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翰墨见风骨丹青绘神韵著名画家周如水
TUhjnbcbe - 2025/2/26 16:58:00

周如水,号:爱莲堂人,江苏连云港人,出生于年5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北派山水艺术中心研究员,北京荣宝斋画院画家,中国文联首都书画院理事,海州画院理事,河北省文化厅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派山水连云港艺术中心主任,一级美术师。

用中国画向这个世界敞开自己

张文宝

认识周如水是近年的事情,他是连云港市山水装饰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搞策划、设计。当听说他是画家,尤其擅长中国的工笔画、山水画,我吃了一惊。整天忙于设计装潢的经商人,能静下来做艺术、沉下去作画?印象中,他话语不多,厚道热情,别人托付的事不会推辞,办的差强人意时,会不好意思而脸红。

他用创作的画向我敞开心扉,颠覆了我的世界。

土地不讲话,可以长出庄稼,让它发芽、抽叶、开花、灌浆、结果。

人寡言沉默,不妨碍内心强烈的太阳照耀,唤醒种子,催促精神力量的迸发。

想不到,偏僻、贫穷、、盐碱地、河沟和芦苇荡也能生长出艺术和画家。生命中的磨难经历没有成为周如水的伤痕,反倒成了一种不屈、昂扬的生命精神,对生活发出热烈的爱。年出生在东辛农场的他,家里一贫如洗。穷的黑暗没有挡住他寻找精神的阳光,他的内心被一本本连环画所照亮,开启了朦胧的绘画语言。买不起笔墨纸砚,白天他就在挑猪菜的路上用棍棒画画,夜晚就在自家的土墙上描绘。

东辛农场河边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唤醒、召唤、照亮了周如水,他恍然发现脚下的土地,并不缺少艺术营养。

我熟悉那一片土地,曾在那里生活过四十天。秋风里,芦苇荡如波涛拍岸一般,汹涌澎湃。可以想象到,周如水当时被自然之美所征服,用铅笔在纸上激情画起来的情景。

想到这些,周如水眼睛发光,他说,那真是一发不可收拾,把课余时间全都用到了画画上,从连环画、宣传册、报纸上临摹别人的作品。

意外获得的一本“中国画”杂志,让周如水走出艺术隧道的暗阴处、走进了光明的新天地。当年上海下放知青送给周如水的杂志,成了他的宝贝疙瘩,他翻看了三十年,以至杂志从里到外被磨损得一片“沧桑”。我小心的捧过杂志,看了看,是年2月号,像一堆泛黄破烂的乱纸片。轻轻揭开杂志,惊愕了,里面有潘天寿、吴昌硕、吴作人、高奇峰等名家作品,还有不少中国画论的文章。

周如水给我讲往事,带着浓厚的感情。我眼前呈现出那个会画点画的上海知青,他教周如水当木匠,学打小板凳,虽简单,四腿八叉,可学问大,做到“四平八稳”不容易。上海知青还把打板凳的诀窍用到了绘画上,以凿榫眼、画线练习艺术基本功。

站在高处,看得远了,周如水的画愈来愈有模有样,成了农场里有名的“小画家”。

文学家柳青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我说,画家也是愚人的事业。搞画的人数不清楚有多少,真正作品不朽的能有几个?画家不断受到艺术品质的挤压、超越的催促、传承的拷问。

周如水是幸运的,他在焦灼内心飘摇时,有人帮助了他。

在杨炳昌门下,周如水告别了原来自说自画的“野路子”创作方式,学习西方油画的训练方法,从素描、水粉、水彩等基础重新开始,一点点向专业化转变靠拢。拜王宏喜为师。王宏喜的作品篇幅巨大,用毛笔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面孔,表现了人们对生活越来越好的向往。他眼中的王宏喜是一座高山。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己。周如水用心去发现中国画的妙处,要更好地传承它。

回报来了,没想到,他得到的东西关系自己一辈子要走的路。年,在东辛农场举办的书法绘画大赛中,他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绘画和书法两个第一。周如水被农场破格录用到工艺美术厂,并任美术指导,那年他只有二十三岁。后来,他做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也没丢掉心爱的画笔。我想,周如水的固执追求,已融入了血脉,成了精神中的东西,他不得不完成自己的人生。

建筑,在周如水作品中是一个亮点,甚而照亮了全画。

我知道,他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专业毕业,却没有把他所学业、从事的装潢设计与绘画联系到一起。我以为画家的活动只能以展览、写生、读书为轴心,与装潢设计关系不大。看了周如水作品,我心里一下亮了,绘画是用来表达生活,真正的艺术作品是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创作的作品必然是不能被割舍的文化沉淀和生活经历。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品是从艺术家的心灵深处产生的。

建筑有画意,建筑会歌唱。发生在周如水身上的常常是奇迹,在电脑没有兴起来的时代,周如水画图纸用的是手,他画过上百张图纸。这成全了一个画家。有人可以把山、水、树、草描画的精细、鲜活,但在画建筑时,匆忙走笔,点到即止。周如水画的建筑,着笔不多,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对他的追求精神,我充满敬意。他却满脸潮红,谦逊、又有些愧意说,连云港那么多画家画的真好,我还没赶上,要向他们学习。

他说的有些道理,是实在话。在经商的日子里,他几乎丢下了画笔。可以理解,鱼与熊掌岂容兼得呢?时间是公平的。

他,年才重新拾起画笔。

我笑话起来,说,你不可能彻底放下画笔,该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心里想着艺术吧。说出这话,我自有一番道理,他十几年没拿画笔,重新出山,创作的作品却耳目一新,今非昔比,怎么可能呢?

他承认,在经商、没拿画笔的日子里,他的心里却一直想着画、画着画,常常去北京、上海、南京观摩画展。

他跟着北京荣宝斋画院导师唐辉、郑百重学习国画,到陕西秦岭太白山写五月的雪,跟着河北美协朋友到陕北榆林写窑洞,跟着海州画院院长张子文他们,到河南太行山、安徽齐云山、查济古镇写祠院和庙宇。

年秋季他参加了人民大学北派山水艺术中心师恩钊工作室高研班的学习,从而确定了他立志学习北派山水的方向,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的山水画已达到一一个新的高度。

边品茶、边聊着,我的话多,他的话少。我感受到了一种中国画“空白”的魅力。他像我见过的所尊重的朴素的那些农民,只懂得在土地上躬身撒种,让种子发芽、抽叶、开花。

周如水把生活的种子撒在厚重的土地上,他的作品里能看到连绵不绝的太行山脉,巍峨俊秀的秦岭山脉、色彩饱满,达到了“我”。周如水想通过作品,表达人们对新生活的赞颂。

周如水用中国画,向这个世界敞开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生活小溪不倦流淌的声音,发出时代大河奔流轰鸣的声音……

(作者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年11月26日

周如水: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一次见到周如水是在苏州的一个展览上,如果攀谈起来你会感觉他话不多,甚至有些拘束,但只要话题一转到作画中来,他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创作灵感,创作理念。他讲的艺术理论不像院校里的学究那样艰深晦涩,佶屈聱牙,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平实的语言会让每一个听众都若有所思,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很多艺术家都忙于办画展,做市场,参加各类活动,用于创作的时间愈发的少。周如水却与众不同,他说:“每天无论工作有多忙,活动有多少,他晚上都会抽出大片时间,关掉手机完全进入创作状态,在成堆的画稿中,挑选自己满意的作品。”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在这次展览中的一个细节,打动了笔者,在下午展览的间隙,周如水一个人独自去到美术馆的二楼,开始作画,不为搞笔会,不为作秀,就是想练练笔,多画一些,多体悟一点。

年,周如水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小城连云港,而连云港里有个大型的国有农场:东辛农场。儿时,每到秋天收获的季节时,整个农场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和人们脸上闪耀的些许兴奋之情,给周如水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说:“儿时干农活的经验就如现在作画一样,春天播种、夏天辛勤劳作、秋天幸福的收获,这就是我为什么爱画秋色,那是一种幸福。”东辛农场的河边有片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那时周如水时常到这里走动,秋风一来,芦苇荡随风飘曳,从远处眺望如波涛拍岸一般,煞是好看,想把如此美景记录下来的冲动一直在周如水脑海中回荡,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没有照相机,周如水便拿起铅笔在纸上自顾自说的画起来,旁若无人,完全是孩童时内心被自然之美所征服的赤诚写照。

谁知就这么一发不可收拾,周如水把自己课余时间全都用到了画画上,从当时有限的信息来源下,从连环画、宣传册、报纸上临摹别人的作品。画的有模有样,成了当地的农场里有名的“小画家”。

初中时,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转变,周如水也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机,他拜在了连云港当地著名油画家杨炳昌门下。在杨门下,周如水告别了原来自说自画的“野路子”创作方式,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了西方油画系统的训练方法,从素描、水粉、水彩等基础重新开始,一步步向专业化转变。谈及至此,周如水表示:“虽然我现在是从事国画创作,但跟杨老师学习油画的宝贵经历,对我国画创作的基础是无可取代的,就如建大厦一样,地基怎么打都一样,而上面盖出的大楼却不尽相同,这叫纲举目张。”

年,在周如水家乡东辛农场举办的书法绘画大赛中,他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绘画和书法,两个第一。周如水被农场破格录用于工艺美术厂,并任美术指导,那年他只有二十三岁。

对于从油画到国画创作的转变,始于一个偶然的机会,80年代,周如水观看一个展览,展览的作品篇幅巨大,用毛笔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面孔,表现了人们对生活越来越好的向往。无论是尺幅、题材还是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都震撼了他,周如水内心如五味杂陈一般,难以克制的激动之情,如同第一次见到农场河边的芦苇荡一般,这正是自己一直在寻求的作品。打听之下得知,这是连云港美协主席王宏喜的作品。一个拜王宏喜为师,学习国画的想法产生了。

在朋友的介绍之下,周如水登门拜访了大师王宏喜,其实当时周如水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周如水在回想起这段经历时,莞尔一笑道:“孔子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宏喜老师在我眼中就是一座高山,我们做晚辈的去拜访难免紧张,不知道他能不能收下我这个徒弟。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王老师相当的平易近人,不拿一点架子,叫我把自己平时画的作品拿给他看,看完后,他说:‘在你这个年纪,能有这样的绘画基础很难得,以后你有新的作品都拿来我看吧,我会指导你的。’就这样我拜在了王老师门下,一直跟他学习国画,直到他被调到上海为止。”

年7月,周如水随北京荣宝斋画院唐辉工作室师生前往陕北写生半月。周如水说:“陕北的风景跟别处不同,黄土高坡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数千年前周武王就在这里‘凤鸣岐山’开创了八百年的周王朝,影响深远。秋天是黄土高坡最美的季节,天很低,地很黄,高原不断隆起,仿佛要和天空来个亲密拥抱,山梁子上站着个淳朴的陕北汉子,扎着白羊肚手巾,吼着一腔信天游,悠长而高远。现在很多人喜欢去国外采风,殊不知最美的风景就在国内,其实农村到处都有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和辛勤劳作的农民,可以说黄土高原处处都有美景。黄土高坡的老百姓也跟这里的黄土地一样朴实,保留着人性中最纯真的一面,完全原生态。写生写的口干舌燥了,进入一户农家讨一杯水喝,老百姓会热情的邀请你坐下,用热腾腾的高粱粥招待你。”周如水顿了顿把话题又拉回写生中来:“在这次的写生中,我带回了50多幅写生作品,回家之后就闭门谢客,一门心思的搞创作,画了两张大的作品。其中一幅大的有2.4mX1.2m,非常大,我把黄河流域的文化汇聚到一张作品中来,既有陕西的香炉寺也有连绵不绝的太行山脉,我取的同样是我最喜爱的秋色,色彩饱满,达到了我心目中完美的意境。我想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人们对新生活的赞颂,古老的黄土高原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播正能量。后来这幅作品也在黄河文化集团的一个展览上获得金奖。”

年9月末,周如水随北京荣宝斋画院唐辉工作室师生前往齐云山写生十余日,白岳者,齐云山也。地处皖南休宁县境。丙戌秋十月。

宣和有云:笔随形立。吾意为,到哪山砍哪柴,如此可入画理。

齐云山多道教名刹,巷陌曲幽,皆有意境,钟磬沉柝,融入禅意,思之写之,始于黾勉。应言之:爽然而秀,凝然而坚,淹然而润,苍然而古。点画萦拂之际,波澜自成,罄控纵送之间,丰姿跌宕,涉景皆成趣。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告诉从事文艺创作的人,要紧扣着时代脉搏,创作出通俗易懂的作品,白居易的诗歌朴实到连家门口的一位普通老妪都能听懂,百姓喜闻乐见,流传千年,远播海外,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创作中应该具有的精神写照,周如水正是这样一位伫立在时代脉搏中的画家。

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四十年从艺经历的周如水,正拿着他挚爱的画笔享受着属于他人生中的“秋景”。

如水笔下的风景:解衣般礴

记得那次在如水简朴的家中一幅幅欣赏他的六尺整幅的水墨作品,我惊叹于他那平实谦和的外表下,竟有着一颗洒脱无羁的热情的心。在他的画中,你看不到因为生活的繁琐和尚不为时人所重的焦虑以及追随时风、盼望早得名利的急迫。相反,他沉浸于自己的丹青世界,以专注的神情倾听来访者对于他的作品的批评和讨论。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个不可漠视的优秀水墨画家正在崛起,可以说,如水以其不懈的努力已经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中国当代水墨画的一线画家群中。

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不可遏止的内心的冲动,犹如钱塘江潮,呼啸着掠过江岸,碰撞出激情的浪花。在当代水墨画,有不少画家或沉浸在前人的某种风格中而难以自拔,或得意于个人的某种成名样式不断重复而不自知,如水却不愿为某种固定的风格面貌所束缚,而是着力于内在情感的表达,唯有创造的欲望才是他永恒的动力。

如水将自己的画作称之为“风景”而非“山水”,大体上已经流露出了他出入古今,链结中西的愿望。他在画中往往不题诗,少题款,少钤印,也不追求传统的“三远”之境。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如水的画作视为他内心的风景,那是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表现性的自然流露,风景不仅意味着对于自然的尊重,更多地意味着自然对于一个人的天启,意味着画家内心情感驱使着他的画笔在二度平面上对于自然的水墨化重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用水墨语言重建一个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有评论家注意到了如水擅长用线。在他的画中,各种实中带虚、错落有致的线条铺天盖地而来,以繁乱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郁郁葱葱的茂密空间。这种自由的结构空间既可看作现代人为焦灼情绪所笼罩着的城市体验,又可以成为自然界万类霜天竟自由的象征性表达。而我更倾向于将如水画中的山林与植物看作一个海底世界,在那里,它们受到各种海底紊流的鼓动,自由地朝不同的方向摆动,但都服从着向上生长,极力展现着生命的自由与扩张。由此,如水作品中的“气韵生动”并非来自他精心地组织画面结构和刻意地挪用传统水墨符号,而是来自于他“境由心生”,当其持笔在纸上运行时,笔与手、手与心那种高度的默契,相辅相成的自由游走。

评论家郭晓川认为“如水

1
查看完整版本: 翰墨见风骨丹青绘神韵著名画家周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