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多彩丰景金黄皂角米的富美力量
TUhjnbcbe - 2025/7/14 10:59:00
王家怀出诊时间 http://baidianfeng.39.net/a/250605/p8vjlwe.html

每到收获之季,在织金县猫场镇,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
  农家妇女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或穿行在乡间道路,或围坐在农家院坝,她们手里攒着煮熟的皂角籽,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手指翻飞,剥下皂角籽上棕褐色的外皮,得到晶莹剔透、泛着金光的皂角米。

织金县猫场镇新寨村妇女愉快地剥皂角籽(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罗亮亮摄)

“剥得快的一天能剥五六斤,慢的最少也能剥一两斤,剥完拿到加工厂去,每斤可挣得60块钱!”新寨村村民朱小琼笑着说,从猫场镇卖出去的所有皂角米,都是这样得来的。
  为什么要手工剥皮,而不使用机械?
  带着疑问,记者拿起几粒已经泡发煮好的皂角籽,体验其中的难点。原来,既要把皂角籽的外皮和胚芽去除干净,又要使皂角米颗粒完整无缺、保证品相,动作过于精细,使用机械难以做到。

既然加工如此耗费人工劳力,为何猫场镇这么多人都竞相参与?这与其广阔的销路有一定关系。

猫场镇早期种植的皂角树结出果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罗亮亮摄)

猫场镇种植皂角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当时群众种植皂角树,仅仅是因为皂荚用来煮水,洗发能去屑止痒、洗衣可除污祛渍,皂荚内的皂角籽并未得到有效利用。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猫场镇川硐村人李祥带着本地天麻、杜仲等特产到昆明售卖。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加工过的皂角米很受沿海一带商人青睐,且价格昂贵。
  李祥心想:“我们老家也有很多皂角树,皂荚用来洗头,皂角米却丢掉了,好可惜。”
  回到猫场,李祥立马收购了斤皂角籽加工成皂角米,委托朋友从昆明往外推销。谁知,引起了来自我国沿海地区的顾客抢购。
  尝到甜头的李祥马上又扩大加工规模,听闻他的卖皂角米的故事,越来越多的猫场群众加入他的行列。随着加工量的逐渐增大,闻讯前来收购的各地客商络绎不绝。

加工包装好的皂角米产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罗亮亮摄)

市场打开后,群众收入增加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地零星种植的皂角树不成规模,原材料产量跟不上,大家纷纷从全国各地购进原材料;缺乏市场规范、行业准则的私人小作坊发展出多家,产品加工粗放而缺乏稳定性。
  为解决这些问题,织金县从打造全产业链入手,查缺补漏,把皂角作为该县主导产业发展。通过公司投资、政府补贴、融资贷款、项目覆盖四位一体的投资方式,促进皂角产业发展。
  在原材料问题上,年,织金县制定“”种植业发展规划,其中的5就是种植皂角50万亩。
  “到现在全县已经种下52.07万亩皂角了,虽皂角挂果周期比较长,但效益是可以预见的。”据织金县皂角商会会长谢伟介绍,皂角7年至10年丰产,丰产后一亩皂角树产刺、产荚总产值在1万元以上。
  在精深加工问题上,织金县在猫场镇大寨产业园内投资建设了皂角加工厂,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集群,培育市场品牌,全面提升皂角产业化发展水平。

加工厂内工人分拣加工后的皂角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罗亮亮摄)

走进位于猫场镇的皂角加工厂,就能看到从皂荚、皂角米、皂角刺到皂角洗发液、养颜三宝的各种皂角加工产品整齐摆放在展览柜上。7家进驻厂区的当地龙头企业围绕展览区环形分布,由织金县政府牵头成立的织金县皂角产业商会也在这里办公。
  目前,7家企业有固定员工54人,带动零散劳动力余人灵活就业。
  “在这里,我们将投入研发皂角精、皂角刺系列药用产品,皂角粉、皂角口服液等保健用品,以及皂角洗涤用品等多元化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皂角产业附加值。”谢伟说。

加工厂内设有网络直播间,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皂角加工产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罗亮亮摄)

近年来,皂角产业为织金县创造了双重效益,可以说,这是一个群众用双手剥出的绿色富民产业。
  生态效益上,通过发展皂角产业,织金县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森林覆盖率达到63.02%,进一步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
  经济效益上,年,实现年采集外购加工皂角籽余吨,年加工皂角精1余吨,年销售总额3.52亿元以上,加工费达余万元。  
  下一步,织金县将从强化后期运行管护、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加大产销对接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助推皂角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亮亮方年玉

编辑胡家林

编审吴文仙李冰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彩丰景金黄皂角米的富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