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儿童的思想是纯净的,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他们对未知的求索具有超凡的想象力,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受挫折,或受客观现实的束缚,或受经验教育的条条框框,慢慢地就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不应成为学生想象力的束缚,特别是在艺术教育中更应放飞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育;想象力;创造力
很多美术教师都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低年级的学生特别爱画画,也特别喜欢自己的画,总是拿着自己的画给别人看。即使里面所画的内容与现实不太相符,但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思想是纯净的,几乎不受现实生活的影响,他们的想象力就像插着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就渐渐失去了绘画的信心,画起画来也很大程度地受到现实生活中条条框框的束缚,慢慢地就失去了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现实的条条框框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因为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或在生活中给学生的生活下了太多的定义或做出了硬性的判断。学生的想象长期在知识经验和规律的束缚下发展,久而久之,给学生划定了一个又一个条条框框。我们知道很多问题不是只此一个答案,很多事情没有对与错之分,如,艺术就没有对与错的绝对界限。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想象力继续飞翔?
一、明确艺术特点,避免“知识经验”局限想象的空间
一个学生画了个螺旋形线条给教师看,学生说是画了个太阳,教师能说他画错了吗?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太阳,只要学生一心想着画太阳,有那种情感投入到里面,那么他画出来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太阳。要让学生的想象继续飞翔,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就是客观事物不等于艺术,知识经验和客观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束缚着我们的想象。教师应在欣赏和评价环节中让学生明确怎样才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要引导学生避免“非黑即白”的判断。艺术作品强调的是作者的个性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我们要避免以一般的知识经验和客观规律来评价艺术。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教师应该鼓励大胆创作的学生,给予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肯定的评价,并多组织展示这类作品,让学生相互学习观摩,使作品的创造性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鼓励学生创作有想象的作品。在课堂中加强作品欣赏内容教学,丰富作品的形式,多欣赏印象主义画派和现代主义画派名家作品,如毕加索、凡高、莫奈等大师的作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
二、挖掘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其创作的境界更高
教师要真正弄懂一点:是让学生自己要画画,还是教师要学生画画?把学生的思想情感硬拉到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上来,按照教师既定的形式完成作业,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学懂,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反之,如果能深入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学生创设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让学生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中,这时是学生真正情感流露的时候,也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时候。记得有一次上《汽车》(绘画)一节课时,有位学生突然停了下来向笔者请求,他想用橡皮泥来制作汽车,笔者答应了。他做得很投入,一边做,一边嘴里还喃喃自语,还推着“车子”在桌子上滑行。笔者看着他那全身摆动的动作、专注的眼神,可以看出,他是完全地投入到创作的情境中去了,创作到了这种境界,笔者认为,不管他最后完成得怎么样,但实际已经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在无束缚的想象空间中翱翔。不一会,旁边的几位学生都被他这一举动吸引住了,也加入其中。笔者不想惊动他们就没有走过去。到下课前,他们一组人做出了一套街道泥塑,里面不止有“汽车”还有“人”“红绿灯”“树”等。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努力使创作成为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其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有在这种纯净的環境中才能创作出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
三、挖掘事物的人文要素,深化想象内涵
艺术创作不应受物品的具象所束缚,艺术创作是人对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章制度、体验感受、主观情感的融合再创造的综合表达,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想表达的是什么,是以表现物品的形象重要,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重要?如果以像与不像为标准,学生就会全情投入到具像的绘画,这样就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我们可尝试提出疑问发掘事物的本质,以引出事物带给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扩大表现的内涵。从事物中发掘出学生所感动的元素,让学生自发地全情投入去表现自己的想法。例如,画“风”这一课题的时候,我们在教学时除了讲述风的有关知识和这种自然现象外,还可以挖掘风带来的感觉、风的人文要素、风的科学要素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疑问:“风来的时候给你的感觉怎么样?”“你可以利用风为人类做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空间就大了,不会束缚于风的自然现象而绘画,学生就可以通过风画出自己的感受,表达的内涵变得更深刻。
四、解开学生“技能锁”,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表达
世界是多元化的,艺术更需多元发展,美术的多元化包括表现内容、表现对象、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从宏观上来说,美术的表现形式有立体艺术和平面艺术之分,立体艺术重点表现艺术的空间美,平面艺术重点表现的是点、线、面构成美;从表现形式来说,美术还分为写实、写意、抽象等。各种形式的艺术都有其特点和表现手法,在每个领域都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家,平面艺术家未必能做出一件优秀的立体艺术品,立体艺术家也不一定能创作出优秀的平面作品。
学生是个性分明,各有长短,表现在对艺术的兴趣和表现形式上也是各有取向的。一个学生画画不好不代表他的美术能力不行,只能说他平面绘画表现能力不强,这并不代表学生在其它方面不会有成就。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活跃好动,不喜欢画画的学生,往往就是特别喜欢立体造型或综合应用类美术课的一群学生。例如,在黏土制作课中,笔者发现在立体造型方面具有超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往往就是平时绘画作业表现一般而且是特别活跃好动的学生。
因此,部分学生没体现出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受某种表现形式或表现方法所禁锢,无法发挥他的艺术才能。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就能打开学生的“技能锁”,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进行自然知识的教学,更要深入发掘事物的人文内涵,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让学生懂知识、有文化、重情感。这样,学生的美术作品才有丰富的创造空间,才能体现深刻的内涵。
[本文系广州市增城区“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移动终端下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zc)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晴.浅谈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J].北方文学:下,(12):1.
[2]郑春林.运用小学美术课培养学生想象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31):.
**************文章均来自网络,侵删!有写作上困难或问题可私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