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新闻业研究十佳论文
获奖名单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新闻业研究的发展,《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编辑部今年发起了第三期“中国新闻业研究十佳论文”的评选活动,本刊编辑部从年刊载于《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新闻记者》《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初选出20篇新闻业研究论文,然后邀请多位新闻学者和期刊编辑作为评委,在初选入围的论文中进行“年度新闻业研究十佳论文”的投票,最后由编辑部汇总得票,评出排名前十的优秀论文。获选的优秀论文名单如下:
潘忠*
《在“后真相”喧嚣下新闻业的坚持:一个以“副文本”为修辞的视角》
《新闻记者》年第5期
陆晔、周睿鸣
《新闻创新中的“协作式新闻布展”——媒介融合的视角》
《新闻记者》年第9期
白红义
《边界、权威与合法性:中国语境下的新闻职业话语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年第8期
方师师
《双强寡头平台新闻推荐算法机制研究》
《传播与社会学刊》年1月43期
陈楚洁
《从前有一个记者,后来他去创业了:媒体创业叙事与创业者认同建构》
《新闻记者》,年第3期
周睿鸣、徐煜、李先知
《液态的连接:理解职业共同体——对百余位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
《新闻与传播研究》年第7期
陶建杰、张志安
《过渡性职业:新媒体环境下本科新闻学子的择业意愿及影响因素》
《现代传播》年第9期
彭华新、郝金华
《协商、中立、对抗:当代媒体环境中“跑线记者”的话语策略》
《新闻大学》年第5期
尹连根、王海燕
《失守的边界:对我国记者诠释社群话语变迁的分析》《国际新闻界》年第8期
*涛
《塔克曼到底在说什么?经典迻译的语境与做新闻中译本的误译》
《国际新闻界》年第6期
论文摘要与获奖感言
潘忠*
《在“后真相”喧嚣下新闻业的坚持:一个以“副文本”为修辞的视角》
《新闻记者》年第5期
论文摘要
本文借助文学理论中“副文本”这一学术概念及研究路径,反视新闻职业理念讨论所牵涉的一些周边话语。这些基础性概念,在新闻职业理念的讨论中常被用作不需论证的预设,但在现实变幻的情境下,它们又因为缺乏阐述而常常寓意含混。本文聚焦周边话语中的以下话题:新闻业的管辖区垄断与开放,新闻真实性背后的事实观和真相观,“后真相”以及“后学”语境的批判逻辑。通过这个“凸显副文本”的思想之旅,本文强调,社会交往伦理规范在网络时代面临重构的挑战,重新阐发新闻的专业主义理念是直面这个挑战的组成部分,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性重建的重要内容。
获奖感言
感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同仁及各位评委。这篇文章的原定题目是“走向前台的副文本——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的周边审视,”原意是作为我与陆晔教授合作的《走向公共——新闻专业主义再出发》一文的姊妹篇,发表前改为现在这个题目,并由我一人署名。提及这一点,第一是为感谢陆晔教授对本文形成所作的贡献;第二是感叹学术话语空间中的暗流涌动,感佩众位学友的仗义和智慧,包括《新闻记者》的主编刘鹏先生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同仁及各位评委。
我在本文想要说的话非常简单,就是我们要回归常识,回归基本概念,回归我们现代性的建设。再简单一点说,就是我们得回归尊重事实,展开“明亮的对话”。这些,在我看来,是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规范新闻实践的职业意识形态所必需的预设内容,也是我们就新闻专业主义及其相关议题展开学术探讨所必须预设的前提,也即是展开学术探讨的话语和实践的支撑。写这篇文章,就是心存念想:在描述和分析当下的各种“后真相”现象时,我们避免将其当作“必然”甚至“应然”;在吸纳和运用各种“后学”理论资源时,我们避免迷失于轮廓混沌的概念迷宫之中;在考察和讨论新闻业面对的各种危机时,我们不是在试图拯救新闻业的已知模式,而是在探讨新闻业如何服务于在新技术条件下公共生活品质的提升,并在其中焕发新生。
陆晔、周睿鸣
《新闻创新中的“协作式新闻布展”——媒介融合的视角》
《新闻记者》年第9期
论文摘要
从媒介融合的视角看,“协作式新闻布展”可被视为理解新闻创新的关键概念之一。在机构媒介内部,通过新闻产品互联网呈现的平台渠道融合、多媒体可视化的技术手段融合和产品互动性的媒介实践融合,体现出溢出传统新闻边界之外的参与式新闻实践模式。它意味着新闻创新的多主体并不拘泥于传统职业化新闻生产的逻辑,而是以互联网多中心“节点主体”展开动态新闻传播实践,与组织化新闻生产形成巨大张力,凸显出“液态”的新闻业这一媒介融合时代新景观。
获奖感言
“协作式新闻布展”是近年来我们结合中国语境持续开掘理论潜力的概念。年以来,我们见证了一系列关键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目击了公众隔空在场的合力创作。这些文本创作活动或多或少地实质改变了事件的走向,迂回地警醒新闻从业者遵从事实,回到客观报道的轨道上来。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经过反复尝试,一些新闻机构开放公众参与的产品设计似云开月明般豁然开朗,产生了广泛且良好的社会影响。我们欣喜地看到“协作式新闻布展”的理论生命力,期待新闻从业者与公众协作在未来不断延续。
白红义
《边界、权威与合法性:中国语境下的新闻职业话语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年第8期
论文摘要
西方学者通过对新闻专业性的考察来探究新闻业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来源,就此形成了两条不同的研究脉络:一种主要研究新闻业如何建构社会现实,通过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呈现来探究新闻专业知识的特点;一种侧重于讨论新闻业如何建构自身,借用文化、话语、叙事等概念讨论新闻记者和新闻组织如何通过特有的叙事权力来建立文化权威。文章试图在第二条脉络内提出一个新闻职业话语的分析路径,作为研究中国新闻业转型的理论工具。文章在系统梳理相关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提炼新闻职业话语的内涵,概括其类型与功能,最终提出在中国语境下进行新闻职业话语研究的方法、议题和思路。
获奖感言
有幸再次获得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颁发的这个荣誉,我要特别感谢各位评审老师的青睐。本文最初的想法来自于我年申请国家社科基金时写的课题申请书,当时只是提出了一个“新闻职业话语”的概念。随着项目获批,开始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一些案例研究,觉得有必要对它进行更为理论化的阐述。于是,年6月,经过非常大的扩充和修改后把一个申报书变成了一篇独立的论文。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希望对过去几年自己的研究有一个总结和梳理,更是试图提出一种分析路径帮助我们理解当前的中国新闻业现实。因此,在阅读大量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我从边界、权威、合法性三个维度梳理和评述了既有研究,讨论了新闻职业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类型、功能和意义。虽然它主要是一个基于现有文献的讨论,但我并不希望把它写成一个简单的综述或述评,而是在明确的问题意识的指引下,接续既有研究的讨论,构建出契合现实的分析方法。
方师师
《双强寡头平台新闻推荐算法机制研究》
《传播与社会学刊》年1月43期
论文摘要
算法是平台媒体新闻推荐的核心。本文采用批判算法研究的视角对“双强寡头”平台——脸书和谷歌的:“算法机制”进行了研究。“算法机制”包含核心排序算法、新闻要素权重和算法价值观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