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高校教师评职称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
TUhjnbcbe - 2025/2/9 17:04:00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逐步深化,随着国家宏观职称政策的颁布,省级高校教师职称政策也相继出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不断得以深化和完善。

年,人社部就明确表示:力争年底前完成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那么,职称改革,对高校教师有什么影响呢?

没有职称,寸步难行

按照有关规定,在高等学校中,高校教师职称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其中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名称依次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但是目前,在中国的高校中,其实存在着职称与岗位不对称的情况,教授、副教授等“岗位”级别,并不意味着有正高、副高等“职称”。这与长期以来实行的“评聘分开”的聘任制度有关。评聘分开,即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与获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分开,在高校中往往出现“高职低聘”。

此前中国高学历人才比较稀缺,博士或硕士进入高校就可以成为讲师,再随着年限、资历的提高,一步步晋升评为副教授,教授。甚至有硕士学历的老师,是先取得了教授的职称,再去读博。还有从海外回来的博士,直接就可以入职高校,成为副教授。

而现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水平也水涨船高。“硕士遍地走”,博士毕业进入高校,一般要以博士后的身份加入科研或者教学团队,职务上都达不到,所谓职称也就更难获得了。

职称,作为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标志,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称号,在高校中更是与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

传统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体系中,高校教师一般适用于岗位薪酬制,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等构成。不同职称级别的工资待遇会有差别,而即使是同一职称级别,但岗位级别不同,工资待遇也不同。

此前实行的工资标准中,从助教至教授,职务划分为十六个等级,同一级别职称不同,基本工资差异很大。虽然因高校不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后,这个标准办法已经被废止,但是职务等级的“阶级固化”已经深入人心。

图源:中国政府网

对于初入职场的“青椒”来说,工龄偏少、没有职称,基本工资只能以岗位定薪,所以他们往往成为了高知低薪的代表。

摘自知乎

近日引发热议的深圳大学最高年薪70万招聘教师一事,招聘的个岗位包括专业教师、授课教师和助理教授等,但不少岗位最低专业技术资格要求为副教授或教授。如果没有职称的加持,连入职高校的资格都没有,且遑论高薪与否了。

一般来说,现在到高校工作的博士不用申请,即可获得讲师职称。但讲师晋升为副教授职称,可不是3年5年的混资历就行。

国内高校评职称就像“计划经济”一样,各院系瓜分高校内本就不多的名额。一方面,副教授和教授会被作为“特殊福利”,吸引高层次学者(虽然真正厉害的“大佬”可能并不在乎这个头衔),留给本校老师的额度有限;另一方面,就像金字塔一样,越高级别的职称越是金贵,上升通道极为拥堵。也许上百个讲师竞争一个副教授,而教授更是存在退一个进一个的现状。僧多粥少,有资格参评的讲师、副教授可以有很多,但能评上副教授、教授的只是凤毛麟角。

此外,中国高校改革趋势就是告别“铁饭碗”,不管是讲师还是副教授,3年一评,非升即走。不管是晋升还是为了保住工作,高校教师都在拼命做科研、搞项目、申请基金……几年下来,也许会发现,你在做别人也在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绩或是有突破性的贡献——“内卷”了嘛!

更何况,很多高校依旧存在着“论资排辈”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影响职称评定的重要因素。在评定高级职称的路上铩羽而归,以讲师或者副教授的身份退休,这样的情况大有人在。

除了在岗期间的待遇,退休之后的待遇也与岗位、职称有很大的关系。根据人社部、财政部《关于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离休费的实施方案》,教授及相当职务每月增加离休费元,副教授及相当职务元,讲师(含相当职务)及以下职务元。

图源:人社部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校教师评职称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