人才。例如建系前的“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建系后的*委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载人飞船运载器长征2F总设计师刘竹生院士等,都是哈工大的毕业生。
由于航天工程包含的技术领域十分宽广,并非所有专业都与航天方向对口。航天部对哈工大原有的系和专业也尽力支持,引领原有各系和专业,转向有关航天的方向发展。例如,哈工大原有焊接专业,在国内焊接界声誉很高,其原来的服务方向是钢铁类的黑色金属的焊接。航天部将他们的研究方向引向铝材等有色金属的焊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航天部的引导下,大量教师都很快就能以高技术水平解决航天领域急需解决的各类技术难题,进展十分融洽。
举一个小例子。有一次航天部组织部分技术人员来哈工大访问。交谈中有一位前来联系合作的技术人员,说起他的感受是,觉得来哈工大感到很亲切。他的感慨是出于技术合作上能彼此相通,互相了解。不用多说,双方就能心领神会,彼此协调,就能取得合作项目的最佳成果。这也反映了航天部与哈工大结合之深。
百年的哈工大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在*和*府的关怀和扶持下取得的。哈工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艰难的起步,从小到大,在“双一流”的征途中一步一步实地前进。从“工程”开始,一步一步地到实现“工程”等一系列国家学科的建设规划,直到当前的“双一流工程”,哈工大一直取得骄人的好成绩,现在的“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捷报不断展示,最后的目标指日将实现。这就是我们迎接学校百年大庆的最大献礼。
[注释]哈工大学校的归属,如同走马灯般地不断转变。情况如下:
①年,由中东铁路局创建并管辖,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学制四年,以俄语实施教学;
②年,改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学制五年,以俄语实施教学。
③年,学校改由中国东省特区(即张作霖割据区)管理,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④年10月20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东北**长官张学良出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理事会主席。此校名延续至今。
⑤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
⑥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中国的东三省沦落为日本的殖民地,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的亡国奴大学14年。
⑦年1月,伪“满洲国文教部”命令哈尔滨工业大学改名为“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此后所有课程完全采用日语授课。
⑧年开始,哈尔滨工业大学由日本人铃木正雄出任校长,直到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离任。
⑨年日本战败投降。根据中苏两国*府的协定,中长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实际上由苏方管理;教师、学生基本上都是俄罗斯人,仅有可数的少数华人学生,全部以俄文进行教学和管理。
⑩纵观30年来,尽管早期的旧哈工大在逆境中挣扎求存,然而作为一所国际性大学,还是培养了多批人才,其中不乏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例如:年毕业的范绪箕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年毕业的王竹亭教授曾任北方交通大学副校长;在原台湾地区曾任行*院院长的孙运璇是年哈工大机电工程系的毕业生;朝鲜前*务院总理、国家副主席李钟玉是哈工大年应用化学系毕业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日本按地区分别设有“哈工大关西同窗会”和“哈工大关东同窗会”,校友多达余人,他们成为此后中日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交流的媒介,也对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来源
哈工大人
作者
*文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