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湖北宜昌和荆州乡下有弹棉花的老弹匠干活如
TUhjnbcbe - 2025/2/12 16:42:00

弹匠的美妙歌舞湖北宜昌荆州人文旅游民俗散文随笔

湖北宜昌和荆州乡下有弹棉花的老弹匠干活如同美妙歌舞

1、农闲时节的音乐盛会

刚入冬,清闲起来的乡村便弥漫开柔美的音乐,这个村子那个村子都上演着动人的乐曲。你听,“嘣(读作běng)——梆梆——嘣——梆梆——”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像一首震撼人心的打击乐,它的低音部低沉而浑厚,高音部响亮而悠远,一声声,一阵阵,不了解实情的人还真以为,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音乐会呢!

我告诉你吧,这是乡民们在请弹匠师傅弹棉絮。

你蹑起脚步,循着音乐而去,就看见一户户人家的堂屋里,四周的农具和桌椅等日常用品全都搬走了,堂屋中间放几条板凳,搁一床晒簟,晒簟上铺着很厚一层皮棉,一坨坨,一团团,像深秋天上被风赶到一起的白云,有的地方“云层”厚,有的地方“云层”薄。晒簟旁边,站着一位颇有沧桑感的弹匠。弹匠师傅四五十岁年纪,头发花白,脊背伛偻。他拦腰扎一根灰不拉叽的布带,把一根弯曲的长竹扁插在后腰上。那竹扁像个变形的“7”字,“7”字的内弯紧贴着脊背,竹片越过头顶,弯过来的那一横上,用皮绳吊着一张弓,那“嘣——梆梆——嘣——梆梆——”的音乐,便是从这张弓弦上发出来的,美妙的旋律让多少丝竹高手叹为观止。

2弹棉絮的美妙旋律

弹匠师傅出门弹棉絮,带着一整套工具呢,这套工具大大小小五六件,为主的是那张弓,它由弯曲的长竹片、木弓和扃(jiōng)锤组成。

你瞧,那根竹片被摩擦得晶莹闪亮,那把扃锤也被磨得亮煌煌的。那张木弓,像拆下来的半架竖琴,比半架竖琴长,又像一张放大的小提琴弓。当然,这可不是一把普通的小提琴弓,它比小提琴弓厚实多了,用作弓背的木头把手这头粗些,弓尖那头略细,木头的主体部分直径不下十厘米。在小提琴系马尾的弓弦那儿,拴着一根三四毫米粗的皮线,叫扃线,是牛皮做成的,被切割得十分匀称,浅琥珀色,半透明;在琴弓的把手那儿,由厚竹片和木块组成旋钮,用来调节扃线的张弛度。

这样一张弓,加上背在弹匠背上的那块竹片,总得有二十来斤重吧,要是弹匠师傅的身体不结实,背着一二十斤重的弓,即便什么也不做,站两个小时也够戗,更不用说弹棉花了。

你瞧,那位站在晒簟边上的弹匠师傅伛偻着腰,胳膊却还结实,尤其是那只拿扃锤的右手,大臂小臂上,全是一坨坨鼓起来的肉疙瘩。老弹匠两腿分开,左脚上前半步,右脚向右前方分开,他把脊背上悬着的那张弓移到铺开的皮棉上,悬起弓背,弓弦埋到棉花里,右手举起扃锤,用力朝扃线捶去,一阵阵“嘣嘣——梆梆——嘣嘣——梆梆——”的音乐,就从棉花堆上飞出来。

这里得说说那把扃锤。那把扃锤,像一个放在地上的铜铃,只不过,扃锤把儿比铜铃把儿略粗些;铜铃的把儿,跟铃里面的铃吊儿用一根铁丝连接着,是活动的,扃锤的把跟锤子是一个整体,实心,扃锤的主体,从侧面看去,跟铜铃的侧面图极其相似。当弹匠举起扃锤砸向扃线的时候,扃锤的锤沿有力地弹动扃线,“嘣——”的一声,扃线高速颤动,颤动的扃线搅起棉花纤维,待到弹匠师傅转动把手,翘起扃线,再在悬空的扃线上捶几下,“梆——”的一声,颤动的扃线把棉花纤维纷纷弹开去,晒簟上空立刻飞舞起散乱的棉纤维。

如果把弹棉花看成一首乐曲的演奏,那么,从弹匠师傅把扃线埋到棉花堆里“梆”地砸出扃锤,到师傅把扃线翘起来,这一段旋律,虽然谈不上多美妙,却是别有风味的。你听,因为扃线被埋到棉花里,发出来的声音便显得低沉:“嘣——嘣——”之后,弹匠师傅翘起扃线,再砸上两锤,扃线发出清脆的“梆——梆——”声,才算奏完音乐的一个小节。弹匠师傅不断地把扃线埋到棉花堆里,砸两下扃锤,翘起扃线,再砸两锤,这样不停地砸,不停地翘起扃线,那便是音乐演奏的不断延续:“嘣嘣——梆梆——嘣嘣——梆梆——”当然,这种音乐,看你怎么听。你也可以在“梆梆——”这里划分音节线,那么,我们听到的音乐便成了“梆梆——嘣嘣——梆梆——嘣嘣——”设若从第一声“嘣——”后划音节,这段音乐便是“嘣——梆——梆——嘣——”“嘣——梆——梆——嘣——”如果从第一个“棒——”后划音节,那旋律自然变成“棒——嘣——嘣——棒——”“棒——嘣——嘣——棒——”

弹棉花是一件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可是,老练的弹匠也能把棉花弹得有韵有致,他举起扃锤砸向扃线,时而急促,时而舒缓,音乐声便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他不把这看成是一件繁重的体力活,而看成一场饶有情趣的音乐演奏,弹匠师傅呢,既是一位音乐的演奏者,又是一位陶醉在音乐中的听众。

3、敷网线和“钓鱼”的轻快动作

要说呢,弹棉花的音乐,也未免单调了些,相比之下,它的舞蹈就要繁复优美得多。

舞蹈之一,是给棉絮铺网线。你瞧,新打的棉絮,被面上密密地拉着横的竖的和斜的网线,这些网线,是用来网住松软棉花的。弹匠师傅有一套专门的工具给棉絮铺网线,那是四根被刨得很平整的木头,两根长的,另两根稍短些,由四根木头组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框,弹匠把它叫做网线床,网线床边沿打着许多小孔,小孔上插着些小木桩。这些小木桩,是用来给棉絮挂网线的。

给棉絮铺网线,不能漏掉敷线耙子吧。敷线耙子的主体是一根不宽的竹片,竹片顶端安着一个滑轮,以便把网线送到棉絮的另一边;竹片底部安装着一个绕好的小纱锭。弹匠师傅站在棉絮这边,把纱锭上的棉线绕到竹片顶端的滑轮上,再把竹片朝棉絮对面伸过去。弹匠的徒弟则站在棉絮那边,伸出手来接棉线,他把滑轮上的线头牵下来,搭在棉絮边上,掐断线头,用手指头把线头压紧。这些动作,徒弟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看着徒弟压好线头,师傅把竹片一扬,再伸出一只手,捞住滑轮带过来的棉线,也像徒弟一样,两根手指头掐断线头,往棉絮上一压,线头跟棉絮紧紧粘在一起,这么一去二来的,棉线被拉直,铺在松软的棉絮上,直铺的棉线成了棉絮的经线,横铺的棉线成了棉絮的纬线,然后,师徒俩还要交叉着拉出两个方向的斜线。当棉絮这一面铺好网线后,弹匠把棉絮卷起来,翻个身,再在棉絮另一面也密密地铺上网线,之后,把棉絮边上掐断的棉线压紧压实。

在一个慵懒的人看来,给棉絮铺网线的工序,肯定是一件十分乏味的事情,可是在弹匠师傅的眼里,它既轻松,又富有舞蹈动作的美感。如果你是个钓鱼爱好者,你完全以为弹匠师傅正做着钓鱼的游戏,他那根扬起来又压下去的竹片,像不像一根钓鲷子鱼的细竹条?那根穿在滑轮上的棉线不就是一根钓鱼线?在我眼里,弹匠师傅敷网线的动作,做得既轻松又协调,你瞧,他右手挥动竹片,拉动竹片上的滑轮,手臂的挥动,跟棉絮形成90度夹角,左手有一个抡圆的动作,当他把左手伸出去,捞住滑轮带过来的网线,那掐断线头的动作,是不是很像从鱼钩上取下鱼来?那压线头的动作,是不是也跟把钓上来的鱼丢到鱼篓里极其相似?

弹匠师傅“钓鱼”的时候,徒弟也没闲住呀,我们完全可以把徒弟的动作看成帮师傅从钓鱼钩上取下鱼来。你看,徒弟伸出一只手去捞网线,是不是有点像接住师傅甩过来的钓鱼线?他掐断网线、把线头抿在棉絮边上时,不就神似把鱼从钩上取下来,顺手丢到鱼篓里去的动作吗?

师徒俩的这套动作,如果给采风的舞蹈家看了,一定能编出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舞蹈来,它既是一种劳动的舞蹈,又体现出淳朴的民俗。

给棉絮铺网线不但出于实用,还出于美观,有点艺术细胞的弹匠师傅兴趣来了,还会用彩色的网线在棉絮上粘出些花卉或鸟兽的图案,简洁些的,会粘出一句吉祥话,再简单的,也要粘上打棉絮的年月,以示纪念。要是这师傅或者徒弟喝过半瓶洋墨水,说不定,他就用红色的网线粘出个“HAPPY”或者“GOOD”的英语单词,让那些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村青年感到高深莫测。

4、弹匠师傅绝妙的舞蹈

如果说给棉絮铺网线算得上轻柔舞蹈的话,那么,磨压打好的棉絮,使棉花粘连在一起的程序,就属于大动作舞蹈了。当然,磨压棉絮的边沿时,弹匠师傅大都是站在晒簟边上,用两只手压着按摩板,挨着转圈儿。你瞧那师徒俩,一边一个,站在晒簟一边,弯下腰,双手按着磨压板,他们把磨压板旋向左边,腰和屁股就扭向右边,他们把磨压板旋向右边,腰和屁股就扭向左边,那也是一组很优美的舞蹈动作吧。

现在,让我们用特写镜头放大棉被上的磨压板。这是用一块圆形木板做成的,取的是一根大树的横截面,可能是从一棵皂角树或者枣树上锯下来的吧,总之,是能做砧板的那种木头,树的直径总在40厘米左右。木板厚4到5厘米,磨压板正面的四周略微翘起一些,它的背面安着一根提梁,让人想起博物馆展出的西汉时期的铜镜,只不过,磨压板比铜镜大得多,磨压板的正面跟铜镜正面一样,十分光滑,照得出人影子,人的影子经磨压板一照,放大了许多,而铜镜呢,映照出来的是人的真实图像。

当弹匠师傅用双手按着磨压板压棉絮时,看不惯轻柔舞蹈的人们依然觉得不过瘾,只有当弹匠师傅站到磨压板上,把两只脚放在磨压板背面的提梁两侧,用身体的扭动来磨压棉絮时,才显得出师傅的真功夫。普通的弹匠师傅是先踩着棉絮,再小心翼翼地站到磨压板上去的,优秀的弹匠则从地上轻轻一跃,稳稳地站到磨压板上,借助跳上去的惯性,身子稍稍往下一蹲,脚下的磨压板就在棉絮上转起圈儿来,就跟玩杂技似的,弹匠师傅脚下的磨压板在棉絮上一圈一圈地转,每转一个圈,丢出半个旧圈,再画出半个新圈。

这时,只听得晒簟在弹匠师傅的脚下咯吱咯吱响,磨压板挤压着棉絮,发出轻微的哧哧声。你再看弹匠师傅,他那双脚就像在磨压板上生了根似的,两只脚夹着磨压板的提梁,仿佛跟磨压板长在了一起。他的膝盖微微弯曲,屁股稍稍下坐,上身略朝前倾,头直立,目光平视,两只手臂自由地张开来,在空中画着曲线,实际上是摆动手臂,以保持平衡。想想看,这是不是一组优美的舞蹈动作?

瞧,一切准备就绪,弹匠师傅已经在棉絮上扭动起来,他把磨压板挪向右边的时候,胳膊跟着朝右边甩去,屁股顺势扭向左边;当他把磨压板挪向左边,胳膊同时朝左边甩去,屁股顺势扭向右边,让人立刻想起转呼拉圈的动作,所不同的是,转呼拉圈时,会转的人,呼拉圈就像是黏在腰上,脚下是不移动的,磨压棉絮时,弹匠的腰里是空的,脚却粘在磨压板上。

这会儿,弹匠全身都在舞蹈中,怕是他的思想,他的情绪,他的五脏六腑,都跟着舞动起来了吧,晒簟的咯吱声是在给他打拍子,空气中飘飞的棉纤维是他的伴舞。他的徒弟,本来站在一边,用手在磨压棉絮,可是看着看着,两手也不知什么时候脱离了磨压板,他神情专注地站在地下,模仿着师傅的动作,把地面当成棉絮,情不自禁地磨压起来,徒弟的心里一定在想象,他已经站在棉絮上了,他一定在想,现在,他跟师傅一样,站在磨压板上,正在棉絮上滑行,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哟!

不只是徒弟觉得快乐,就是站在一旁的我,也不禁跃跃欲试,等到师傅磨好棉絮,跳下晒簟,我费劲地爬上去,把脚踏在磨压板上,我扭动屁股,试着滑动磨压板,可是身体根本不听使唤,立刻栽倒在松软的棉絮上。幸好一双脚没有固定在磨压板上,如果固定了的话,我的脚踝说不定就被折断了。

一床新棉絮打好了,弹匠把棉絮叠好,拿红色的棉线扎个十字,棉絮的四角高高地翘起,我把脸埋进棉絮里,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又有一种被婴儿抚摸的感觉,痒酥酥的,热乎乎的,耳边仿佛响起“嘣嘣——梆梆——嘣嘣——梆梆——”的音乐,眼前则是弹匠轻快地扭着屁股甩动双臂的舞蹈,这样的舞蹈经过专业人士的加工提炼,一定可以到国际民族舞蹈比赛的大舞台上去露一手,不得个金奖,得个银奖应该是十拿九稳的吧。

5、弹棉絮的速度和音乐舞蹈的缺憾

几十年过去了,这种原始的弹棉絮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它的音乐,听起来不免显得单调,但是,在那个缺乏美妙音乐的时代,在那个音乐艺术贫乏的乡村,弹匠师傅用半张“竖琴”和一把扃锤弹奏出来的音乐,还是填补了乡村音乐艺术的空白,毕竟那种音乐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那种原始而又古老的音乐在寂静的乡村回环往复,让人三个月不知道肉味。

前几年,我在县城的一隅看见过新时代弹匠用新式方法弹棉絮,那是一种半机械化式的,他们在机器上安一个辊轴,辊轴上安着许多尖利的齿,辊轴转动尖齿,把皮棉拉成一条条细丝,用这种方法代替扃线弹棉花,从辊轴下钻出来的棉花一层一层的,很松软,弹匠师傅把一层层棉花铺开来,那网线也是预先就织好的,一大张,往棉花上一盖,把边沿一抿,再用滚筒一压,一床棉絮就打成了。从撕扯皮棉,到叠好棉被,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我总怀疑,这种用机械打出来的棉絮盖着不暖和。即使暖和,也还是少了过去打棉絮的音乐和舞蹈之美,那种从扃线上弹奏出来的音乐,在寂静的乡村氤氲开来,把人们的心都安抚得暖融融的。而今的半机械化打棉絮,只留下机器的喧嚣,那音乐呢,那舞蹈呢,少了它们,我们到哪里去追寻音乐舞蹈的艺术之美呀!

昆德拉传媒现代印象文化工作室胡祖义

其他:部分图片供模拟想象,不代表文字特指。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北宜昌和荆州乡下有弹棉花的老弹匠干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