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一些谜一样的婚恋观念。
1、关于催婚催恋
除了上学时候不让谈恋爱,一毕业没多久就期待孩子婚恋这种不太切实际的期待以外,催婚催恋其实是思路不太正确的。
好的产品配合好的营销,才有好的销路。
好的产品和好的营销是什么?爸妈身体力行地展现婚姻里的美好,那些尊重友爱、互相体贴、嘘寒问暖、精神交流、相濡以沫等等,聊聊恋爱时候的美好和心动,也聊聊这其中可能有不顺的地方。
好的产品就是爸妈觉得婚姻生活真的不错,带给自己无比的幸福和成长,有些不太顺的地方,但大抵是幸福的。
好的营销就是身体力行地展现婚姻这个爸妈自己觉得很好的“产品”,或者说很好的生活方式。
就像品牌手机,往那里一摆,稍微展示一下功能的强大,超强的设计,自然有人抢着买。
而不是自己的婚姻都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吵吵闹闹、叽叽歪歪,还用强买强卖的推销方式催婚。
这只能让孩子觉得:“你们想谋害朕啊”。
催生的也是一个思路啊,要展现天伦之乐啊。天伦之乐是什么,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啊,多说说自己生了孩子以后多好啊,有了孩子以后多幸福啊,而不是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彼此关系一般般,话都说不上几句,还一个劲地催生。要愁孩子所愁,想孩子所想啊,换位思考。
尤其是未来的结婚对象,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负责、自己承担吧,如有反对或不同意见,可以慢慢沟通,也不用兴师动众地“打仗”吧。
每个人自己的出生本身、出生家庭、出生阶级、出身地都不是自己能选的,自己最重要的伴侣让成年的孩子自己选吧。而不是觉得到了年龄,孩子就要结婚了。条件合适的就见见,相处看看就结婚吧。这些都太草率了。
有多少父母有自信,如果做让孩子重新选择,孩子会选你们做父母,而不选其他人做父母?彼此因为血缘、缘分在一个家庭,就友好相处、互相支持。不要太逼迫孩子了。
爸妈的想法是爸妈的想法,自己的想法是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后悔,也要自己承担。
家庭里良好的沟通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急于催促一个答案。
婚姻不是一个结果,是一个全然新生活方式的开始,结婚这不是一个答案,也不是为了交作业。
2、关于择偶价值
市面上很流行一套什么择偶价值,类似说女性随着年龄上升,生育价值下降,所以女性的价值是一直在下降的,男性随着年龄上升,经济价值不断上升,所以价值是一直上升的。所以女性最佳择偶期在20-30岁,男性择偶期在20-40岁。
就是企图用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加上一些量化的手段去解释择偶策略,放大女性焦虑,强调男性的选择权更多。
只能说这是物化的一种,而且是以偏概全的物化的一种。
片面地概括了女性的生育价值是唯一价值,男性的经济价值是唯一价值。生育价值是什么?
高龄产妇的确很容易有问题,但高龄男子的精子活性也是急剧下降的,生育又不是靠女性单方面。
所谓的生育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在说基因,比如长相好不好、身材好不好、脑子好不好使、身体素质好不好等等,一个女性在20岁的基因和到30多岁的基因不会突变吧?即使到老都不会突变。
现在科技发达,很多35-40岁的女性,也可以有自己健康的宝宝。所以女性的择偶期和男性也差不了太多,说女性择偶期只有20-30岁,男性可以20-40岁的不怎么合理。多的是30多岁结婚生子的,尤其是越发达地区,晚婚晚育的趋势越明显。
所以硬要用生育价值来套的话,年龄增长只是生育风险增长,和生育价值也没什么关系。上述这种价值理论,只能是放大女性焦虑。
除却这些所谓的价值本身,个人喜好、兴趣爱好、想法观念,都是需要考量的。就最简单的来说,长得高被认为很多人认为基因价值好,有些人也不那么在意长得高不高,以前丰满的被认为好生养的,有些人就喜欢细瘦竹竿型的。
更何况,在不愁吃喝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希望找到互相支持的伴侣。
这种单一化的什么择偶价值论,不合理。
还有什么说男性的择偶标准很统一,到老都喜欢20岁年轻貌美的小姑娘。
正常30岁男性择偶都是选和自己年龄相仿、经历相仿,有共同话题的,30岁职场拼搏的男性和20岁小姑娘整天聊论文吗?
作为女性愿意整天和20岁的小奶狗聊论文吗?经历差太多了,怎么聊天?不在一个维度很难发展。
关于择偶,每个人都应该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生活,喜欢什么样的对象,是否适合、相处方式,还有一些基本的现实条件。有一项很难达成的话,就要慎重考虑。
之前参加朋友的一个心理讲座,现场有一位女士一直郁郁寡欢,哭丧着脸,后来说对象经济条件不好怎么办,然后一直哭。
如果一开始想好差不多什么经济条件的,就找相对合适的。如果真的很喜欢对方,那就一起努力一把。如果是条件又不怎么适合的,喜欢又不怎么喜欢的,很尴尬。哭也不能解决问题。谈个恋爱、分个手、结个婚都要死要活的,以后如何过好生活。
喜欢也要,合适也要,不要将就。
3、关于一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