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人们形容颜色的时候不是单纯的用白、黄、黑灯直白的语言,往往用其他的字眼来代替。当然了,不同的情况下所用的“字”还是不一样。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古代色彩体系中哪些代表是黑色:
1??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的墨代表的颜色就是黑色。
这句话中“墨”寓意着不良的环境、不好的影响或品行不端的人。整句话常用来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而生活中“墨”色,更强调如墨汁般纯粹浓厚的黑色,有时用于书画艺术或文学作品中以增强色彩的表现力。
2??皂
“青红不分,皂白不辨”中的“皂”指的是黑色。
在古代,“皂”常用来指代黑色。例如上面这句产生的“青红皂白”一词,其中“青(此指深绿色)红”对举,“皂(黑)白”对举,意思是不分是非,不问缘由。该词最早出自明代兰陵笑笑生所著小说《金瓶梅词话》的第四十四回:“不想是你二娘屋里丫头偷了,才显出个青红皂白来。”
另外,古代的皂角是皂荚树的果实,其颜色为红褐色,而皂荚呈深褐色偏黑色。由于古人对于颜色的区分并不是特别精细,颜色偏深类似黑色的就都被统称为黑色了。
3??玄
《诗·国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其中的玄就是黑色,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深邃、神秘的颜色,富有哲学和宗教的意思。
所以,每次看见“玄”字,就会给人一种深邃、幽远、神秘之感,也多在哲学、宗教、礼仪等较为庄重、严肃和具有深意的场合使用。
4??淄
《史记·孔子世家》:“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坚硬的东西,即使饱受打磨也不会变薄;真正纯洁的东西,即使屡遭污染也不会变黑。孔子以此表明自己即使颠沛流离但志向不改、身在乱世也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这其中的“缁”解释为黑。后常用来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
另外“淄”字更加侧重于形容黑色的衣物,常与出家人或宗教人士的着装相关。
5??黔
《左传·襄公十七年》:“筑者讴曰:‘泽门之晰,实兴我狱;邑中之黔,实慰我心。’”
在这其中“黔”指的就是肤色黑的人。这个字最早出现于秦代篆文,“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古时,该地区的人肤色偏黑色,所以取地名的时候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所以“黔”色,多用来形容百姓的肤色,有朴实、质朴的意味。
6??乌
《将往终南和子由见寄》:“穷年弄笔衫袖乌,古人有之我愿如。”
“乌”最早出现在西周,象形字,形如乌鸦。而乌鸦通体黑色,所以乌就代表黑色。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常用“乌”来描绘黑色的景象或物品。苏轼所写的这句诗词中的“乌”指的就是黑色。
色彩体系中多是繁杂,很多的颜色是十分的接近的,而我们往往形容黑色深浅程度的时候也会用生活中类似颜色物品来代替,总而言之古人文化中更是注重语言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