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长,教有所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丁小余
回顾30年前刚担任大学老师的时光,丁老师依然记忆犹新。丁老师曾多年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班主任工作,得益于班主任的工作经历。丁老师极力推崇一个理念:对于硕博刚毕业的专业教师,学院应当优先安排其去担任本科班主任工作,这对老师们而言是一个全方位的锻炼。从教30年来,丁老师始终与学生亦师亦友,注重培养与践行科学精神,始终不忘服务社会,将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全身心投入班主任工作丁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自己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年留校工作就被学院安排担任89级新生本科生班主任,该班同学也是丁老师在全国精挑细选录取过来的。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他格外用心,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并体会到了充实与快乐。丁老师不仅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而且作为专业课教师,还时常带领学生进行了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和野外专业考察。在丁老师的教导下,班内学习风气十分浓厚,多人当上了院学习标兵,四、六级英语考试过关率在全院遥遥领先。班级的文体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重大节日的联欢活动、各项体育比赛都有丁老师精心组织及参加的身影。在全校大一的广播操比赛中,该班同学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十多天课余时间的反复排练,最终获得了全校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丁老师不仅全身心地投入班主任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而且他还兼任本科生植物学理论与实验课的专业教师,不仅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成功经验传授给学生们,而且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真正把学生当成了朋友。由于营造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该班同学在以后的工作中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们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动物所朱朝东研究员,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从事药物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冷颖研究员;还有现任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的徐国华教授,中石化深圳天然气总公司王卫航总经理等等;还有很多同学在大专院校和中学的关键工作岗位上,现已成为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生物教研组长等重要骨干力量,在我国特别是江苏省生物教育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在完成本科生班主任工作后,丁老师听从学院安排,在从事专业教学科研的同时,又担任了学院研究生秘书兼班主任的工作,这一干就是6年。凭借自己担任过本科生班主任的丰富经验,加之自身有研究生学习的经历,所以工作比较得心应手。在丁老师看来,虽然工作对象不同,但工作性质是相同的,都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丁老师有了切身体会:就是要时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和朋友,既要配合学校学院在学位管理和培养计划安排上的严格要求,又要深入研究生群体,用心了解他们学业与生活上的困难,尽一切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作为学院研究生秘书,丁老师认真参与了几乎每一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包括做好答辩前的精心准备、预答辩、正式答辩记录、答辩意见反馈等工作,与研究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丁老师担任研究生秘书及班主任时期毕业的硕博研究生们,现都已成为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多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主持了一系列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已成长为国家级杰出人才、知名教授学者,还有多人已成长为大学校长、学院及部门领导,在生命科学的科研、教学与管理岗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担任研究生班主任工作的最后一年,受博士生同学的积极影响,丁老师于年考上了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每当提起这个历程,丁老师总是感慨地说“是与我朝夕相处的研究生同学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术气氛感染了我,是他们在学术上刻苦努力、奋勇拼搏的精神感染了我”。年丁老师获得了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年度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接着被评上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获得了十多项国家级、教育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的科学基金项目和产学研项目,年获得了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在他看来,所有这些成绩与进步的取得,应主要归因于师生之间那种“亦师亦友”的良好科学氛围的感染与促进。培养与践行科学精神丁老师始终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主动承担了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系统分类学、孢子植物学、生命科学导论等本科生课程教学工作,担任多届本科生导师,还承担了研究生的植物学理论课、博士生植物学专题等课程的教学。他在本科生植物学教学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年,平凡而又执着。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所授植物生物学课程获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丁老师善于培养学生们“知难而上、勇于探索”的科研品格。自从年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他累计培养了博士生15名、硕士生50多名,目前有在读博硕研究生15人。所培养的博士生曾获得了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多名毕业研究生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现已晋升为教授、副教授,成为全国植物学研究领域的科研骨干。在丁老师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应归因于他注重培养学生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丁老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其自身也在不断践行着科学精神。他所领导的江苏省石斛兰产业化技术工程中心的研究团队,主要是以年轻教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为主体的研究队伍,不仅从事有关石斛属植物的理论研究,还为我省石斛兰产业化生产的主要基地——张家港昊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江苏益草堂石斛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服务。目前已获得专利十余项,与国内多家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合作。所合作的江苏益草堂石斛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晋级为国家石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所合作的张家港昊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张家港市高科技农业的龙头企业,并已成为国内铁皮石斛综合产业化生产的龙头企业,所研发的铁皮石斛系列产品是江苏省唯一取得药字号的产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