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又到毕业季。这阵子,各地高校的毕业典礼频频“出圈”,出现了不少“名场面”——有的青年学子把毕业典礼变成了现场“演唱会”,用歌曲串烧唱出青春的模样;有的毕业生写下字的致谢论文,感谢求学之路上帮助过自己的人;有的“00后”学生开拖拉机骑马进行毕业巡游,学校领导在机车上与师生热情互动……庄重的毕业典礼也不必总是绷着。耳提面命是一种教育,寓教于乐也是一种教育。这样的毕业记忆很有个性,也很美丽。
“走心”的大学还有不少。因一位同学要参加全国外语等级考试,贵州师范大学的毕业典礼提前两天举行。学校还表示,如果毕业典礼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改期,学校将会为那些错过盛典的同学专门举办一次拨穗仪式。这样的暖心新闻很自然地“出圈”了,因为它彰显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一个也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在皖南医学院,一位男生因室友无法回校参加毕业典礼,特地打印了室友的证件照,带“他”上台拨穗,甚至还贴心地为“他”戴了一顶学士帽,弥补了室友不能前来的遗憾。对此,校领导和老师纷纷报以掌声和笑声。
大学毕业是学生从大学校园到社会的分水岭,是大学给予学生最隆重的毕业仪式,可能也是不少学生及其家长一辈子最珍贵的校园记忆。当然,毕业也意味着告别,而告别也是一次总结,是一种眺望。那么,用力一点,让告别来得“轰轰烈烈”,给青春多一点仪式感,也无可厚非。今年毕业典礼上,还有许多暖心一幕:上海理工大学为未能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保留座位,青岛大学校长向“花天记录顿学校食堂饭菜”的毕业生致谢,一位中国留学生身穿汉服亮相毕业典礼获得中外网友点赞……相信这些“仪式感”是最暖的毕业礼物。当然,当我们为那一个个炫目而动人的毕业典礼喝彩时,也希望它们不止于展示,更能唤起人们对于大学初心和使命的关切。正如孔子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毕业典礼上,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毕业是终点,也是起点”。没错,毕业是一个点,人生是一条线。带着最暖的毕业礼物,走出校园的青年后浪们,要胸怀梦想、起而行之,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后浪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