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求是》杂志第10期同期推出省委主要领导署名文章《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决战贫困》和求是杂志社、贵州省委联合调研组主题调研文章《为了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5月20日,省委宣传部召开理论创新工作座谈会。我们对与会专家学者发言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不仅改变了农村群众出行条件,也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了脱贫攻坚步伐。图为仁怀市高大坪镇银水村通村通组公路。韩双喜摄
年贵州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启动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图为安顺市西秀区彩虹社区安置点。徐其飞摄
▼
贵州
Guizhou
贵州正持续强力发起脱贫攻坚,推进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图为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村民种植折耳根喜获丰收。王兴友摄
为什么
要召开这次座谈会?
01
深层领悟两篇文章所体现的贵州脱贫攻坚的理性决策成果和感恩奋进的内在动力成就。
02
深刻领会省委希望全省专家学者善用所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业的要求和期待。
03
深入宣传解读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就背后的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为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营造良好的思想理论氛围。
04
要“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大地上”。
发
撷
言
萃
发现
强化“四力”发现贵州
贵州
徐静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近期,《求是》杂志在同一期重磅推出两篇反映贵州脱贫攻坚成就的文章:一篇是孙志刚书记署名的《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决战贫困》,一篇是求是杂志社、贵州省委联合调研组署名的《为了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求是杂志社这一创新性举措,既体现了其聚焦主战场的民生情怀,又彰显了其“四力”功夫,为我们增强“四力”,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作出了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指明了宣传思想工作者自我提升的方向和路径。*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的发展成为*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而在脱贫攻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则是这个缩影的重要组成。聚焦于这一成就的总结,立足于这一成就的思考,聚力于这一成就的延展,是全省宣传思想工作者增强“四力”,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从脚力来看,宣传思想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才能心里有时代、有群众、有感动、有底气。求是杂志社这次聚焦主战场,不仅是听一听,而且是实地来看。专门和贵州省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所写的、所刊载的,皆是他们亲眼看到的,亲身感受到的,具有极强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从眼力来看。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背后是判断力和辨别力。这次刊登的两篇文章,每一个典型的案例,每一组典型的数据,都体现出宣传思想工作者极强的眼力。生活如此丰富,我们到底需要发现什么,能够发现什么,产业革命、组组通、易地搬迁等一个个典型背后,体现的就是宣传思想工作者敏锐的判断力和辨别力。
从脑力来看。脑力就是想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没有脑力就是失之于片面。孙志刚书记的署名文章,体现了他对贵州脱贫攻坚的深入思考和理性谋划,这些都是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既有思想者的厚度,又有为*者的温度,更有行动者的力度。联合调研组的调研报告,扎根在基层,站位在全国,有理论人的逻辑,媒体人的敏锐。
从笔力来看。笔力本质上是个文风问题。这次刊登的两篇文章,讲的都是贵州的故事,但角度不同。一篇是贵州近年来脱贫攻坚实践的高屋建瓴的系统总结,文风上求实、求全,重理性,一篇是脱贫攻坚典型的鲜活表达,文风上求新、求活,重感染。两篇文章交相辉映,展示了一幅立体、真实而深刻的贵州脱贫攻坚画卷,彰显了作为贵州人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由此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缩影的贵州,在火热的实践中蕴藏着丰富的素材、精彩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聆听、提炼和宣传。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断强化“四力”,行走在贵州的大地上,站在更加宽阔的历史和现实坐标下,发现贵州、记录贵州、思考贵州、表达贵州,生动而深刻地讲出脱贫攻坚中国贡献的贵州故事,不断增强作为贵州人的文化自信,为决战贫困、决胜小康、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发现
把学问融进贫困群众心坎里
贵州
陈朝伦
省*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贵州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是广大贫困群众的殷殷期盼。作为贵州的哲学科学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道理”和最大的“学问”,努力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大地上,把学问写进贫困群众心坎里。
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中转化为贫困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省委书记孙志刚指出,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坚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首先就要把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学深悟透,把贫困地区的社情民意摸清弄准,以我们的研究成果促进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进一步转化为广大贫困群众的志气和智慧,转化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和艰苦奋斗。
要立足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总结提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贵州经验”。贵州脱贫攻坚减贫人口之众、扶贫搬迁人数之多、农村产业革命力度之大,在贵州历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贵州由此成为新时代伟大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人类反贫困事业做出了“贵州贡献”、形成了“贵州经验”。这是值得学术界深入发掘和系统总结的。
要深入研究贵州脱贫攻坚重大问题,为增进民生福祉做出学术贡献。学术研究必须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当下贵州最现实的课题就是脱贫攻坚,必须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农村产业革命等重点问题深入研究,特别要聚焦如何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的创新为关键,深入持久地推进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等根本性问题。
要凝心聚力,协同形成献良策、聚民心、展形象的强大合力。研究脱贫攻坚包括经济、*治、社会、文化、生态和*的建设方方面面,需要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协同研究。我们既应结合专业领域多到实地调查研究,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委*府献计献策;又应群策群力,以社科队伍的凝心聚力促进民心的凝聚,充分展示贵州哲学社科界的优良形象。
发现
理论宣传多创新 形式多样更走心
贵州
刘冲
贵州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我台遵循大众媒体的传播规律,通过不断积极创新理论宣传方式,为推动*的十九大精神落实见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突出思想引领作用,让*的理论创新成果成为时代最强音。深入实施《贵州新闻联播》“头条工程”,持续提升“首页首屏首条”质量,推出多个专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理论宣传阐释,做到“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有力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同时大力推进电视评论栏目《黔瞻时评》品牌建设,紧扣时事热点及时发声,深入宣传解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成就背后的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
创新理论宣传方式,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去年12月,我台推出的5集文献纪录片《绿水青山尽开颜》,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贵州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展现,特别是对*的十八大以后,贵州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三大战略行动、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培育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重点展示。去年7月,我台综合广播推出理论学习节目《学习时间》,结合社会热点和重要时间节点,邀请专家用简练易懂的语言,反映贵州各地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情况。
拓展理论传播渠道,借助融媒体全面提升理论宣传效果。我台依托新媒体矩阵,全力打通“两个舆论场”,突出移动优先,以短视频、H5、微直播、小游戏、手机在线答题等多种手段,拓展理论传播渠道。去年2月初,我台新媒体中心承办的我省学习贯彻*的十九大精神全媒体知识竞赛手机答题活动,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吸引多万人次参与。通过一系列全网传播的现象级“爆款”产品,有力展现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成就背后的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更具说服力,更加走心。
发现
立脱贫攻坚潮头 发思想理论先声
贵州
张云泓
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
在脱贫攻坚这一史诗般的鸿篇巨著中,贵州敢为人先,解决了许多世界性的难题,攻克了许多看似不能克服的难关,创造了许多令人称赞的奇迹,许多的实践之问、理论之问需要贵州的社科工作者去探究、去总结、去提炼,真正“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大地上”,立脱贫攻坚之潮头、发思想理论之先声。
有意识地研究、提出和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提出一种学说、阐明一个道理、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创新。创新的理论源于创新的实践,“三变改革”就是贵州人民群众从实践土壤中收获的理论创新果实。我们贵州的理论工作者,要真正融入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之中,开展实实在在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提炼人民群众的创新做法和想法,总结归纳其共性和个性,使之成为具备普遍指导意义的创新理论成果。
始终围绕脱贫攻坚这条主线,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服务脱贫攻坚大局。贫困是世界性难题,脱贫攻坚是贵州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是贵州最丰富、最鲜活的实践土壤,是理论研究的“富矿”,也是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服务对象。要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贵州脱贫攻坚实践,用心观察、验证“八要素”“五步工作法”“五个体系”等在贵州大地上结出的果实,让理论研究成果饱含时代情怀、发挥现实意义。
立脱贫攻坚之潮头、发思想理论之先声,还要创新理论宣传方式,使理论真正进入人心、指导实践。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必须创新理论宣传的表达形式、话语方式和传播渠道,既要浅显易懂,又要有高度深度,使学术新闻化、新闻学术化,做“曲高和众”的新闻理论产品。
脱贫攻坚的历史征程,需要用理性的光芒照亮。贵州理论工作者要走出去、沉下去,将贵州在解决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上的独特做法提炼成贵州创造的理论成果,为人类反贫困事业贡献“贵州智慧”。
发现
搭建各方参与平台共同深入宣传解读贵州经验
贵州
蒋云丽
中共贵州省委*校(贵州行*学院、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副校(院、团)长
*校是推进*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校人不仅要自己不断推进理论研究,还要积极搭建让各方参与的、经常性的、针对现实出现的问题进行思想碰撞甚至交锋的平台和机制,共同深入宣传解读贵州经验。
反映实践需要,吸引高知人群连接贵州、宣传贵州。自年,省委*校主动作为、积极创新,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策划举办了两期“贴地行走”博士国情观察团活动。活动紧紧围绕我省三大战略行动,精心设定主题、分成不同调研组赴贵州各地开展调研,并最终形成研究报告。两年来,共吸引了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知名高校领衔教授和博士的参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