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皂米树之春大理潘正伟大理文艺
TUhjnbcbe - 2024/8/7 16:59:00

原创作者大理潘正伟

青山绿水伴白云,

一树繁花一树情。

百花园里赏百花,

皂角米树人人夸。

艰难坎坷不言弃,

汗水浸透红土地。

不忘初心终有福,

香飘四溢皂米熟。

附注:

家乡人习惯喊滇皂荚树为皂角米树、皂米树,把滇皂荚果实里剥离出来的胚乳叫皂角米、皂米或银片米。

家乡人尽管种树的初衷只是为了剥吃皂角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皂角米树慢慢长成参天大树,皂角米也成了一种清新的独特味道的食物,前辈们的无心之举,为子孙后代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基础。

从大的方面来说,老一辈们种下的一棵棵树木,增添了农村的绿色气息,美化了农村单一的绿化环境,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从小的方面讲,从树上摘取下来的一个个皂米果卖了就是钱。

我在农村多年,皂角米果给农家人带来的快乐时光是难以割舍忘记的,当年,十月份左右的农村人家,经济来源很少,家家户户经济都很紧张。

这个时候,栽种了皂角米树的人家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们把镰刀捧在一根长竹竿上,把皂角米果细心地割下来,在家里面剥取皂角米,或直接把皂米果运去集市上卖,每一棵皂米树都有不菲的收入,卖了皂角米果换了钱,就可以补贴家用了。

我常记得隔河相望的秦大爷,一个孤独老人,拥有不知道是哪一代人栽的三大棵皂角米树,秦大爷把这三棵树管护得很好,每年中秋前都会结出很多很多的皂角米果,每年秦大爷都可以用皂角米果换很多很多的钱,秦大爷虽是孤单一人,日子却过得滋润有味,令村里村外的很多人家煞是羡慕,村里人拉白话的时候常说:“三棵皂米树能抵一个儿子”,说的就是秦大爷的故事。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我离开家乡已是多年了,虽然也经常回家,但由于工作繁忙,呆在家里的时间很短,常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一种蜻蜓点水式的回家,因此对家乡的情况多少有些模糊,但愿村旁的那几棵皂角米树依旧还能每年开花结果,但愿秦大爷还好吧!

作者简介:

潘正伟,笔名大理潘正伟,中国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伟大诗人,云南祥云人,大理市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年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得稿费95元人民币,现居大理古城。《大理文艺》首席主稿人,《西南文学选刊》特约撰稿人,作品众多,创作了当代中国最悠闲、最释怀的作品《南诏重游》,创作了当代中国藏头诗巅峰之作《王者之音》,创作了当代中国最悲愁的诗作《千秋余愁》;代表作品《永平霁虹桥怀古》与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并称为“古今惊涛骇浪四大名作”。“人生终极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气”是诗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责任编辑:大理文艺

1
查看完整版本: 皂米树之春大理潘正伟大理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