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沈药校友44期校友复旦大学教授博
TUhjnbcbe - 2020/12/7 22:56:00
44期校友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晓玲:坚韧前行

从以28岁高龄成为沈阳药科大学44期的学生,到36岁再次考取南药的研究生,终圆做学问梦想;从新疆医学院药学系药剂学教研室、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复旦大学药学院)任教与做学术研究,再到于新型载体给药系统领域收获芳香果实,方晓玲数十年的践行之路,从无坦途。

然而,精神世界里的方晓玲,谦逊中有自信,随和中有坚定,和气中有主见。在她身上,看不到怯懦和退缩,仿若一棵茁壮的树,根须深深地扎于地下,树干坚硬笔挺,如今树冠更是已经可以在炎炎赤日下遮蔽出一方阴凉。

没有拼搏过的人生终究苍白,没有繁华过的平淡终究浅薄。在方晓玲坚韧前行,创造的属于自己的人生记录里,她以“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真理“抗击”了诸多困难与挑战,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厚重及智慧。

我们有幸,与坚韧者同行!

人物档案

方晓玲

年进入沈阳药学院药学专业,年考取南京药学院研究生。年9月至年5月,美国太平洋大学药学院访问学者。

年-年新疆医学院药学系药剂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年至今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复旦大学药学院)教师,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近年来专注于新型载体给药系统研究。

药剂学国家重点学科的方向带头人,教育部和全*智能化递药重点实验室的方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型制剂(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药监局执业药师专家组专家,国家和上海市创新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医药集团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

那个44期年龄最大的女学生

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方晓玲以新疆第二名、乌鲁木齐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沈阳药学院。然而,这张录取通知书对于本来应该在年参加高考的方晓玲来讲,整整迟了十年——她已到了28岁的“高龄”,并已结婚生子。

“那个时候,很多学校都不愿录取我这样一个家庭负担沉重的学生。只有沈药的招生老师,在与我、我的丈夫及我的母亲深谈,了解到我的家庭非常支持我上大学后,才向我递了橄榄枝。”方晓玲回忆说,“招生老师还一再告诫我,千万不能当逃兵,不能完成不了学业,但其实招生老师并不知道,上大学是我多年的愿望。”

这与方晓玲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有关。她的父母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都是怀抱着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梦想的热血青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们便投笔从戎,毅然参加西北野战*,来到了新疆,把满腔热血和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的事业。

“父亲一直在新疆*区后勤部工作,常年奔波于驻*部队和边防线上。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满腹经纶,文采飞扬,工作能力极强,是新疆*区有名的秀才。母亲起初在新疆*区*工部工作,后来化学专业出身的她成为一名化学分析高级工程师,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新疆的钢铁事业。从我懂事时起,就看到父母亲年年捧回来各种各样的奖状,立功喜报,我真心为有这样的父母亲而骄傲!”于是,爱读书且学习成绩一贯优秀的方晓玲,从小就梦想着像父母亲那样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为国家、为人类做贡献。

哪怕是在那十年的时期里,她下过乡、当过兵,在天山医院里种菜,当建筑工人,做图书管理员,她也从未放下书本。从部队退伍后,她到乌鲁木齐的新疆药品检验药物研究所干起了实验员的工作,由于工作认真、爱学习、爱钻研,组织也曾想送她去上海的科研单位进修,但因为没有大学学历而被拒绝。

渴望读书却被拒之于门外,成为当时方晓玲多年来无法愈合的“心痛”。因此,沈药给予的这个学习机会,方晓玲倍感珍惜!即便当时,她的母亲和丈夫在新疆,不满一岁的儿子在上海,在家人的支持下,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来到沈阳。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于是,这名在44期里女生年龄最大,唯一已经结婚生子的学生,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地弥补着十年来的“损失”。

可是,质疑声还是时而有之。在第一次去学校的图书馆时,就有人对方晓玲说:“你这么大年龄才来上大学,学了有什么用,已经不可能再出成果了。”然而,方晓玲却没有因这样的声音感到气馁,她心中有一股劲,相信着将来总有一天她将用自己的成就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事实也说明了,外界的担心并没有成为方晓玲的羁绊。一方面,她是“老高二”,基础也比较好,另一方面又在药物研究所工作过,有一定实践经验,虽然年龄比其他同学大,但学习并不吃力。在沈药就读的时间里,她不仅成绩优秀,且多次被同学们推选为班级生活委员、班长,两次获得三好学生的荣誉。临毕业时,她还加入了中国共产*,成为一名光荣的*员。而实际上,大学4年期间,44期总共发展的*员也仅有五六名。

44期期队干部和六个班的站长在抚顺雷锋纪念馆前的合影

在这过程中,为了培养一批英语水平高的学生,为将来考研和出国留学准备人才,学校在44期开办了英语快班。而无论是一开始通过全年级考试只录取20多名学生,还是最后通过调整剩下15个名额,方晓玲始终是快班的一员,这为她后来的科研工作和出国进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令人感怀的是,在人生征途上,能与优秀者同行,走过岁月,是一种幸运。直到今天,方晓玲总为自己优秀的伙伴们感到骄傲。

“入学后,我们44期5班最初的班长是一个66级老高三,他是班上的老大哥,两年后他又当了期队长。而我被推选为班长,当时我们的班级干部从班长、副班长到团支部书记、*小组长,清一色女生。为了调动男生的积极性,我们几个班级干部在男生里扒拉来扒拉去,最后大家挑出了两个年龄最小,各方面都不错的男生,把他们推上了班级的‘领导层’。这两个男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吴春福、陈大为!那时他们一个当团支部宣传委员,一个当班级生活委员,带领着其他男生,在学校和班级的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方晓玲回忆起当年的优秀者,如数家珍。

采药时的照片(后排右起第一)

“还有,当年我在图书馆,见到次数最多的同学是裴钢,他是我们年级的期队干部。他不喜欢成天啃书本死读书,学习成绩不是最拔尖,但是喜欢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他思想活跃,知识面广博,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当时我就觉得裴钢同学将来会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就这样,方晓玲在沈药渡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她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解放,知识面得到了极大地丰富,眼界也得以进一步开阔!

从新疆到上海的学术旅途

小时候,方晓玲的母亲给她买了一本叫《科学发现的故事》的书,书中介绍了许多有名的科学家,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和伽利略:布鲁诺为了坚持日心说,宁可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也不放弃信念;伽利略哪怕在宗教裁判所的高压下被迫放弃日心说,也仍坚持地球是在转动的。于是,方晓玲从小就非常佩服这些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家,并暗暗下决心将来要做这样的人。

可以说,在沈药的学习,奠定了她成为“这样的人”的扎实基础。但她却也从来没有停下追寻的步伐。

在沈药*训时的照片(后排右起第二)

在沈药的突出表现,让方晓玲临近毕业分配时,收到学校几个教研室的留校邀请。但考虑到家庭问题,她选择回到了新疆,在刚成立不久、师资力量缺乏的新疆医学院药学系担任药剂学教师。然而,在此期间,她却愈发感到要做一名好教师,现有的知识远远不够,她渴望着能继续学习深造。

机会在她任教的2年后,彼时正好新疆医学院与南京药科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新医药学系的老师只要通过了国家研究生招生考试,就可以作为代培研究生到南药攻读研究生。年,36岁的方晓玲考取南药的研究生,再一次离家去南京读书。

“这一次面对的都是比我小十五六岁的同学,在生活、学习和课题研究中遇到过种种难题,一度陷入了人生的低潮。但是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将来在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我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下来,顺利完成了学业,同时大大提高了科研能力。”方晓玲心中那份执着的信念,是她一路坚持的动力所在!

从南药研究生毕业后,方晓玲再次回到新疆医学院药学系担任讲师,除了承担大量教学任务,还承担了许多学生管理以及系*支部副书记等*务工作。尽管每天的日程几乎都是排得满满的,但她还是挤出时间,申请课题,开展科学研究。

年,方晓玲迎来了她事业上的转折点。这一年,她随丈夫回到他的故乡上海,在药剂学老前辈刘国杰、奚念朱教授的推荐和帮助下,她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前身——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任教。

-年在新疆医学院药学系

按照方晓玲的说法,从此她的人生又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年,方晓玲被评为副教授,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年又开始担任药剂学教研室副主任并整整干了14年。具体来说,在教学工作上,她主讲了本科生的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课程,后来又开设并主持了多门研究生课程;在科研方面,她先后承担了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经委重点新产品攻关课题。在这一阶段,她主要从事缓释制剂、透皮吸收制剂以及一些新辅料、新剂型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

“做科研其实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尽管方晓玲在提及这些时依旧谈笑风生,但事实上,这样的苦不仅来自客观条件上,还来自于内心。

在方晓玲刚到上海医科大学的时候,学校科研条件很差,设备老旧,科研经费也严重不足。“而且,我是从边远落后的新疆来到上海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当时学校的氛围还不像现在这样开放与包容,外地人、外校毕业生很难被大家认可。”方晓玲回忆道。

由此可以想象那时的困难与挑战——很多想法没办法实现,课题没有条件开展。在这种状况下,方晓玲一方面到处找项目,找经费;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对每一个课题都会开动脑筋找出新意,找出创新点,用小项目作出大文章。

年在上海医科大学药学系

在一次试验中,方晓玲就遇到这样的难题:一个全新化合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极差,制剂过程用了很多方法都无法解决。面对此,方晓玲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白天晚上地冥思苦想,再在实验中反反复复摸索。直到最后,她和研究生在实验室连续工作了40多个小时,一点一点推进,使得问题得到解决,最终她们的新方法获得上海市专利发明一等奖。

“我就是在这样不断失败、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的。随之而来的是,我在学校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合作的伙伴越来越多,承担的项目也越来越大。”方晓玲的骄傲,来自于其内心的坚韧:“我始终相信,做事情一定要认认真真,对于所承担的每一项任务,都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力求做好。当然有时因为能力和水平有限,没有达到最好的结果,但是只要自己认认真真做了,就会问心无愧。”

酿造了与国际接轨的科研果实

方晓玲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不仅使她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下去,等到云开见日出,并且还能在不断探索中另辟蹊径,寻找到新的目标与方向。

年9月至年5月,方晓玲在美国太平洋大学XiaolingLi教授的实验室做了18个月访问学者。在美国期间的学习和研究,方晓玲阅读了大量最新的科研论文,参加多个研究生的研讨会、科研论文报告会、国际学术会议,了解到药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把握住药剂学的发展前沿。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她接触到了很多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

毕业25年,重回沈药

这些“新”的知识,让方晓玲的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眼界更加开阔,对很多问题也有了自己的新想法:“我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必要性。我觉得药剂学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生物医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由此,我明确了今后自己要从这些方面开展科研工作。”

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后,年,方晓玲被晋升为教授,年又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作为研究型大学,复旦大学非常重视基础性研究;方晓玲也认为,要从紧跟国外、仿制为主,转向引领国际、创新为主,必须对基础性研究加以重视。

于是,经过充分的准备,从年开始,方晓玲连续申请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一项项目,在克服肿瘤耐药性的聚合物胶束和纳米载体给药系统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而她在博士生招生中,为了促进不同思维、技术、方法的碰撞,她的学生包揽了药剂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专业的硕士,这就首先在课题组里实现了学科交叉互融!

获得表彰

此外,方晓玲带领着学生与复旦高分子系的教授合作,利用结构改造等方法,构建了新型聚合物纳米载体材料,制备了多种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他们采用药剂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手段,对给药系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进行体内外评价,并探讨了新型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对肿瘤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与逆转机理,发表相关科研论文七十多篇,其中13篇发表在影响因子8以上的SCI期刊上,受到国内外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沈药校友44期校友复旦大学教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