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钢管厂的生活,一代人的青春
TUhjnbcbe - 2025/2/12 16:42:00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安全 http://pf.39.net/bdfyy/bdfzj/

-感谢每一位打开文章阅读的你-

在成都,没有一个地标像钢管厂。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串串还不是它的代名词。那时的这里兼具情怀与风骨,绵延出繁华与热闹的肌理。无数钢管厂人从18岁进厂,在经历了几十年三班倒的日常后,青春华年在这里得以留存。

钢管厂全称成都无缝钢管厂,是亚洲最大无缝钢管企业。自年建厂后,它书写着老成都国营企业的传奇,成为十多万人心中的骄傲。

地图上的钢管厂,由一个厂区和五个福利区组成。以水碾河、双桥子、万年场大片区为中心,将钢一区到钢五区包容,而钢六区的根据地则位于东三环的十陵。

钢管厂的过去,

老成都生活的缩影

那时,能走进这道大门是多么值得让人羡慕和自豪的一件事,外人进厂还要托熟人。那二年生,成都市平均工资元,钢管厂一个工人就能拿多,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当时有句顺口溜:“娃娃娃娃快快长,长大了嫁给钢管厂”。

那时,车间里叮叮咚咚轧钢的声音就没有断过;那时,为了运送钢材,钢管厂还有一条自己专用的铁路线,它们是钢管厂红火时期最好的见证。

那时,天安门广场的不锈钢管旗杆就是钢管厂生产的,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电影演员岳红和刘晓庆,还曾在钢管厂当过临时车工。

那时,钢管厂就像一个小社会,过着衣食住行都有保障的安稳生活。这里有专门的职工宿舍、医院、招待所、俱乐部、电影院,职工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可以满足。人与人的关系在这里变得密切,出门走两步就能遇到熟人。

那时,厂内货币应运而生,相当于如今代金券的存在。厂职工们拿着这些“虚拟货币”可以直接在厂内进行消费。

那时,一到节假日,车后架装的福利,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时,最期待夏天的厂汽水和厂冰棍,如今已成为了绝版的记忆。

那时,胜利电影院、灯光球场、职工活动中心,成为年轻男女们的爱情圣地。

那时,长江游泳场一到夏天就挤满青春的肉体,有着和小伙伴嬉戏打闹的青春。

那时,物质远没有现在丰富,逛一个双桥子商场,看着满目玲琅的商品就可以开心很久!

那时,股票刚兴起,每个职工都有了点原始股,开启了成都资本证券的新路子,那时钢管厂的“工益股份”就火到了红庙子,后来几经辗转,变成了鹏博士。

钢一区,

每一处地标都是青春

那时,房子是单位分配制,钢管厂是成都市第一家用天然气的工厂。以前有阳台、有卫生间的职工宿舍,要有一定级别的人才能分到。

①男五栋

②女五栋

那时,年轻招工进来的少男少女们住在这里,想要到女五栋探访女朋友,首先要过值班阿姨那一关,因此也衍生出无数浪漫故事。

那时的大澡堂,摇身一变成为了日间照料中心。那些在大池子里嬉戏打闹的青春,成为了脑海中值得回味的记忆。

那时,子弟幼儿园还叫长江幼儿园,门口的皂角树留下了无数欢声笑语。

那时,子弟小学还不是锦江教师进修附小,那时,校长还是冉校长,那时,放学就直奔小学门口洋芋婆婆的摊摊。

那时,钢管厂有一条属于厂区的“春熙路”,食堂、小餐馆、小卖部在这里集合,一到下班就车水马龙。到了大年三十,路边还有食品展。

行走在钢管厂的老街,路边丢弃的街机,有着无数男娃娃的童年。可惜,当年的夜市一条街已不复存在。

那时,三层楼的车棚,成为了那个年代的象征,自行车停的满满当当。

老老旧旧的建筑,将时光拉回小时候。隐蔽在树荫下的小店,安静又生动,市井的生活气息逐渐显露。

钢一区里的美食,

留下了舌尖的初始记忆

三食堂

那时,三食堂不仅一口回甜的馒头好吃,还有家常味的沥米饭;那时,面包房和牛奶房有着一代人过早的记忆;那时,食堂东头的四海饭店还在,一提起它家的卤鸭子,那股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月宫酒家

▲当年月宫酒家的老店地址

那时,厂里会摄影的曾师傅承包了钢管厂人的厂外食堂,月宫酒家一度成为聚餐的首选地。

稀卤面

开了33年的老字号稀卤面,老板彭嬢和煮面的哑巴就是店里的活招牌。

它家的稀卤面分红汤和白汤两种,那时候一周要去两次,去的次数多了,就变成了店里的熟客。

熊记凉拌菜

只有3平米的熊姐家凉拌菜,一切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模样。红油、白味、小米辣,每一种拌菜都是怀旧的好味道。

称点素菜或者兔丁回家,第二天凉拌菜的汤汤下面,那个味道简直不摆了。

兄弟梭边鱼

红砖房里的兄弟梭边鱼,住在厂区里的人基本都吃过。

梭边鱼、笋子鸡是它家的两大特色,吃完再煮点卤肥肠、魔芋和米凉粉进去,是老食客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

小时候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的豆花,有着古早的风味。

钢五区,

存放了一代人的芳华

有五道门的钢五区,走了很多年,一不注意还是会迷失方向。

穿梭在钢五区熙熙攘攘的步行街中,整齐排列着一家家门排铺,熟悉的四川话,在狭窄的道路上,和来往的行人、电动车、汽车,交织出老成都的市井画面。

在这里,新与旧就像一条泾渭分明的河流,一面通向高楼大厦,一面通向人间烟火。

小区发室,还保留着传统的剃头手艺。

退休后的夫妇,在家属区门口开了一家缝纫摊,吱吱呀呀的声响混合着寒暄声,萦绕着人情味。

隔壁80年代修建的青年公寓,通走廊的设计是它最大的特色,谱写了无数三口之家的故事。

老年活动场所内,有着退休的职工们休闲的晚年生活,犹记得门球是童年最早学会的运动。

随着钢管厂与攀钢合并,以前的生活服务中心被冠以攀成刚的名称,无形中也预示着辉煌时代的逐渐远去。

除了子弟校,川师附中也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与故事。

钢五区不止串串,

还有诱人食欲的美食地图

温记府庙豆汤饭

吃了十多年的一家老店,家里不开火的时候,就爱去它家点上一份拌菜一份豆汤饭。

口感绵润的豆汤泡饭刚刚好,再配上满口钻香的凉拌白肉,无论是一人食还是两人餐,都是巨大的满足。

何蒸肉

深藏小巷的老字号何蒸肉,典型苍蝇馆子的风格,却深受周围居民的喜爱。

豆芽圆子汤、家常豆瓣鱼、粉蒸肉是店里的三大招牌,基本老顾客进店必点。

香辣面馆

在《前任3》火遍全国前,这家香辣面馆就是川师附中学子们的编外食堂。

裹满红油的钵钵鸡,鲜香麻辣中回味还有丝丝甜。

嗨抄手

虽然是主打抄手的店,但会长更爱它家的甜水面。老成都的做法,入口前调是鲜甜,后调辣味会再口腔中蔓延开来。

绝舌冒菜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藏在巷子里的绝舌冒菜,就是一大代表。

它家的火锅冒菜,做法是先在清汤里冒一遍,再倒入牛油和秘制的卤油,更重口味,推荐麻辣牛肉和肥肠。

牛市口番茄煎蛋面

作为33年的资格老店,牛市口番茄煎蛋面承载了东门片区人的舌尖记忆。

很多老食客,习惯红汤和白汤番茄煎蛋面换着吃,再点上一份粉蒸牛肉,就是豪华的一餐了。

左撇子私房面

它家位置藏的很深,满墙的红色贴纸,写满各种注意事项。虽然只卖一种面,但一到饭点就要排队。

素椒杂酱面是它家的王牌,以秘制的红油辣椒铺底,手工粗面配上清水煮过的豇豆,自家酥的花生做配料。在它家尝味前一定要把面拌匀,才能将味道发挥到极致。

丁卤肉

老字号的丁卤肉,在整个成都都很有名。那时爸妈下班常常打包一份卤肥肠和卤脑花回家。

隔壁的卤肉大包,鲜香的卤肉配上老面,瞬间将学生时代大食堂吃早餐的记忆唤醒。

岁月流逝,

芳华犹在。

我怀念,

我与钢管厂的故事;

我骄傲,

我是曾经的钢管厂人。

-END-

成都同城会出品

图片

帅帅蘑菇冒芽历史资料图

编辑

蘑菇

主编

张姝豪

1
查看完整版本: 钢管厂的生活,一代人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