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小地图
展览院系:建筑学院展览地点:7号楼2层艺术内心,实验求索。
——建筑学院院长朱锫
毕业创作
0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学生姓名:柏筱玥
论文:德国教堂建筑师鲁道夫·施瓦茨的思想与设计实践
问题
空间到底为谁而建造?
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永恒吗?
方法
格子现代再现理论
以格式塔理论为依托,从实地调研、文献梳理、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四个步骤进行研究。
▲建初寺佛教文化中心设计
南京/㎡
德国现代教堂建筑师鲁道夫·施瓦茨回溯空间的本质,强调场所的精神性。空间不仅仅是承载事件的客观存在,更是参与行为发生的环境场。人的行为在特定宗教环境中产生心灵感知,当统一的空间表达与人的精神感知发生同构时,人与空间的精神场域就产生了,也即建筑的意义所在。
---王小红
学生姓名:陈栋
论文: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央美和国美为例
问题
高等美术院校校园公共空间多重性探讨?
方法
文献研究实地调研
案例研究对比分析
▲小营校区校园规划设计
北京/㎡
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自年到年的20年时间中,相继完成了新校址的规划设计和校园建设工作。高等美术院校校园规划设计在校园规划设计的共性特点之上,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个性,一北一南的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不同设计理念、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研究范例,为其他高等院校的规划设计与发展提供了参照。
---王小红
学生姓名:付玮玮
论文:意大利建筑师艾多阿尔多·吉尔纳尔地域主义建筑研究
—以埃尼(EIN)山地度假村为例
问题
我国当代具有地域特色的山区度假村建筑设计手法是什么?
方法
格子现代再现理论
理论研读:基于地域主义国外与国内建筑学的理论研讨。
案例分析:首先对建筑师艾多阿尔多·吉尔纳尔(EdoardoGellner)和其设计的埃尼(EIN)山地度假村的网站以及网络文献进行翻译和整理,之后更深入的对有关艾多阿尔多·吉尔纳尔的一些著作为本论文进行研究的资料来源,包括有关艾多阿尔多·吉尔纳尔的专著、论文与评述。
对比研究:通过阅读和对比过去与现在、国外与国内的地域主义实践设计案例,并结合艾多阿尔多·吉尔纳尔建筑设计手法,提出建设新思路。
三种方法同时进行,以地域建筑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艾多阿尔多·吉尔纳尔的埃尼山地度假村进行研究,综合地域主义各种建筑理论的优势,得出山地地区的建筑设计手法。
▲彝乡新居·李芳村彝族文化旅游小镇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
云南·楚雄/㎡
现代主义建筑之路如何与地域文化结合,20世纪中叶意大利山地建筑师艾多阿尔多·吉尔纳尔面对这个课题做了众多探索,将阿尔卑斯山传统民居特征融入埃尼山地度假村。反观当代中国重视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成为身份认同的必要,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不同地域传统聚落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是设计者取之不尽的建筑源泉。
---王小红
学生姓名:刘琪
论文:中国未来走班制中学教学空间配置研究
—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例
问题
推广走班制的时代背景下中学教学空间配置如何与之相适应?
方法
文献研究实地调研
统计分析归纳对比
▲走班制初中校园建筑设计
北京朝阳/㎡
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人的全面培养成为首要问题。在推广走班制的教育背景下,中学校园建筑教学空间配置面临着更新与适应的挑战。将十一学校作为范例进行走班制教学空间配置研究,从教学软件到空间硬件的不同方面展开调研和分析,逐步揭开第一个吃螃蟹人的谜团,为今后走班制中学校园设计提出参考。
---王小红
学生姓名:邵宇
论文:空间体量设计理论指导下的阿道夫·路斯独栋住宅分析
问题
在设计手法多样化的当下再次讨论阿道夫·路斯的建筑有何意义?
方法
本次研究20%匣子,80%格子,在阿道夫·路斯及所处时代背景研究的语境下,用建筑学的方法分析“空间体量设计”在阿道夫·路斯住宅内的具体内涵。
▲空间体量住宅设计
北京/㎡
针对现代主义发展初期的理论,我们还停留在标签化的认识阶段。阿道夫·路斯的“空间体量设计”理论极具开创性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用三维方法来解决平面问题的建筑空间设计理念的产生,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背景和艺术发展密切相关。聚焦于“空间体量设计”理论的视角下对阿道夫·路斯的住宅进行剖析,能够拓展从根本上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时空观和新视觉理念。
---王小红
学生姓名:陶然非
论文:浅析~年代佛罗伦萨激进建筑团体
问题
佛罗伦萨激进建筑团体的批判性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别与内在联系?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图解与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并对20世纪下半叶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谱系进行梳理。
▲“富国里-3.0”社区综合体设计
北京/㎡
陶然非同学始终对社会发展与艺术思潮的关系存有思考研究的内在动力。他试图从艺术思潮的内在分析中理解建筑领域乃至社会进程的轨迹与规律,从而对如何确立自身的价值有一个深层的思考。六十年代是一个思想多元而丰富的时代,陶然非同学依从自身驱动去选择性研究意大利部分建筑团体,在宏观的社会艺术格局中,寻找其存在价值与影响,对自己的发展以及对审视所指客体新角度,都具有一定价值。希望他在这个课题中沉浸而深入。
---崔鹏飞
学生姓名:王小龙
论文:重回个人感知-对建筑废弃空间的现场阅读
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从个人感知视角审视建筑废弃空间?
方法
本文以“匣子”方法,透过视窗对建筑废弃空间现场阅读,探寻其形式特征与象征再现。
▲废墟的重构—五华山建筑废弃空间设计
甘肃省玉门市/㎡
王小龙同学本科修读雕塑,对建筑废弃空间有着本能性的敏感。因此在此研究课题中进行了全方位的投入。建筑废弃空间的存在,调整了建筑空间本身的状态,又出现了意识中的前后两者合一与分离的复杂性与暧昧性。如何用理性的,以及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去梳理这一复合状态,是王小龙同学研究课题的重点与难点,也是论点的立足点,希望他可以在研究的投入中,将其层次感素描清晰。
---崔鹏飞
学生姓名:张安翔
论文:虚构中的现实
—利布斯·伍兹建筑理论
问题
空想建筑师的虚构叙事如何映射到现实情境中?
方法
“FFE共治区”以框子的方法在现实中虚构了一处跨空间跨时间的场所,营造了一种异质共存的自由空间。
▲FFE共治区
北京通州铝厂/㎡
房屋的存在形式或许只有一种,就是建造物化后的实体,当然房屋本身可以被看成是所有被物化后的建筑存在形式之一,那么建筑的其它存在形式有多少?这可能是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比如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再比如利布·伍兹(LebbeusWoods)的批判性建筑画......我和张安翔同学都不能肯定这是否能成为建筑学专业硕士的论文的题目。不过,既然是建筑学这样一个边界模糊的学科,做点感兴趣的研究,也就是学习的目的了。
---周宇舫
学生姓名:赵思远
论文:城市居住社区更新下的儿童活动空间
问题
居住社区中的儿童活动空间对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与意义?
方法
文献分析法
实地调研法
综合研究方法
空间与人的行为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与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之间的关系,用对比、比较的方法得出更为适合符合现代城市中既满足城市中成人的基本需求空间,又考虑到为整体社会儿童健康发展的优秀的儿童公共活动综合空间。
▲居住社区儿童活动空间改造
望花路东里/㎡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赵思远同学从儿童的活动入手来思考居住社区的公共空间,用跨学科的方式来梳理和激发社区更新。这些方法和取向也都是近年来城市更新话题中值得讨论和研究的话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更新城市公共空间,从人群、地域、互动和认同感几个社区的重要因素来重新理解和塑造社区的文化与相应的公共空间。在设计角度,学习国内外成功的案例,无论是商业的还是非商业的案例,跨界跨学科的趋向是成功的关键;每个社区的地域性与文脉语境亦是考虑的重要因素,而所谓的批判性的思考,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设计所必须持有的态度。
---何可人
学生姓名:郭鹏
论文:条件与问题-舒马赫对“参数化主义”的理论建构
问题
今天的建筑学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确定自己的位置?
方法
论文写作:匣子+格子
论文写作部分为五个研究方法对应文章的五个章节。第一个方法是个体叙事,对应论文第一章,以本人亲身参加这次课程的体验进行主观的叙事,并以此提出研究对象、背景与意义;第二个方法是福柯谱系学的方法,对应论文第二章,追问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Schumacher)的著作《建筑学自组织系统》(TheAutoposisofArchitecture)的社会学基础,即德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的“社会学自组织系统”相关理论;第三个方法是翻译与文本阅读,对应论文的第三章,舒马赫的参数化主义理论背后有着一套逻辑清晰缜密的理论系统,这套理论的基础主要反映在舒马赫的专著《建筑学自组织系统》以及诸多分开发表的学术写作中,第三章将通过翻译与文本阅读整理出舒马赫参数化主义理论系统化的建构系统及逻辑;第四个方法是案例研究,对应论文的第四章,研究参数化主义的实践,即通过计算机算法的结合以教学和设计的方式呈现的内容。由于扎哈建筑事务所的实践案例涉及现实世界的真实物质建造时,设计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条件更多,因此并不能完全反映舒马赫的思想,但是舒马赫的教学案例及部分相对独立的设计案例却基本能够完全体现其思想与设计之间的联系,所以第四章案例研究以舒马赫不同阶段在AADRL的教学以及ZHA的部分独立设计案例为主要分析对象;第五个方法是理论批判,对应论文的第五章,通过对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总结了舒马赫参数化主义的历史贡献,当代建筑学理论产生的特征、规律与方法,批判性的反思理论的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和参数化“主义”的危机。
设计研究:框子
在对意大利设计师皮尔·维托里奥·奥雷利(Pier·Vittorio·Aureli)的部分建筑学理论研究上,对位于北京的世界公园进行了改造,以设计研究的方式去理解另一种建筑学理论(与参数化主义相反的,以社会公平为视角的)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治意义。
“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曾经是北京世界公园的主题标语。贾樟柯在影片《世界》中叙述的也正是这座主题公园。电影中的赵小桃坐在单轨列车上打电话说她要去印度。赵小桃说的印度是世界公园的微缩景点,她在公园里跳舞,为游人表演。她的男朋友成太升正在埃菲尔铁塔上执勤,是世界公园的“守护者”。他们都住在公园里,一起工作,吃饭,游荡,争吵。他们在这座城市里幻想,相爱,猜忌,和解。这是年的北京-城市压倒一切的噪音,让一些人兴奋,让另一些人沉默。这座公园布满了仿建世界名胜的微缩景观,从金字塔到曼哈顿,只需十秒。在人造的假景中,生活渐渐向他们展现真实:一日长于一年,世界就是角落。
然而伴随着消费空间的升级,公园慢慢没落。曾经在世界公园中模仿异国特色活动的工作人员也慢慢走出人们的视线。将世界公园进行改造,为他们的替代者“文化工人”提供新的居所是对当下公园周边开发模式的挑战。公园中丰富的室外空间很难在高密度城市中找到,这为集体公寓性质的办公园区带来了基础设施的福利。在这个曾经的世界公园中,人们不再通过微缩的世界图景了解世界、而是以此抵抗着全球资本化以及商品化的浪潮。同样,新的世界公园不再交织着生产者的现实与虚幻,渴望与焦虑,而是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变成建筑,让他们可以生活/工作/游玩,彼此在这个时代中居住在一起,共同塑造一个新的“世界”。
这种居住方式也许可以成为一种范式-绵延的建筑穿越大量基础设施,破坏了周围的别墅以及高尔夫球场,这是对少数人占有大量社会资源的抵抗,同时也是对基础设施成为资本工具的批判,新建的公寓用于生活与生产,生活与工作的边界在其中被打破,独立的私人空间与共同生产的公共空间共存。最后,此设计以研究的方式呈现,在后福特主义灵活多变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以社会公平的视角重新审视住房、工厂以及公园三者的关系。
▲“如何生活在一起”:从世界公园到主体生产之地
北京世界公园/㎡
郭鹏在研究生期间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