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会做事是立足职场的前提,那么,学会做人,则是你要职场发展要考虑的第二件大事情。会做人比会做事还要重要百倍。
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对于很多迷茫中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学会做人,则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炼的一种职业素养。
即便你的职业技能没有多大的突破与成长,但良好的职业素养则会从另外一种层面为你的职业发展增添筹码。
在做人的修炼中,这三种能力,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关键性影响的。
学会这三种能力,想不晋升都难。
1
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在职场上你每天要与人打交道,而你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
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与上司的关系好不好,直接决定着你的升迁。如果你与上司的关系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
而与同事的关系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迁了,成为了他们的领导,你也会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权力被架空,你的下属对你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故意挑衅,你会发现领导这个位置其实很不好坐。
所以,如何与人打交道,是每个身在职场中的人的必修课。这几个技巧也许对你有用。
当遇到对方提起了一个你完全接不上的话题时,不必急着转移话题,你可以试着倾听或者试着了解就好了。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例如你说了一个话题,可别人甚至连一句话带过都没有便直接硬生生的转移了话题。
这样的感觉好受吗?我想是不好受的,给人一种不被重视,不被尊重的感觉。而这样的体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美妙的。
因此,当别人说了一个你接不上的话题时,你可以试着了解或者简单倾听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突兀地转移话题,因为你我都知道这样的感觉不好受,那我们就要避免这样的事发生。我们应当让对方知道到我们有在听,有在尊重他。这样别人也更愿意和我们交谈。
我们要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他的优点,对于别人的优点做到不忌妒、不羡慕,大方夸赞别人优点的同时,让人家觉得你是个有气度的人。
世界上,谁都会有优点,哪怕是一个再糟糕的人,仔细观察,我们也会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如果你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是如此可爱的人。
当你学会在一段人际关系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毫不吝啬的夸赞对方时,你会发现你也可以收获到同样被人夸赞的喜悦。
夸人是一门艺术,夸的好可以递进两个人的关系,夸的不好反而会让人心生间隙。
那么夸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自己夸的不违心,别人听的走心又开心。
但有些人就是不得其道,夸赞别人总是宽泛地夸,这样不仅会让人觉得不走心,而且给人一种很虚伪的感觉。
同事被领导批了,你还要说他深得领导之心。这样的夸赞不但不会让人觉得你很友好,反而是在破坏你们的感情。
那么我们该怎样夸人呢?其实很简单,用心观察,找出别人的特点,往具体里夸。这样才会让人觉得你的夸奖是真心实意的,而且也能让人印象深刻。
我有一个朋友就很懂夸人。比如有人穿新衣服了,她就会夸她好会搭配,衣服质量不错。比如别人在空间里分享了一组图,她就会说角度不错,取景很美。又比如别人制表快,她就会说好教教她……
在平时我们要学会观察,找出别人的特点,这样我们才能发自内心的去夸别人。
倘若你遇到了非要和你争个输赢或者很强势的人。如果退一步并不会损害你的利益或者触犯你的底线和原则,那就把那所谓的胜利让给对方吧。这样不仅会显示你的气度,而且也会让人更愿意与你往来。
遇到喜欢争论的同事,我们不要和对方争论,退一步笑一笑就让它过去。倘若,你跟对方认真的争论,不仅会让人觉得你太计较,而且还会伤感情,更可能让工作难以开展下去。
在向别人表达感受、提出诉求后,你的诉求可能会被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切记不要用抱怨的方式来沟通,否则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式的沟通之中。你可以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绝大多数在行业中取得成功的人,都是依靠自己与众不同的交际和沟通能力,获得上级的认可与信任,得到下属的支持与爱戴。
所以沟通大师卡内基说:“现在的成功人士,有80%以上是靠沟通力打天下的。”
2
不断学习的能力。
如果你永远保持“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你看到任何一个东西,就会像小学生一样好奇地扑上去学习,你就能飞速成长。
这个时代,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要,比勤奋更重要。
过去,我们靠勤奋,或某个阶段的经验积累,就可以上一个台阶;但现在是:工作上每上一个台阶,每面临一个新挑战,方法论必须更新,学习力也必须更新。
每个人都必须重视学习,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更新学习力。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持续成长;才能反脆弱,抵御黑天鹅,最终实现外在成绩上的高速成长,不被职场抛弃。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快速高效地学习。那种依靠在学校时学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过去,一个人全部知识的80%是在学校学习阶段获得的,其余20%则依靠在工作阶段的学习。
而现在完全相反,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过占20%,80%的知识需要你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获得。
想要不被取代,就要有随时随地学习的能力。
在德国的西比希城,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老太太约翰娜·玛克司。
年,70高龄的约翰娜·玛克司经过长达六年的刻苦攻读,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学位。9年后,79岁的约翰娜·玛克司,完成了自己长达页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如何安度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
而此前,她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小职员。
退休以后,因为不满于现状,她报了法语班,后来萌生了上大学的念头,入学的第三年她艰难地学会了使用电脑,并修满了所有的学分。
博士毕业后,约翰娜·玛克司登上了迪沃累克的脱口秀,成了德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退休的老太太竟然在80岁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据统计:近10年来,人类知识的总量超过了以往0年的总和。
并且,还在以成倍的速度发展。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行业里的权威学者,三年不学习新知识,那么三年后,他几乎不可能看懂一篇本行业里前沿的博士论文。
稳定往往会带来一个弊端,它使人丧失斗志,如同温水中的青蛙,不敢主动做出改变,而一旦改变来临,势必会陷入被动之中,甚至惨遭淘汰。
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能力就是打破这种沉闷和死气沉沉的稳定的一枚筹码,它是一种纵向的自我提升,同时在横向上是对自我人生的一种丰盈。
没有人能啃着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混一辈子。
事实上,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此后的工作中只能用到其中的20%左右,任何人都不要过早下“过了学习的年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结论。
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镜中奇缘》中有这样一句话,红皇后对爱丽丝说:“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生物学家利·范·瓦伦借用这句话,在年提出了著名的“红皇后假说”,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不进即是倒退,停滞等于灭亡。
我们应注重学习的重要性。有一个网友,已经40岁出头的人了,做技术做了15年了,但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也已经好多年没有加薪了。
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在这15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他说,“没有”。
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关于自己的学习与成长,你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与一年前相比,我的专业能力明显进步了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吗?假如遇到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一个人是否能够独立搞定,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厚度决定高度。你所以会有厚度的积累,原因在于你不断强化的学习能力。
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也就退步了。
你要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看齐,并以他们为目标,作为自己修炼成长的榜样,一步一步弥补与优秀之间的差距。
这个时候,在职学习、进修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学会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想要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社会价值,你需要职场、管理、经济学的书籍为你充电。
比如《终身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OKR工作法》、《低风险创业》、《可复制的领导力》、《危机领导力》等;
拥有自己的判断,才能不盲目从众,为自己和家人做出最有利的决策——因此,人文、历史、社科等书籍必不可少;
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借助他人之力、实现共赢,如何更加珍惜身边人,这些问题涉及到沟通技巧的知识,很多心理类的书籍都可以帮到你。
身在职场,阅读和不断学习让我们更有底气,带给我们更上一层楼的个人提升梦寐以求的职业发展和机遇……
3
用心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的能力。
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
在其位谋其职,这是最起码的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任何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精神。
既然在这个岗位上,你的岗位职责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别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
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时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良好的职业化精神,是很多优秀人士身上必备的成功素质。
在整个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商界,稻盛和夫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
他原本是一位学习有机化学的工科生,毕业后进入松风工业——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
就在身边的同事纷纷离职之际,他却在这家企业研究出了当时在精密陶瓷领域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创造,帮助公司起死回生,度过难关。
后来稻盛和夫赤手空拳开始创业,硬是凭自己敢拼敢干的精神,在40年间先后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强企业。
很多人认为,有了这样辉煌的人生,应当早就退居二线,颐养天年了吧。然而,就在年,78岁高龄的稻盛和夫还在日本政府的再三恳请之下,毅然出任当时破产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并在一年内就让日航起死回生,还创下日航60年历史上的最高利润。
那么,稻盛先生究竟是如何攻克创业乃至人生过程中一个又一个难关,最后写下传奇人生的?他会告诉你,其实这一切都很简单,不过是脚踏实地的努力。
稻盛和夫年轻时也曾经历过许多坎坷。比如,大学时成绩优异的他毕业后进入当时濒临倒闭的松风工业就职。
当同期进入公司的同事纷纷离职,稻盛自己也产生过另谋高就的想法。他曾与一位京都大学毕业的同事共同参加一所单位的考试,但阴差阳错未能如愿。最后,公司的新人竟然走得只剩下他一人。
稻盛和夫暗下决心,就算要离职,也必须找到一个正当理由,在那之前,必须极度努力地工作。
于是他以实验室为家,昼夜不分地投入研究工作。在一年多以后,他开发的“U字形绝缘体”为公司拿下松下的大量订单,这件事也成功地改变了他的一生。
年,汪涵从湖南电视播音专科学校毕业。
一个中专生,要想在电视台找到立足之地谈何容易?刚进湖南卫视时,他什么都做不了。
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被安排去做剧务。所谓剧务,说难听点就是台里的打杂工。
一次,编导让他搬多张椅子。那是什么样的椅子呢?不是折叠的,也不是塑料的,清一色的粗笨木制高背椅子。一次只能搬动两张,这样要来回走上百趟,既费时,又辛苦。他累得满头大汗,也没一句怨言。
搬椅子扛凳,这种活儿干多了,谁都觉得没意思。他却能苦中找乐,给自己减压!一次,现场来了个观众,台里还给每个观众准备50多件礼品。礼品多得让人看了就头痛,什么卤蛋粉,电灯泡,面条,酱油……好像把超市搬进来一样,林林总总地摆了一大堆。这么多椅子要搬进现场,还有如此多礼品要一一地分拣出来,送到观众的面前,有的剧务开始有意见了。
他却乐呵呵地说:“没准!今天我扛的椅子,有可能会是毛宁坐的。”
当有人抱怨时,机会终于来到他身边。这一天距他进台时间仅一年。
一次,台里搞大型活动,搬椅子扛凳的事总是少不了的。忙活了一天,大家都很辛苦,想早一点回去休息。可是,台领导觉得东西摆好了,应该派人看着,别让人破坏现场,就点名叫他和另一个剧务留下。
另一个剧务却说:“累了一天,总该让休息下吧!再说,这样的事应该由保安来做。”
可他没有推辞,赶紧圆场:“没关系,我一人就行了,你回去休息。”
就这样,他泡了一碗方便面就算是晚饭,然后一直守在那里。
台长半夜巡视,见到桌上的方便面碗,心疼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他照实回答了。台长很赏识眼前这个不怕吃苦的小伙子,就提拔他为“现场导演”。
现场导演也不是什么光鲜的职位,可他干得很认真。由于观众人多,又没经过培训,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现场气氛。他就抓紧时间给观众培训,告诉他们:什么时候要鼓掌,什么时候要举牌,什么时候起哄,什么时候保持静默。搞一场活动,录一次节目,他都要讲得口干舌燥。
在现场录制时,他会随时根据节目的进展情况,带动观众配合,一时站起,一时鼓掌,一时举牌,成了场上最活跃的一个人,也是最累的一个人。
本来他鼓掌只是象征性的,自己也不一定要鼓,他却自己带头鼓,而且是很用力地鼓。有次演出结束后,台长让他过来,说:“把俩手伸出来。”他伸出拍得发红的双手,台长说:“你们看,这个现场导演多么的投入,连鼓掌都这么卖力。”
年,湖南卫视《真情对对碰》节目缺一位男主持,台长想到了他。
就这样,汪涵做起了主持人。近20年的主持生涯中,他获得过许多荣耀。从做剧务到节目主持人,汪涵只用了两年时间。
对此,他感触颇深:“要学会承受!就是用心地做好该做的每一件事。上天抛给你的东西,用自己的双肩去承受,不管抛多少先扛着,扛着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的身体更加坚强,双臂更加有力。这样的话,有一天它馈赠给你更大礼物的时候,你能接得住。”
即便这份工作你不喜欢,也不要用消极的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你不仅在浪费公司的时间,更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
身在职场,你能收获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一是回报,二是成长。
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你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得到的东西,统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你会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
我们的生活质量是自己通过努力创造来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活不够好说明你的努力还不够。
其实,我们只要坚持就好提升自己的上面3种能力,你也可以在职场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升职加薪也只是早晚的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