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背景档案
院校-投资学专业(GPA85+,雅思7.0,GRE)
录取结果
南洋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
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专业
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专业
01
尽力保持GPA稳定才能更好地备考语言考试
我的申请时间线
鉴于国内考研的竞争压力,而我本人又比较向往国外的留学生活,于是我从大一有了我出国读研的想法,大一暑假,我参加了英国剑桥大学的暑期学校,学习了国际金融学的相关课程,国外与国内迥异的教学模式似乎让我更加喜欢和适应,于是我更加坚定了出国留学的想法。大二,我开始对各国留学要求有了基础的了解,同时将自己的目标定在了英美两国的学校。大二寒假,我开始备考雅思,但因为碰上了疫情一直到大二暑假才考,并且并不理想。那之后,我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刷GPA上,雅思和GRE都是直到大三下和快申请时才出分的。因为我的GPA在大二大三时偏低,我一度陷入了比较焦虑的状态。我是在大三和留学中介签约的,年7月我和我的申请老师确定了主要的院校,从当年10月份开始陆续提交申请,一共收到了三个offer。
如何进行选校呢
因为我数学比较差,但是专业课相对较好,所以我很早就定下了目标,想读纯金融的项目或者偏文商科的项目。因为美国纯金融项目选择较少,所以当时的想法就是申请一些美国的管理类或者是MPA/MPP类的专业,但是因为疫情影响还有一些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大概在大三的时候将主要目标转为申请香港和新加坡两个地区的学校(主要是港三新二),主要的申请方向就是金融和管理。其实我从大二开始一直都很关心各大留学机构和我相似背景的录取信息,对于我的bg能申请到的档次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外加我留学的老师对于和我背景相似的学生的申请比较有经验,所以我的选校沟通非常顺利也很高效,老师也一直对我的选择也很尊重,我对我的选校结果包括最后投递的结果也相当满意。
02
早考出语言成绩才能全力应对实习
托福备考
我总共考了两次雅思,一次是在年暑假,一次是在21年5月,第一次因为口语比较低,分数不是很理想,第二次勉强到了港校的及格线,加上我还有GRE没有出分,我就没有继续刷雅思的分数了。因为我本身英语底子算还行(?),所以我并没有很多学习雅思的经验。首先,雅思的听力是我最好的一部分,平时练习基本上可以做到满分,但我一上考场会紧张就会听不到,这个属于心理问题。听力就是练习,平时可以1.5倍速练习剑桥上的题目,也可以多做做听写(听一段然后写下来),考试时注意记下关键的信息;其次,雅思的阅读,主要是多练,快速阅读,同义词背诵(网上很多经验贴都有的,我就不一一赘述啦);再次雅思的口语,第二次考试我有专门找了一对一的口语老师,因为我是五月考的,刚刚换题没多久,所以当时准备的还不算太充分,总而言之就是part1和part2多准备(基本上能准备到原题),part3多练习多张口吧;最后,雅思的写作,我认为其实是非常有套路滴,可以按照模板模拟两三次写下全篇,记住套路,考场上写够字数,读题准确,一般中国考生6-6.5还是可以的。我(仅代表我自己!)对于雅思的感觉是,雅思其实达到了平均线就行,7-7.5的差别远远没有-大(仅限于港新院校!)。
GRE备考
GRE的学习对我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我大概是年年初开始接触GRE的,最开始备考的寒假,我属于没有特别认真准备的,外加上疫情导致考试经常性延期,让我更加懒怠,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一开始我选择的学习方式是买线上的录播课,然后自己刷题和背单词,但是由于效率不高,第一、第二次考试都是非常低的分数,而大三下由于课业较多且有刷分的需要,我暂停了我GRE的学习,先把雅思刷了一下。雅思出分且大三下期末考完后,我从年7月再次开始备考GRE,这一次我报了一个一对一的补习班,开始疯狂背单词,开始大量刷题。但是可能是因为GRE的学习模式和平常的英语学习不太一样,我一直到九月底才刷出一个比较好的分数,才能赶上港校第一轮。所以建议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尽早把两个语言考试考出来,同时更建议高效且短时间的备考,战线拉太长反而容易出现疲倦等状况。同时,结合我今年申请经验来看,香港中文大学金融专业的offerholder普遍的GRE分数在+,GMAT分数在+,有一个高一些的G对于港中文商学院的申请可以说是很有助益的(可以弥补一些GPA的劣势)!!!如果志在港中文商学院的同学们可以先刷G,雅思和托福能保证在一个平均水平,比如雅思7左右的程度就ok啦。
至于GRE的学习方法,我基本上没有管写作部分。Verbal部分,虽然很多人都强调没什么套路就是单词背会了就行,但我认为,尽管从一方面来说,单词确实是最根本的(单词不会连题目都看不懂...),但是其实还是要有点取舍地背单词!(我背的是市面上那种等价词和机经词,大概是两千个左右的,没背过那种三千多个的版本),外加上多练习,阅读学会方法然后有效率地读,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在考场上按照策略做题。Quant部分,就是要细心和耐心,我每次quant都会做完了再仔细检查,题目不难但是有坑。(还可以算一下日子,找加试是quant的那天去哟!)
背景提升规划:实习
我并没有太硬核的实习经历,这确实是我申请中的一个弱点。我因为确定好要出国,所以我比较注意实习,但我也是属于那种完成学校内课业相对比较吃力的类型,于是我在学期内基本上没有实习过,我是从大二暑假开始有在老家的银行和券商的营业部有过比较水的实习,然后在大三寒假在某券商行研部做过一段时间的小黑工,工作并不核心,在大三暑假在某公司做过一段时间的PTA,然后在某券商的固收部分做过一段时间的债承。针对实习,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是,第一份可以找行研,形成基础的认识,后面尽可能往一个方向做实习(不要学我),对于未来秋招和summer也有好处。
背景提升规划:学术科研经历
因为我志不在做学术,我本科阶段并没有去跟着教授做课题发论文之类的。但是因为确定出国的目标比较早,我一直都有意识地参加一些校园内的科研活动或者项目,比如“惠园杯”、暑期实践、科研立项或者科研助手等。
文书准备过程
我的申请老师是一个很专业而且很高效的人,因为我直到年9月份GRE还没出分,我没有办法很投入文书的创作。在和老师沟通后,我们先将CV给仔细修改好,以及ps所需要的具体信息大致都沟通好,就等我九月底GRE出分开始写作(因为港新相比于美国而言,ps也没有那么重要,尤其是对于金融学类的专业,主要是看bg,CV有时候可能还会更重要一些)。老师也非常高效,在我9月26日考完GRE的下午,就给我沟通完了ps写作还需要用到的内容,并在十一之前把ps的初稿给了我。初稿格式和内容都非常完整,在我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之后,老师每次都很快速地给我了修订稿。当时我为了赶ps的进度,经常是晚上通宵修改,第二天早上发给老师,然后老师再接力给我修改。基本上在十月十号左右我们就差不多定稿了,然后将ps发给外教进行修改。外教的返稿可以说是非常有用的,虽然我在定稿之前认为我们的稿件已经没有语法问题了,但是外教的修改确实让我感受到了和英语母语人士还是有差距的,外教的批改让我的ps又上了一个台阶。之后就是按照各个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小修,然后提交。
面试准备过程
1.针对CUHKfin:小组形式,7-8人一组,面试官是两个。我主要复习了:时事(香港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通关政策等,还有一些比较open的话题,押题还是比较难的),专业课(主要是财报,公司理财和投资学等专业课,注意!其实近年来考纯专业问题较少,被问到专业问题基本上是因为你有在回答时提到或者你的cv里有提,面试官现场不看ps),同时我们小组很神奇地找到了五个同场的同学,我们首先线上mock了两次群面,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尴尬程度!面试过程:我是.11.20上午10:30场,大家先打个招呼,考官直接会说我们的论题,2min思考时间,然后每个人(自行举手)发表1min的看法,最后就是15min自由讨论,大家自己决定发言,老师在旁听,不需要做presentation。最后考官点了我和另一个女生问了一个问题,我被问了固收的定义,但我答的不好,另一个女生被问了whyprogram,但老师的本意并不是你能不能回答出来,考官会很认真详细地给大家解释这个问题。最后是向考官提问,我问了两个关于项目的问题。
2.针对CUHKmim:机面(录制形式),不能后退重新录制,大概4-5个问题,时长约20min。问题有四个常规问题(关于你自己,如自我介绍,实习经历或者是课内活动等)和一个特别跳脱的问题(有考过,如果你想制定一个法律你会定什么,你想创一个世界纪录你会创什么之类的问题),准备的重点在前四个,最后一个可以发散性思维,能说出东西就行啦!mim的面试通过率极高,所以好好准备就没问题!
3.针对NTUfin:单人面,时长约15min,包括中英文双语面试。不太问专业问题,基本上都是关于个人的情况的问题。我的准备主要是:熟悉cv的细节,准备好自我介绍,理清楚逻辑。英文面试官问了我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让我1min自我介绍,第二个是实习是怎么找的。考官特别了解中国的情况(所以不要骗人!),还问了一些关于你的高考情况(高考择校逻辑),对于新加坡疫情的看法,对于项目的了解,还有同学会被问到某些课的成绩的问题,年级的排名等等,面试过程非常轻松愉快,考官非常nice,经常笑(而且项目的邮箱回复也很快,还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