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西京
(原创)
巩义小相菊花大军一过轘辕关,萧何勒马东望,前方村口一座茅庵,一缕炊烟摇摇旋旋,飘向正午的长空。
萧何庵前下马,见一瘸腿老伯背向着他,秋阳下,黑亮的脊梁上汗珠滚滚,一条汗巾斜搭在肩上,正围着地锅灶忙活。
茅庵临近驰道。老伯曾是汉兵,随汉王攻进过咸阳,伤残后归乡河洛巩县。前些时,刘项两军鸿沟争锋,汉军大败,不时有伤兵沿路溃退,老伯特在这搭庵设灶,救助伤兵。
老伯听到马蹄声,扭脸一见来人坐骑,脸上一惊,只见那马浑身雪白,脸骨左侧,三点黑斑,右侧,半弯黑月,下钩上挑。萧何越鞍而下,那马昂首扬蹄,一派龙驹气魄。于是,迎身而躬,问:“尊下可是汉王帐下萧丞相?”
萧何一愣:“老伯何以知老夫?”那声音,嘶哑得近于失音。
茅庵后边,一棵高大奇特的皂角树,树身数围,于胸高处陡发五个大杈,主杈刺天,四个支杈朝向东西南北,形似“五指托天”,荫遮数亩。绿荫下,一张石桌,上置一黑色陶罐,一摞子陶碗,围桌摆列数个石墩。
老伯一瘸一跛,引萧何坐在石礅上,从罐中倒出一碗金黄色凉茶,双手递向萧何:“萧相慢用。”随后,从萧何手中接过马缰:“累马不喂草,汗马不饮水。”遂牵马绕着树荫溜圈,边溜边和萧何说话。
“当今乱世,十村九空,百里难闻鸡鸣,唯萧相在关中之地,大兴仁政,为汉王扫平烽烟而‘足食足兵’。关中百姓传言,尊下骑一匹‘梨花龙驹’,马脸上天赐一黑色‘汉’字,故百姓称其马为‘兴汉龙’。今日一见此马,故知尊下乃萧相。不知当讲不当讲,萧相喉哑何以如此?”
老伯一番话,萧何大为感动。他立身,遥指轘辕关方向,说:“近日,汉王欲东征项羽,一平天下,此番我从关中带十万新军,援汉王东征。谁知一入中原,军中流行一疾,士卒咽喉奇疼,说话嘶哑,更有重者,口鼻出血,头昏欲倒。三军如此,何以东进?”说罢,满面愁容,又倒出一碗凉茶,一口气饮尽。
老伯呵呵一笑,对道:“中原之地,阴阳克生,天生一疾,地必生一治。前些时汉军伤兵经此而退,亦多有此疾,故老朽在此挖灶煮茶,以疗众苦。”言罢,遂将“梨花龙驹”系在树荫下的拴马桩上,桩前一偌大石槽,槽内清水斑亮,槽旁,一堆青草,那马一头扎入石槽,时而狂饮,时而啣草吞嚼。
此时天已过午,萧何率军寅时出发,已历数个时辰。十月将近,竟不知“秋老虎”仍如此暴烈,日晒风吹,一上午征程扬鞭,喉痛头昏,几欲浑身散架,谁知树荫下竟遇民间高人,精神陡然大振。此时,秋风拂着满树绿叶,摇着,晃着尺把长的皂角,哗哗啦啦,像无数个扇子在送风,加之连饮数碗这金晃晃的凉茶,顿觉喉内生津,一阵润心沁肺的清凉之气,在腹腔游荡,遂躬身施礼:“先生持何良方,可救我三军?祈先生教我。”
老伯抬首,手指着树捎悬挂着的大小不一、长短不齐、有青有黄、形似短刃的皂角,说道:“‘一棵树,八丈高,上边挂满杀人刀’,此当地百姓言皂角树也。此树结皂角稠密,其年境必凶必欠;皂角稀少,则其年必丰必安。是谓‘皂角稀,家家喜;皂角稠,村村愁’,今秋此树叶茂枝丰,偏皂角稀少,此天兆明岁当天下一统,百姓大安。”
老伯手指着庵前地锅灶上沸滚着的茶水,道:“这就是天送尊下以救三军之良方。”
老伯起身,引萧何朝百丈之遥的一条小河沟走去,远望,河源处一架山,形似卧狮,狮口处,数道银瀑,泻入沟内,狮山左右,簇峰纵横,潭瀑勾连,峭壁上,红叶鲜亮,松柏缀绿;近看,一道百丈宽的清流,清澈见底,鱼游虾潜,水草盈盈。河畔一道深沟,数个沟叉,长满金灿灿一望无边的菊花。
老伯引萧何走入菊丛中,掐数朵菊花,指着茎上卵形或长园状卵形叶片,那菊花苞分瓣,粒小味香,入嘴一尝,甘中带苦,遂对萧何说道:“此菊三特,一特,嫩叶可入蔬食用,生调凉拌,烹炒油炸;二特,花可作茶养生,入药医病,专治肝热喉毒,医眼肿目疼,清头昏眩晕。”
老伯虽腿脚不便,却精神奇好,引着萧何沿沟转悠。“三特,在此菊自然所赐,生长界限极强。看,一出这沟两侧,虽一篱之隔,所长菊,叶、花、味、功用,与此大不相同。慨此菊得此地地势奇特,日照充足之天时;水出深源,河清似泉之地利;世乱年灾,民皆护植之人和。当今,虽说河畔两侧人家为躲乱多避入深山,然一到节气,仍夜间护菊,或乘夕阳余辉,或借星月之光,三栽四掐头,五月饮水流,六月上草肥,七月除杂莠,八月长优蕾,九月慢采摘,十月正大收……”
萧何边看,边听,心里一阵阵激荡,此去东征,定将辅督汉王,早日还太平于天下百姓啊。
“萧相,目下正当季节,尊下可令三军派人,采摘此菊,熬煮饮用,保三日内,三军消疾,还我汉军龙姿虎威,征东取捷,以安天下。”
萧何大喜过望:“老伯,功成之时老夫自当奏明汉王,大谢您和巩县百姓。”
“尊下言重了。人民者,仁民也;百姓者,百醒也;但愿尊下辅督汉王,早安天下,广施仁政。以仁政之行,莫负百姓百盼太平之心,莫欺百姓百望仁政之百醒之目!”
萧何对着老伯,一躬到底,泪水溢出:“老人家之言,鄙当一生铭之,一生行之,不负天赐今日之遇!不负中原大地天心地恩!不负先生此言之盛德!”
夕阳下,驰道上一团流动的白云,飞也似的返回汉军大营。
三日后,瘸腿老伯攀上皂角树主杆高处,骑坐在树杈上,遥望着驰道。
驰道上,车辚辚,马萧萧,粮草辎重,旌旗蔽空,兵锋直指虎牢关……
汉高祖,又一个秋天来到。河南郡派员来巩,传下一道圣喻:免巩县百姓三年赋税,赐瘸腿老伯所居村庄为“萧相村”,该地菊为“萧相菊花”。
风云激荡,时空飞转,代代相传,有人说“萧”字笔顺多,不知道啥时候写成了“小”,也有人说,因为口误,“萧相村”成了“小相村”,“萧相菊花”成了“小相菊花”。唯独此菊本色不渝,至今创响了“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目录,依然为这方地域造福……
作者原创,首发新华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