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8月25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进展成效。
推荐阅读
点击海报,浏览全文↑
点击海报,浏览全文↑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大家通报近期出台的卫生健康重要政策文件情况。
一是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提出遵循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聚焦增加人才资源总量,优化人才结构和区域分布,提高人才服务能力,提升高端人才集聚水平,创新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印发《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完善最严谨的标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识别与评估研判工作水平,贯彻实施国民营养计划与合理膳食行动,健全支撑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健康。以上是近期情况通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医学科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列为科技工作的“四个面向”之一,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学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天的发布会将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进展与成效,这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发布会的第14场。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先生;医院院长刘新民先生。
首先,请刘登峰专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有关工作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监察专员
刘登峰
卫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肩负着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要责任使命。国家卫生健康委一直高度重视卫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狠抓工作落实。近年来,广大卫生健康科教工作战线的同志们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治理能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构建完善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可靠的人才保障。
一,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和新冠疫情防控等国家重大事件处置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国家卫生健康委自年以来,牵头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控两个重大专项,组织全国上下的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奋力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专项支持获批上市一类新药达80个,是专项实施前的16倍,有力推动我国新药研发由仿到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带动我国传染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跨越式提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依托重大专项长期部署积累的研发能力、人才团队和优势的技术平台,迅速确认病原,并开展科学溯源,研发系列诊断产品,开展疫苗和药物研发攻关等,全方位为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提供坚强支撑,谱写了科学防疫的一首首壮丽凯歌。
二,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行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我们肩负着建设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责任,在心血管领域等常见病、多发病的20个领域建成了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生物医药领域建成7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在各学科领域中居首位。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建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家委级重点实验室,省级行政区域实现全覆盖。启动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建立科研院所稳定支持的资源配置新机制,健全完善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科研诚信、成果转化等医学研究管理政策,有力促进医学研究规范健康发展。
三,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强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体系建设,为维护和塑造国家生物安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承担牵头组建国家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落实生物安全法相关的法律责任和任务,重任在肩,我们始终秉承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同时,加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加强人才规范化培养,强化依法安全监管。目前,全国已有从事人间传染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P3、P4实验室63个,P2实验室4.6万个。我们搭建了比较完善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平台体系,为科学研究、疾病防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持续深化医教协同改革,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可靠人才保障。医学教育的水平关乎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我们推动医学教育纳入法治化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和医师法都明确要求完善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三阶段医学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制度。国办出台三个文件,对医学教育改革作出专门的部署,我们深化医教协同改革,狠抓制度落实,累计培训住院医师83万人。同时,注重问题导向,持续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人才培养,截至年底,全国医师数量已达到.7万人,千人口医师数达到3.04人,数量接近发达国家医师配置水平。其中,全科、儿科、精神科医生通过我们几年的努力,分别达到43.5万人、20.6万人和6.4万人,分别较年增长了%、%和%,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医疗水平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各位媒体朋友的提问。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日报记者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有力武器,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看到,疫苗和药物、诊断试剂、医疗救治等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请问有哪些科技创新助力了疫情防控?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监察专员
刘登峰
谢谢记者提问。刚才您说得非常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们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亦不例外。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一锤定音”迅速确定病原。比如我们依托前期积累的优势平台、优势团队、科研能力,一周便确定了新冠病毒,分离出毒株,拼接出了序列,向世界分享,得到世卫组织“用创纪录短的时间甄别出病原体”的高度评价。病原的鉴定,我们都知道,这是科学防控的基础性工作,病原确定了,我们才有后面的诊断试剂、药物和相关治疗策略的提出。这是我们第一项工作。
二是快速研发出系列诊断产品,在疫情暴发两周内,我们就快速研发了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为早期诊断、阳性感染者筛选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后的防控工作中,应对输入性病例,复工复产复学都发挥了作用。我们现在天天都在做核酸,实际我们的故事就从那时候开始的。
三是在疫苗研发领域,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副组长单位,承担了药物研发、疫苗研发、以及相关的临床试验等重要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我们设计了五条技术路线,组织了优势团队进行科技攻关,为后续的新冠疫苗几十亿的产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首创了全球首个高生物安全风险疫苗生产车间技术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建设的车间才能实现数以亿计的新冠疫苗安全量产,这都依托于科技重大专项的积累。所以,到目前为止,疫苗的产出量也好、品种也好,我们都是遥遥领先。9款疫苗获得国家药监批准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有3款列入世卫的紧急集采。在这个过程中,背后的故事就是科技的力量,和我们多年来重大专项积累的团队技术基础和疫情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争先都分不开。
四是在药物研发方面,我们也不落伍,从一开始我们就组织了药物研发攻关的相关工作,对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抗体的筛选、临床试验通道打通和审批快速便捷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基于我们国家重大专项积累的药物筛选、疫苗研发、临床评价的平台和团队,很快推动了中和抗体、化药和中药等成功上市,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第一时间赶到武汉做药物和疫苗的临床研究、诊疗方案研究。在药物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故事,大家看到很多新闻。中和抗体也好、新的化药也好、中医药也好,例如阿兹夫定最近获得新冠肺炎适应症批准,纳入了第九版诊疗方案,这都是我们药物研发、科技支撑的鲜活例子。
五是人才队伍建设,我们敢打敢拼的医学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他们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从早期的年1月至今,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展示了我们医学科技和教育队伍的良好风貌。谢谢大家。
南方都市报记者
有一个问题请问王辰院长,如何评价中国现在临床研究体系,中国医科院近年来如何加强临床研究的工作?有哪些突破性进展?未来如何再去提升?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辰
谢谢。临床研究是基于人体所进行的医学研究,是医学研究的精髓所在。临床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用在患者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上,所以临床研究水平体现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医学水平,直接关乎对患者的医疗水平,所以临床研究是至为重要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在临床研究方面,从基本的思想意识上有了显著提升,从过去的重视不足到现在的高度重视临床研究,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非常现实的卓有成效的步骤和方法来推动中国的临床研究,提升临床研究的水平。比如,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了国家的临床研究的基本体系。另外,国家还设置了五个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刚才登峰司长已经提到这些重要进展。另外,在国家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所设置的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中,我们专门设置了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专项,推动临床研究。可以看到,在国家的各个重大医学科技项目中,临床研究的比重也是占据的越来越多,成果产出也是越来越多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唯一一个国家级医学综合研究机构,在这临床研究方面承担着重大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的要求,医科院在推进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各个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家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体系包括了6家在中医院,包括从综合的诊疗上、从疑难危重症救治上,到我们5家在专科领域里面都居医院。除了在这些领域里引领着中国的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发展之外,我们的19个研究所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共同支撑了医学研究的体系。
从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的布局上来讲,越来越把临床研究作为重点进行支持和推动。过去这些年,我们也在替国家去思考怎么推动中国的临床医学研究。我们设置了引导国内医疗机构进行研究的评价体系,医院和医学院校的科技量值,就是大家都知道的STEM,中国医学的科技量值这样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中我们把临床研究的权重放的是很高的,这体现在临床研究的立项,包括数目和质量,特别是临床研究的产出,也就是能够实际转化成为多少临床的技术、实际的药品、实际的治疗方案,有多少能够进入临床指南,这就是关于临床研究导向性的方面。全国的医疗机构都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