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高青坡通讯员李国霞
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事故,英雄和烈士的故事”高潮中,我接受了负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女大精神”这个红色文化课题,心情非常激动。于是我们组织力量,到政协文史委、史志办、网上搜寻,并联系当年相关当事人,广泛搜集二野女大当年在康百万庄园南大院工作学习的史料。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挖掘整理女大的光荣传统,并积极对外宣传,把南大院这个红色遗址推向社会。
二野女大有四个分校,其中两个分校和总部都在巩义。
当年,南大院领导机关飞驰的电波,教务处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开创着二野女大的骄傲和光荣;当年,数千女大学员在这里的窑洞、祠堂等简陋的教室里工作、学习;在邙岭的麦田,洛河两岸的秋地,和群众同播共收;在节日的河堤上,在报捷的晚会上,同歌共舞。她们把红色传统光大在巩义,把红色基因播洒在这方土地。
用革命理论锻造信仰,用实际行动检验信仰。
女大学员是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隆隆枪炮声中,部分学员的丈夫在前线作战,部分学员带着孩子,既要自己学习,又要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境况下学习的。她们边学文化,边学理论,用马列主义理论,毛主席的思想,以及当时中共中央发布的各项指示、命令来武装自己的思想,以此夯实信仰的基础。并认真过好组织生活、党日活动,巩固和加强信仰之基。同时面对战争年代的各种残酷考验,检验自己的信仰。当女学员收到前方丈夫受伤、牺牲的信件,极个别学员遇到丈夫“开小差”拉拢自己“离校”时,她们互相安抚、互相鼓励,用共同的革命理想、集体的力量战胜个人情感,从而进一步坚定信仰。
严于自律的风采,初心熠熠的形象。
严格按照革命化、军事化的行为规范要求官兵师生是女大一个重要特色。正因如此,女大学员作为一个女同志、女军人、女党员、女干部,她们在工作中,自觉铸造自身三个形象:一是普通学员形象。他们从识字、写字、读书、记笔记、办板报、演节目,一样一样学,工作上象男同志一样奋不顾身,热情的和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看病、理发、收庄稼。二是普通党员形象。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做合格学员,自觉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尤其自觉从小事做起,象产妇学员不得随便到老乡家串门,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怀孕学员不准摘吃老百姓的杏,平时洗头、洗衣不准打老百姓皂角。学员之间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三是普通家属的形象。大部分学员的丈夫都是二野各级指挥员,有的是中、高级干部,她们严格按照革命干部家属标准要求自己,不准有“官太太”的思想滋生,并且自编歌曲激励自己。如《纺线歌》中唱到:“棉花线来长又长,当太太的思想要反对”、“不给爱人找麻烦,决心当一个好模范。”
乐于俭朴的生活环境,甘于吃苦的生活作风。
二野女大学员乐于在俭朴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她们的教室多是在乡村的庙宇、祠堂、院坝、树下,黑板是用锅底灰等原料涂在墙上,或木板上而制成的,白粉土当粉笔,膝盖当桌子,石头、土坯作凳,树枝当笔,土地沙盘作纸。她们甘于艰苦的物质生活,她们自己动手,收拾破窑旧屋,整理宿舍,平整道路,修厕所;自己种菜、养猪、生豆芽、磨豆腐,平时以米粥、窝头为主,节假日改善生活能吃一次蒸馍、大米,“每月有中州币两元伍角津贴”。在这样的环境生活中,她们学习、劳动、带孩子、搞宣传、加班加点赶做军人衣物、用品,支援前线,还热情的为驻地群众担水、扫地、春耕秋收。
明确的学习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野女大学员之所以能在四种压力式的境况下艰苦奋发学习,根源在于她们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那就是“做建设大西南的后备军,学好本领建设新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野女大成立,就是“为了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好新中国建设人才的需要,为了妇女彻底解放的需要”。“三个需要”激励着女学员们,为打赢“学文化”这一仗,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听、说、想、写、记”。听:一心不能二用,聚神听;说:讨论中“不知就问”、“知了就说”;想:开动机器,多动脑筋。写、记:重在记好课堂笔记,校对好笔记,并写记下个人学习收获。并用四句话概括这一方法:集中精力注意听,讨论会上多发言,我用脑子想一想,写下东西记得清。
担当宣传群众,作为文化活动。
在艰苦紧张的学习工作中,女大学员以高昂的政治热情,担当起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前线捷报,教育群众的红色志愿者责任。她们建立了完善的俱乐部,成立了红色宣传队,开办了歌咏训练班,板报编写班,培训各类宣传人才。在此基础上,自编自演街头活报剧、秧歌舞、打花鼓等等节目,那些带着时代烙印的“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夫妻识字”、“兄妹开荒”以及大量快板、对口词,每次演出,台上台下、心心相印,欢呼口号,连成一片,及时有力的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她们以自己的学习成果,写短文、随笔、诗词、漫画、谜语,反映当时世界上和国家大事,前线捷报,并把学员中的好人好事编成节目,写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