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漫长的飞行、隔离之后,雷蕾从英国回国。时隔将近一年,再次见到自己的孩子和丈夫,雷蕾内心百感交集。有辛酸、有感动,但更多的是感激。对于她来说,家庭永远都是她最坚强的后盾,让她可以奋力奔跑,一往无前。
在安稳中渴望寻求更多精彩
年,雷蕾有了留学的念头。彼时的她在家乡的省级广播电视台工作,有一个4岁大的儿子,家庭幸福美满。同年,她还成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生活、学习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切都在她计划中平稳有序地进行着。
然而,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在熟悉的回家路上;在北京上完一天的课,坐在返家的列车上;每当哄睡孩子后,起身看着窗外灯火,霓虹闪烁......总会有一个声音在她心中响起: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答案不确定,因为这样的生活是她辛苦经营而得来的。
从毕业到今天,作为一名十年媒体从业者,雷蕾见证了传统新闻媒体的辉煌与困境,也看到了数字媒体的兴起和挑战。她意识到:是不是应该走出去,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吸纳更多元的文化,用开放包容的眼睛、多样的语言讲述更多有趣的故事?
从留学申请的波折中重新审视自己
留学的念头一旦翻腾涌起,就再也无法平息,幼时埋下的那颗留学种子也悄然破土而出。很快,雷蕾就敲定了想要前往留学的国家——英国。
英国的研究生教育素以入学标准严格、教育质量高而著称,为期一年的短学制、以就业导向的课程设置更是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前往。
然而在申请的过程中,天不遂人愿,几所以新闻类见长的院校全部以雷蕾的专业背景(双语播音主持)不符为由拒绝了她的申请。
这些拒信让雷蕾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她热爱文化与艺术,并且也有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和见解体会。于是她开始寻找有相关硕士课程的高校,重新撰写了个人陈述,将自己关于人文艺术方面的经历和尝试、看法和观点融入其中,并向意向高校递交了申请。
雷蕾泛舟于剑桥大学康河
最终,伦敦国王学院(简称“KCL”)数字人文专业向雷蕾发去了录取邮件。
备考语言成了家庭矛盾的爆发点
录取通知到手,接下来就是语言考试了。谈到那段“备战”的日子,雷蕾不禁感慨当初的万千不易。
其实从一开始,当雷蕾冒出留学的念头时,她的先生就表示不赞同。但她也明白,丈夫反对的最大原因是疫情当下对她安全的担忧。为此,夫妻二人没少争吵和冷战。但雷蕾不甘心,为了能去留学,自己已经默默筹备了很久,怎么可能因此而放弃?
她不断安抚家人的情绪,希望他们能支持她放手一搏;同时,她向单位请了长假,全心全意备考。这一次,雷蕾从早到晚不停地背单词,磨耳朵,练嘴巴,刷题库,找经验……终于,她通过了第三次语言考试,顺利被KCL正式录取。
职场人再入象牙塔,感受留学不易
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虽然英国硕士学制时间短,但所学习的内容却一点也不少,学期之间非常紧凑。课程和论文压力,迫使她每天都待在宿舍学习。同时,她在国内就读的在职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也被提上了日程。
雷蕾(右一)和同学们合影
双重“Deadline”的压迫让她深感焦虑,甚至整夜睡不着觉。在求助学校心理医生后,雷蕾的状态有所调整,同时她也和教授协调论文延期。在时间的紧迫感消失后,她又找回了不断拼搏努力的状态,也重拾了自信。
她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他们拥有不同的肤色,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她习惯了英国的文化,口头禅变为了一天说八百次“Sorry”,也会由衷地赞美任何一个人;更会骄傲地大声说:“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