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起来把妹邀,岩头大坡栽皂角;皂角产荚换钞票,八抬大轿娶妹还……”3月13日清晨,刚刚走进大方县鼎新乡水塘村,山那边便传来了阵阵山歌声。
步入坡头组,只见百余名群众正忙着运苗、挖坑、填土,抢抓农时栽种皂角。
这是该乡实施“三个一万”工程中打造万亩皂角产业结构示范点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鼎新乡紧扣“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总体要求,围绕毕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皂角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在未实施过涉林项目的25度以上的坡耕地栽种皂角树,以国储林项目为载体,在该乡水塘、风景、长丰等九个村规划种植皂角1.2万余亩,为村民铺就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致富新路子,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双赢”。
“以前,一直都是种苞谷,一年忙到头,只能解决温饱,去年,丈夫患上严重的心肌炎,不能劳作,因为缺乏劳动力,好多坡耕地也不得不丢荒。”正在栽种皂角树的水塘村水塘组的贫困户张怀先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发展起了皂角种植,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算是有了着落。她不仅将自家的1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在每亩地可享受国家补助元的同时,每天就近务工还有70元钱的收入。
在皂角树栽种现场,记者看到,像张怀先一样,每天在当地就近给合作社栽皂角村民,不下百人。
“大姐,把根系铺开,覆土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三培两踩’,也就是培土3次,脚踩2次,这样才能确保皂角树的成活率……”栽种现场,项目实施主体大方县金品金果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唐芬明正在指导村民栽种皂角。
“我家四口人齐上阵,已连续栽了8天,每天每人有70元收入,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抽空回家喂牲口呢。”水塘村岩洞脚组村民郝昌友开心地说。
而在另一侧,村民们正在皂角地里套种马铃薯。据该乡林业站负责人杨亮介绍,皂角产生效益周期长,第三年开始产刺,第七年产荚盈利,第十年进入丰产期。
“为实现以短养长,在皂角地头套种马铃薯、魔芋等矮杆作物,通过‘以短养长’的方式,既增补低效期收益,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最主要的是还能增加群众收入。”杨亮说。
此外,针对群众最关心的种、产、销等问题,鼎新乡推行“三变”改革模式,走“平台公司+村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道路。农民用土地入股,每亩土地不仅可以获得每年每亩元的流转费,还能优先在基地务工。同时,村里还成立农民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组织劳作、技术培训等;引进大方县金品金果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方县万能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八家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确保群众不仅种的好,还能买出去。
据了解,截止目前,鼎新乡已发展种植余亩,套种马铃薯0亩,魔芋亩,继续巩固脱贫成效,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李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闵建华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