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在济南寻找乡愁之贤子峪心中的一抹宁静济
TUhjnbcbe - 2024/8/22 16:32:00

贤子峪:心中的一抹宁静

在平阴县城东南5公里处,有一座群山环抱的山峪,此山面向西南,极像坐东朝西的一个“函”字,因此得名“函山”。顺治《平阴县志》记载,“函山,旧名贤子峪,中有古刹,四围山色如黛,曲涧潺溪,古木蓊蔚”,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贤子峪是平阴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村落,村中有三泉庵、函山书院、观音堂、桃花流水、抱珠泉等人文自然景观,青山隐隐,古村幽幽,与世隔绝的静美,古老原始的气息,令人驻足神往。

明正德初年,也就是年,有一位叫安德长的道士访山问水间来到了这里,立刻被这块风水宝地吸引住了,于是他决心住下来,开荒种田,以此为家,潜心修道。这块至今保留完好的《创建观音堂碑》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德长,世本茌平县人,俗姓安,于正德初年云游此,爱山泉土木,遂决意与石工孙忠辇,开荒山,凿磔石,填沟壑,而筑堂基。从此,贤子峪便有了生机。

石屋、石路、石井、石桥,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似乎都有故事,几百年间,它们在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那些依据山势高低不同而搭建的各式房屋分布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完好的保留着最初主人的建造风格,给人一种古老且沉稳的感觉。古朴的树木与饱经沧桑的石房互相映衬,更显得原汁原味,古朴协调。

尽管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但这颗皂角树却丝毫没有衰退之态,依然枝繁叶茂,为世人撑起一片绿荫,福佑一方乡邻。记录着这座古村落的点点滴滴和历史变迁,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沉默的守护着这片土地,继续演绎着深山古村落的传奇。

从古至今,人们总是期盼家家万事顺心,代代人丁兴旺,贤子峪也是如此。坐落在村子半山腰的这处观音堂便是村里人几百年来敬仰的精神家园。这几块石碑清晰的镌刻着从明代最初创建到之后的几次重修和完善过程,几百年的岁月里,它们也成为记录贤子峪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观音堂坐北面南,东西三间,正面有花式女儿墙,镶有石刻隔流。前面抱厦,中间两根八棱石柱,有浅浮雕缠枝花卉吉祥图案,柱础雕有覆莲。木质门板格栅窗,简朴大方,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观音堂东侧为“伏魔殿”,是长宽各4米的正方形石结构建筑。殿顶是攒尖样式,就地取材用大石板一层一层叠加,共13层。中间镶有葫芦样式的宝顶,葫芦上还雕有莲花纹饰,葫芦谐音“福禄”,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自古以来,山水佳地总是离不开名人的存在。张宗旭,就是跟贤子峪有着深厚渊源的人。嘉庆《平阴县志》版:张宗旭,字也顛,他的父亲张承宠曾做新城(今北京高碑店)县令。张宗旭少年聪慧,博学能文。但命运多舛,入闱凡十一次,不遇。也就是说,进京赶考十一次,都没有取得名次。崇祯庚辰,因其精通经史招至京城。时拟破格大用,但张宗旭最终选择了策马而归,隐居函山,也就是贤子峪。

毋庸置疑,无论是安德长还是张宗旭,他们的出现都是结缘于这处得天独厚,群山环抱,林木茂盛,浓荫蔽日的人间仙境。这诗意而幽静的一方洞天,正是归隐之士向往的境地,他成就了安道长修炼得道的追求,也成全了张宗旭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一生。“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或许正是对他们选择来此最好的写照。

就这样,张宗旭在这块环境优美适合读书的地方建起了书院,著书立说,教书收徒,为民众和社会做了大量的贡献。良好的学风,丰富的学识,在函山书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书院建成后到清雍正八年的百年间,先后有张宗旭的儿子张中达、曾孙张峤等十人考中进士,文人墨客更是数不胜数,引领了平阴优良的学风和深厚的文脉。

贤子峪是一个能够把喧嚣和沉静瞬间切换的地方,几百年沧桑岁月的熔炼和风吹雨打的洗礼,如今的这里早已繁华不在,人去屋空。但是,那些能够抵挡住时光的文脉儒风却不会消失,置身在此,我们仿佛看见了那位贡生与他的文人墨客月下把酒当歌,花前吟诗作对,我们还仿佛听到了窗明几净的书院内莘莘学子们摇头晃脑琅琅的读书声响彻山谷。

古村、古宅的乡村风韵,永远是人们梦里的故乡。它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凝聚着世人的回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无法留住光阴,但我们可以珍惜历史,爱护文明。现在,这座古老的村落,即将被唤醒灵魂,向世人绽放它的精彩。

来源:掌上平阴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济南寻找乡愁之贤子峪心中的一抹宁静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