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年我省将新造和改培特色林业产业基地万亩,力争特色林业产业产值达到.2亿元,新增稳定劳动就业岗位。
贵州绿色森林。
据了解,特色林业产业,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旅游效益于一身,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生态富民产业。我省生态良好、生物种类繁多,经济林树种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济价值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始终紧扣脱贫攻坚目标,全面落实“五步工作法”和产业发展“八要素”,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基地规模较小、品种良莠不齐、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不长等问题。
下一步,全省林业系统将全面对照“八要素”强弱项补短板,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更好助力农民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盘州市云上竹海胡国书摄
年,我省将新造和改培特色林业产业基地万亩。
其中:竹产业新造5万亩,改培35万亩,力争实现竹材采伐80万吨,鲜竹笋产量25万吨,产值达到亿元以上。新增稳定劳动就业岗位个。
油茶产业新造18万亩,改培50万亩,力争实现油茶籽产量8万吨,产值达到33亿元。新增稳定劳动就业岗位1.24万个。
花椒产业新造15万亩,改培7万亩,力争实现鲜品产量3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新增稳定劳动就业岗位个。
皂角产业新造20万亩,加工成品吨,产值达到4.4亿元。新增稳定劳动就业岗位1.1万个。
围绕以上目标,全省林业系统将通过“四个一批”举措推进特色林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天柱县林下中药材产业基地,农民在为中药材除草。
龙胜洲摄
打造一批示范基地——
坚持以3-5万亩为基本单元进行规模化发展,充分利用好低产低效林地、退耕还林地、造林失败地等林业“三块地”,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其中,建成竹产业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达2万亩以上,油茶产业示范基地4个,示范面积2万亩以上,花椒产业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3万亩以上,皂角产业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2万亩以上。推进林旅结合,打造一批医养、康体项目,拓宽增收渠道。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参与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使国有企业成为推动特色林业产业发展的主体,发挥国有企业在担当政治责任、优化利益联结机制、风险防范、勇于创新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全力培育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市场龙头企业。
开发一批知名产品——
加大林业科研投入,广泛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大产品研发、品牌策划、营销推广力度,实现产品食用价值、油用价值、药用价值、美容价值、保健价值最大化。积极推进特色林业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出一批国内国际精品。
谋划一批重大项目——
抢抓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谋划推进一批基地建设、产品精深加工、林旅综合体等省级和国家重大项目,加快我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特色林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
截止目前,全省已完成特色林业基地建设.62万亩,其中新造.61万亩,改培17.01万亩,全省特色林业产业总面积已迈过0万亩大关。
赤水市竹制品加工厂,工人在摆放竹地板。
王长育摄
为保证全省人民群众“短期快脱贫,中期不返贫,长远可致富”,我省还将根据资源现状和立地条件,因地制宜编制《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力争到年新建和改培特色林业产业基地万亩,全省总面积达到1万亩,总产值达亿元。
竹产业——
围绕赤水河、清水江、大娄山、武陵山“两水两山”在赤水、桐梓、正安、绥阳、黎平、天柱、碧江、松桃、江口等县布局竹产业带。
其中,赤水河竹产业带以赤水为产业集聚地,重点发展楠竹、慈竹、硬头黄竹等竹种;
大娄山竹产业带覆盖桐梓、绥阳、正安等县,重点发展金佛山方竹;
清水江竹产业带包括黎平、天柱、锦屏等县,重点发展楠竹;
武陵山竹产业带覆盖碧江、江口、松桃等县区,重点发展楠竹、杂竹。
加强赤水竹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桐梓中国竹笋交易中心项目招商引资,建设竹材、竹笋加工生产线8套,加快推动竹资源循环利用,完善和延长竹产业链。
望谟新屯镇纳包村,果农采摘成熟的油茶鲜果。
贺俊怡摄
油茶产业——
按照巩固发展核心产区、适度发展一般产区、辐射带动全省布局油茶产业,以武陵山、九万大山、南北盘江的玉屏、松桃、黎平、天柱、册亨、望谟等县为产业核心区,以三穗、思南等县为一般产区,辐射发展威宁高原特色油茶产区。
支持有能力的县建油茶综合体及产业园区。推动茶油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花椒产业——
在务川、道真、德江、晴隆、贞丰、关岭等县布局花椒产业带。鼓励在全省花椒集聚区建设花椒产业园区和产业综合体,支持种植面积较大的务川、德江、贞丰等县引资引技开展花椒精深加工。
皂角产业——
打造以织金、纳雍、黔西、大方为中心的皂角产业带,鼓励以上4县以外的喀斯特山区适度种植和发展。支持织金建设皂角产业园区,打造全国皂角米加工集散地。
通讯员胡鸿韬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方春英
吴采丽
旷光彪盛亚亿
编辑唐怒娇
编审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