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顶尖名校的卷,连诉苦都没有资格
TUhjnbcbe - 2025/2/17 18:40:00

考上清华北大是每个学生的梦想。

很多人说我们处在一个“本科多如狗,双一流遍地走”的时代,但实际上,能进入顶尖名校的学生仍然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14亿人口,本科生占比不到4%,清北每年录取人数还不到高考适龄人口的0.05%。根据软科年新生大数据,北京大学届共招收本科新生人,清华大学招收约人,加起来还不到万人。

年不同层次高校录取人数占比

(图源于网络,数据仅供参考,不代表软科观点)

这一批精英,从小被教育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一路披荆斩棘,经历了大浪淘沙的高考,终于脱颖而出,如愿进入了顶尖高校的圣殿。一时间,他们意气风发,自以为理想的生活就在眼前了。

然而,他们并没能如愿。

在这个更加高精尖的圈子里,顶尖院校的学生遭遇了来自绩点、竞赛、社工、科研的无穷压力。他们这才发现,其实自己只是拔得了预赛的头筹,高考之后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等待在前方的是更加激烈和残酷的复赛。

这群尖子生在巨大的同辈压力下负重前行,校园里的极度竞争让他们深受忧郁、焦虑等问题的困扰。你可能以为名校学子说出口的抱怨是凡尔赛文学,实际上都是对焦虑的纪实性描述。

起点太高的话,原地踏步都好像是后退

在内卷时代,学生之间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为了保研机会和工作发展,每个人都在不断加码,看更多的书,熬更久的夜,写更长的课程论文。这种不断升级的比拼,在顶尖名校更加明显。

面对媒体采访,就读于国内几所名校的学生这样描述校园里的“内卷”:

“一门课要交论文,如果老师不规定字数上限,就很危险,因为大家会不停地写。上学期有一门课,老师要求字以上,有人写到了字。所以,我也被带着,不可能写到字就停了。”

——北京大学某专业学生

“我们有一门课,老师定了上限,说正文不能超过字,然后那篇论文,我写了一万多字的附注。”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大三学生

“最早,可能我学了一个小时,我的同学学了一个半小时,后来他比我多考一分。现在,我的同学学了5个半小时,我没有办法,学了5个小时,最后他还是比我多考一分。从结果上来看,什么都没变,但是我们都被卷入了这样的生活。”

——北京大学某理科专业学生

越是顶尖高校,就越是卷到极致。

这群考上顶尖大学的学生,过去都是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的人物,受到父母老师的夸赞。跨入重点大学的门槛后,本来怀揣着“我知道自己很优秀,我要做一番大事业”的心态来到学校,却发现大学同学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勤奋。在北大,有北大不收敛定律这种说法,意思是你一定能在北大找到一个在专业和爱好上都比你强的人。

顶尖大学里,人才太多了。有人学业优秀、交游广泛,校园活动办得风生水起;有人家境优越、人帅心美,学习恋爱两不误;有人奖学金、各种证书、荣誉拿到手软,发表了好几篇核心刊物的论文;还有人早就明确了未来规划,高薪实习、名企offer手到擒来。

因为周围的人都很优秀,相较之下,自己竟泯然众人。这种落差让很多在原来圈子里优秀的人无法接受,一路过关斩将,本想在高等学府一展风采,如今却愕然发现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似乎就要停留在进入名校的那一刻了。

站在一个太高的起点,只要没有进步,就等同于在后退。所以,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努力奔跑,自己也不能悠闲散步,更不能停下脚步。每个名校学子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这样一个互相比较、互相竞争的漩涡里。

从小到大都是“优”,怎能接受“良”

在顶尖名校日渐汹涌的内卷洪流与名校学子的集体心态脱不开关系。可以说,卷藏在每个名校学子的骨子里。

从中国高考的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这几千人,从小到大习惯了优秀,习惯了与他人比较。

1
查看完整版本: 顶尖名校的卷,连诉苦都没有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