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粉丝,都向我咨询脂肪瘤的事情,有很多都是身上不同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包块,少则五、六个,多则几十个。也有不少手术切除过又复发的。
为什么会身上会长这么多的包块?又为什么手术切除后还会长呢?
这是因为身体里痰湿太重了。现代医学里的脂肪瘤,在中医称之为痰核,就是身体里的痰湿凝聚在一起形成的一个个核。它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另外,如果不改变痰湿体质,关切是没用的,切了还会长。
关于化痰湿,我们之前说过了千古祛湿化痰第一名方——二陈汤,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它的加强版,化坚二陈汤。
它出自清代医书《医宗金鉴》,是个治疗眼胞及周身痰核的方剂。这里,眼胞痰核可对应西医所说的霰粒肿,周身痰核则指的是皮肤上的包块,如脂肪瘤等、
方组:陈皮、半夏(制),茯苓,僵蚕(炒),川黄连,甘草(生)。
方中——
僵蚕用量最大,算得是上阵杀敌的猛士。其味咸,有软坚散结之能,这令人想到方名里的化坚二字。而坚结多由痰凝,故可兼及化痰,用治痰湿积聚的各类包块。
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散结消痞;
陈皮辛苦温燥,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黄连以味苦出名,且其性寒,能泻火燥湿;
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上,我用化坚二陈丸治疗脂肪瘤案例也较多,效果显著。
曾经有一个患者,46岁,来看诊的时候,因为脂肪瘤已经做过3次手术了,结果瘤子越摘越多。病没治好不说,身上落下一个个疤痕,花了不少冤枉钱。
仔细看了他的舌脉,发现舌质胖,苔腻,薄黄,脉象沉弦滑。
我在化坚二陈汤的基础上开了一方:浙贝母、皂角刺、夏枯草、陈皮、半夏(制)、茯苓、僵蚕(炒)、川黄连、甘草(生)。
服药半个月后,患者来复诊说身上的瘤子变软了很多,小一点的像瘪下去的痘痘一样,已经快消失了。效不更方,叮嘱患者继续服药,前后用药2个月,患者脂肪瘤基本消失,也没有继续长,精神也好转了很多,身体也没有以前那么沉重,感觉有活力了很多。
温馨提示:每个人情况不同,用量也不同,具体到个人时需根据其情况辨证,因而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