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袁隆平50年研究水稻只为追求杂交水稻的高产,让国人吃饱肚子;吴明珠50年研究瓜果只为“结几个瓜,把瓜的香甜献给人民”……做出成就往往需要“专”的精神。宋代陈亮在《耘斋铭》中说:“工贵其久,业贵其专”。而处于时代的大发展中,“变”又无时无处不在。《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鲁迅在日本留学看到纪录片里国人目睹同胞被日本人处决却伸长脖子围观,毅然弃医从文,最终用文学发出呐喊,践行自己“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的理想;钱伟长在“九·一八”事变后将自己的专业由历史变为物理,为祖国造枪炮,最终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年版)》颁布以来迄今已更新发布三批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员、在线学习服务员、城市管理网格员、防疫员、消毒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等被列为新职业。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材料解读:材料的第一个层次用袁隆平50年研究水稻只为追求杂交水稻的高产,让国人吃饱肚子和吴明珠50年研究瓜果只为“结几个瓜,把瓜的香甜献给人民”两个实例和古人陈亮的名言,揭示业“专”的价值意义,是一种追求,一种志向,一种信仰,一种将全部精力倾注某一领域,为了将某件事做成的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的精神。第二个层次用时代特点和易经名言引出“变”的价值意义,并用鲁迅和钱伟长的的事例揭示“业有变,业专才能久”的一面,突出了时代发展中又需要具备“变”的思维,并通过鲁迅和钱伟长的事例提示我们应因何而“变”;进而用现实发展中职业变化层出不穷的状况突出时代发展中业“变”的突出特点,重在引导对待业“专”和“变”应结合时代有发展的思维谈出自己的思考认识。
立意指导:材料并未设置具体的写作情境,只要求考生根据论述的启示意义进行思考,考生可以根据业“专”与“变”来谈二者“关系”,比如可以认为“专和变二者都为目标事业服务,互相促进”——有专而变才能实现自己的初心不陷入迷茫;有变,专才能久;或是“专是变的阶梯与灯塔,当专面临高墙,就需要变引领出一条新的路”。也可以着重在现实的语境中谈论二者的“意义”。比如万象更新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难免会迷人心智,可联系流量主播乱象、网红炒作、李子柒品牌等现象探讨“专”之精神是立足于这个时代的立身之本,也是使人清醒、看透本质的最好方法。或者从老字号的今日求生之道、青年人职业选择的变化,以“变”为借口而不“专”的青年人等现象上挖掘“专与变”的关系。
题目示例:业精于“专”而长于“变”时代潮头且“专”且“变”
例文赏鉴:专与变
一只红船驶过悠悠百年,带给新时代青年的,一是坚定理想、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二是创新求变、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红船精神”中的两个含义,将是指引我们在“专”与“变”中做好复兴事业的灯盏。
“专”,就是对追求事业的坚定,是始终追随梦想的态度,关系到我们“做什么”;“变”,则是对成事道路的探寻,找一条可行的方法和出路,这关乎我们“怎么做”。
时移世易,“变”如影随形。在“变”的时代中,首先要找到所“专”的东西,有“专”的定力方能在“变”的破涛汹涌中踏浪前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变化可谓一夜之间平地起,地产上涨、金融热潮、数字经济、区块链,很多人被纷至沓来的时代潮流裹挟着,不停地在“变”着自己的事业,但却始终难以跟上时代“变”的脚步——这就是因为心中没有“专”的定力,没有确定终身为之奋斗的梦想。而那些看似“不识时局”的人,如将青春融进敦煌石窟的樊锦诗、将生命倾注给田中水稻的袁隆平、集劳动技能、文化审美与自媒体于一体以万的海外订阅量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网红”李子柒,他们无不坚守着自己专一的事业,哪是东一阵、西一会的风就能将他们吹得动的!正所谓“无专则不精,无变则不通”!不仅是做事,我们的人生之弦也应该这样弹:一头连着现在,一头连着梦想,管他纷纷然变化莫测,我们只专心坚定地弹好这生命之弦就好了。
时代无言,却风起云涌。风云际会中,近代诸如“陈独秀”们、“易白沙”们,找寻救国新出路,秉持“为国”初衷,在旧中国擎举“变革”旗帜。他们做事的方式是“变”的,可在“变”的道路上,因为在前行中失去了“专”的态度,最终一片茫然。无数历史昭明,,如何让一个想法、一个信念在险仄的时间长河里乘风破浪、茁壮成长,需要“变”的保驾护航,更要有“我自岿然不动”的“专”之定力。因为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也只有在“变”的引领和保护下,“专”才能长葆青春。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确实应该审慎地思考职业方向。但“临渊羡鱼”未必是必然选择。在一日千里的信息社会,我们很难预知或决定未来职业,但学生时代“退而结网”显然是明智之举。美国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都有相似结论:一万小时造就专家。我认为“一万小时定律”体现的就是“专”的态度、是“专”的理想追求,而这种“专”的付出就是在“结网”。“结网”的理想实践就是“捕鱼”,水流瞬息万变、鱼群迁徙游动,缺少了“变”的思维创新,“专”的理想就会碰壁空网而归。“强国有我”不能只是漂亮的口号,只有时刻将“专”与“变”偕行,才能青春远航,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