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皂角与皂角刺的来源形态及中药应用全面
TUhjnbcbe - 2025/5/10 17:26:00
白癜风规模化治疗 https://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大皂角概述

大皂角,这一化痰止咳平喘的良药,实际上源自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成熟果实。它主要生长在山西、山东、陕西、湖北、河南等地,通常在秋季果实成熟时进行采摘,并经过晒干处理。使用时,只需将其捣碎即可。此外,皂角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也被广泛用于中药领域,其别名皂角针,同样具有药用价值。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大皂角的鉴别及其功效。大皂角的特点是直而扁平,带有光泽,颜色紫黑,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粉霜。它的长度在12-30厘米之间,直径则为2-厘米。经过干燥后,大皂角变为长条形,稍带弯曲,表面变得不平整,呈现出红褐色或紫红色的色调,依旧被灰白色的粉霜所覆盖。当你擦去这层粉霜后,会露出它原有的光泽。大皂角的两端略尖,基部则留有短果梗或果柄的断痕,背缝线突起,形成棱脊状。它的质地坚硬,摇动时还会发出响声。

大皂角,这种中药材,既辛又咸,性质温热,并带有一定的毒性。在中医的理论中,它能够归入肺经和大肠经,具备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的效用。其独特的气味,使得闻之或嗅其粉末时,都会引发喷嚏,这种特性在中医里被巧妙地运用为开噤通窍之法。因此,对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官窍不通以及痰阻喉痹等症状,大皂角都能发挥其效用。

在古老的医籍《丹溪心法附余》中,有一个名为通关散的方剂,它由大皂角与细辛共同研磨成粉末,吹入鼻孔以引发喷嚏。而在《传家密宝》中,则介绍了稀涎散的使用,该方剂将大皂角与明矾混合,用温水调服,能有效地涌吐痰涎,达到豁痰开窍、唤醒神智的目的。

此外,大皂角还能治疗咳逆上气、胸闷以及咳痰不爽等症状。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皂荚丸,就是以大皂角研末后以蜜为丸,用枣汤送服,对于治疗咳逆上气、胸闷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的患者尤为有效。

.皂荚植物形态

◆植物形态特点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皂荚的植物形态。皂荚,这一高达15米的落叶乔木,其棘刺粗壮且呈红褐色,时常带有分枝。这种独特的植物形态,也为其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双数羽状复叶,其上着生-7对小叶,这些小叶片的形状多变,或为卵形,或为卵状披针形,抑或是长椭圆状卵形。它们的尺寸也不尽相同,长度介于3-8厘米之间,宽度则在1-3.5厘米范围内。这些叶片的顶端是钝的,有时稍有凸起,而基部则呈现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处还装点着细小的锯齿。

花杂性,腋生及顶生总状花序,花部均覆盖着细柔的毛发,花萼形状似钟,裂片数量为,呈卵状披针形。花瓣数量为,色泽淡黄白色,形状介于卵形与长椭圆形之间;雄蕊共计8枚,其中枚较长,枚较短;子房形态为条形,呈现扁平状。

.皂角刺概述

◆皂角刺的来源和用途

皂角刺是皂荚的干燥棘刺,常用于消肿托毒,杀虫,在中药中有广泛应用。

◆皂角刺的形态特征

这种药材以其主刺及多处分枝为特征,主刺呈圆柱形,长度可达5-15厘米,基部直径约8-12毫米,末端尖锐。皂角刺的分刺通常长1.5至7厘米,有时会进一步分枝形成小刺。其表面呈现棕紫色,尖部则为红棕色,质地光滑并带有细小的皱纹。这种药材非常坚硬,难以折断。

◆皂角刺的功效及应用

皂角刺通常被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其厚度不超过2毫米。在切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木质部呈现黄白色,而中心则是淡灰棕色且疏松的髓部。这种药材没有特殊的气味,口感清淡。在挑选时,以片薄、纯净且整齐者为佳。皂角刺,性味辛、温,归属于肝、胃经,能够消肿托毒,有效排脓,并具有杀虫作用。

在医疗应用上,皂角刺适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的情况,同时也可用于外治疥癣麻风。使用时,内服煎汤的剂量为3-10克,外用则适量取用,粗蒸后取汁涂抹于患处即可。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皂角与皂角刺的来源形态及中药应用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