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襄水之阳
TUhjnbcbe - 2025/3/28 16:47:00

石壕烽旗翻起风,暮雨楚山落晚霞,提到襄阳,总会想起“武侠”、“英雄”、“易守难攻”,这两个字在口中呢喃一遍,就像是听了一段江湖传说。

汉水汤汤,荆山巍巍,在千年的迎来送往中,巍峨的青山、古老的城墙塑造了襄阳的江湖气魄,奔流的江水、热闹的码头滋养了千古文人的侠客梦,成就了七省通衢的襄阳。这是关羽水淹七军的襄阳、是诸葛亮隆中对的襄阳、是郭靖黄蓉守护的襄阳、是岳飞收复失地的襄阳、是孟浩然归隐山林的襄阳……这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城筑汉水边,文脉续千年,襄阳这座城,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这里有白居易笔下汉江夜游的“秋风截江起,寒浪连天白”;这里有李白笔下登临岘山的“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这里有李贺驾马行侠的“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这是一座充满文气与历史的古城。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这是《三国演义》对古隆中的深情喟叹。这里群山合抱,绿荫苍翠,是一片山水相依的圣地,这里是诸葛亮青年时期躬耕隐居地,是三顾茅庐的发生地,是天下三分的策源地,也是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地方。

千年前,诸葛亮在此地抱膝高吟、躬耕陇亩,度过岁月静好的隐居时光,求贤若渴的刘备曾三次亲临隆中,传出“三顾茅庐”的一段佳话,《隆中对》由此吟诵千载。一首《隆中对》,从天时地利人和阐述风起云涌的三国局势,让诸葛亮的雄才伟略流传千年。漫步在古隆中的蜿蜒小径上,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沉淀,走过青石板路,脚下的每一步都踏出历史的回音,远处的草庐,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历史。

隆中一日游,知晓三国事,山间茂竹修林,松树、柏树、皂角树相映成趣,漫步其中,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花香,清幽雅致,令人沉醉。古朴的屋宇依山而建,青翠的竹林伴着清泉,一派清幽雅致的避世美景,走过竹林幽径,在武侯祠前驻足静思,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祠堂的青砖墙满是被风雨侵蚀的痕迹,在这寂静的山野中更显古朴庄严。走进诸葛亮纪念馆,认真品读陈列的文物和史料,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一则《隆中对》、两首《出师表》,道尽一千八百年前茅庐中“雄谈济世心”的半生君臣情。在古隆中读一读《隆中对》,领略诸葛亮洞悉天下,深谋远虑的智慧与才情;背一遍《出师表》;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勇和义气;看一遍《诫子书》,体会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品行与初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岁月斗转星移,此处青山依旧,千年来,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南来北往的后人都曾在此寻找他的事迹,祠堂正前方的阶下空地,来此上香的虔诚游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烟雾缭绕,是对诸葛亮最崇高的敬意。

滔滔汉水,铮铮古城,襄阳古城墙被蜿蜒的汉水包围,斑驳的城墙见证了襄阳城千年的风雨沧桑。登临巍峨的古城墙,远眺泱泱汉水,领略“华夏第一城池”的雄浑壮丽,漫步在古城墙上,感受襄阳的古朴与宁静,放慢脚步,在铺满青砖石的古道上一窥千年历史,细品古城的独特魅力。夜幕降临,古城被灯火点亮,古街上充斥着浓浓的市井风情,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襄阳古城的烟火气流淌在一桥头的油锅里,流淌在风华路的炭火上,流淌在北街的喧嚣中,流淌在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中……

在夜幕中俯瞰这座千年古城,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家与国、侠与义,在古城的街巷间交织,我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的回响,看见了侠客们的身影在月光下交错,这种时空交错的热血感,斑驳的城墙和璀璨的灯火辉映着后世对英雄史诗的赞颂。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襄水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