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毕业回忆丨贾一帆相声与我
TUhjnbcbe - 2020/11/26 14:01:00

相声与我

又到了该毕业的时候,本科时我也写过一段文字,讲了从小到大与相声结缘的经历。简单而言,广播、电视加上后来的互联网,我想这是所有相声爱好者被这门艺术吸引的途径,我也不例外。十八年的耳濡目染,终于在大学校园里找到了释放的舞台。有些人对我如今在台上的表演评价为“专业”,其实我不仅一天也没学过,而且刚上台时也是窘况百出。大一第一次在敬文讲堂演出,主持人报了我的节目,我走出来看到三四百名观众,一下就拉住了搭档的袖子,边往后退边说“我不演了”。感谢北师大这片曲艺的沃土,出去演出的次数多了才真正明白,这里的演员水平和观众素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应该加倍珍惜。

女生说相声,包括女生从事任何传统男性主导的行业,在当今社会都不是也不应是一件稀奇的事。但确实有很多人找我取经,其实答案很简单,如同生活中的很多事一样,度都是自己把握的,你可以选择说什么内容,用什么表演方式。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便自然会赢得尊重。我也走过一些弯路,但看到很多女生尤其是其他大学的同学,在模仿我的演出视频时,我觉得大概算是一种认可了。

快上大四那年的夏天,因为一个比赛的契机,我开始了相声创作之路。到现在已经有了十余段原创作品,还曾经获过奖,可以拍着胸脯告诉大家,我是一个有编创能力的演员了。这其中有个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本科毕业那年,我去一个单位应聘法务岗,一试考法律,二试考写作。当时,他们在屏幕上放了一副油画,要求我们根据这幅画,两个小时创作一段文字,文体不限。我当时抱着“必输”的决心写了一段相声,没想到顺利进到了面试,估计单位领导也觉得新鲜,算是出奇制胜吧。当然,我没有在那家单位工作,而是回到了更心爱的校园中。

年是北师大相声社成立的十周年,借着纪念演出的机会,我有幸和一些毕业的师兄熟悉起来,学到很多东西。师兄们在相声的表演和创作上都有丰富的经验,还在编写一本相声教材(我这不算泄密吧)。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在表演中更注重塑造人物,学会了一些相声技法,在创作时更注重结构和逻辑,对相声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硕士回到师大,我就琢磨着得和本科玩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于是对相声的研究开始往纵深发展。先是和搭档一起,利用学校扶持项目的机会,走访了北京的相声小剧场,最终的调研报告还获了奖;再是希望结合本专业知识,写一些有关相声的文章,题目早已想好,现在就差动笔了。我想,只有全方位的了解这门艺术,才好更深入的参与其中。

在创作中,我的硕士导师对我影响很大。研一时,他对我在元旦晚会上的表演赞赏有加的同时,告诫我创作才是一个演员立足的根本。而年轻气盛的我(其实是不会创作的我)立刻怼了回去,说表演和创作是两个不同的工种,并举了很多只在一个领域大放异彩的例子。但那次谈话好像具有一种神奇的功效,之后的我像是开了窍一般,创作技能大幅提升,创作欲望喷薄而出。此后,才思泉涌的我为巴黎相声大会创作了法国版《对春联》,为法院新春年会创作了《庭审现场》,为学院晚会创作了致敬法律共同体的《都不容易》。每当别人问我为啥这么能写的时候,我只能说希望你有个懂相声又懂你的导师吧。艺术是用来表达的,相声也不例外,所以我偏爱具有讽刺意味的现实题材,《选秀》《看不惯》《篇文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但这种作品又是极难写的,从外部环境到自身水平都有局限,仰望前辈佳作,在摸索中前行吧。

相声于我,已不仅是舞台表演或兴趣爱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社交方式。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远不是讲个笑话那么简单,所以我并不喜欢席间被叫起来表演节目,一是我确实不擅长讲笑话,二是我认为幽默是一种骨子里的东西,而不是刻意去逗笑别人的过程。这种幽默渐渐成了我对待世界的一种方式,用轻松调侃的心态化解困境,例如用相声《洋病房》记录在国外生病住院的经历,用《论文那点事》记录写毕业论文的日子。但我还远没有修炼到位,面对很多苦难我还只是悲伤而已,其实换个角度又何尝不值得一乐。相声也带给我融入新环境的契机,我去英国留学时,除了同专业的同学,最熟悉的便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毕业回忆丨贾一帆相声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