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是湖北省的省辖县级市,也是全省10个大中型城市之一、全省13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目前全市共辖3个街道、21个镇、1个乡,总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天门古称竟陵,是一座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全国百强经济县之一。天门还是中国蒸菜之乡、石家河遗址所在地、竟陵派文学发源地,有状元之乡、内陆侨都之美称。还是湖北三大剧种之一的荆州花鼓戏发源地;也是“茶圣”陆羽的故里。
古竟陵的名称极具有历史与文化内涵,也经过千百年的人杰地灵传颂,名头在神州大地包括日朝韩东南亚一带流传甚广。年,古竟陵却因为避康熙陵寝名讳被迫而更名,因古竟陵境内有天门山而改名为“天门”。
天门市在随后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竟然自然形成了分布在全域的皂市、胡市、卢市、拖市、彭市5个市镇,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这里面有哪些有趣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故事。
皂市镇在湖北省天门市区东北、皂市河畔。因多皂角树而得名。皂市竟然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古为风国地,为风国古都,故别称风城。“古风城”为何演变成皂市?相传秦朝的末年,皂市这个地方只有一条大路,路旁有一棵高大的皂荚树长得十分茂盛。有位赵姓的老太太在这棵皂荚树底下搭了个茶棚,过往的行人都喜欢在这里歇脚喝茶。
汉高祖刘邦在一次战斗中被项羽击败而逃到了老太太茶棚前,被老太太所救。刘邦登基当了皇帝后,为了报复追杀项军余党,刘军大肆杀人,很多无辜老百姓也被杀害了。但老太因为事先得到刘邦亲信的安排,通知所有村人都在自家门前插上一根皂荚树枝,使该村家家安然无恙。皂市这个名称就流传了下来。
皂市这个名称是集市,与城市无关。后面的胡市卢市拖市彭市都是如此。
胡市镇东北与皂市镇和汉川市垌冢镇接壤,西南与卢市镇、九真镇隔河相望。该南倚"两河水"(汉北河、皂市河,东连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公路,水陆交通便利,拥有水产品养殖面积2万亩。胡市镇初步形成于清朝年间,因年一在外为官的胡姓拔贡老爷告老还乡,在此修建一排店铺经商,取名“胡家店子”。后逐步发展成为集市,胡市一名就慢慢流传了下来。
卢市镇是因为镇政府驻地位于原名卢家口的集镇而得名。卢市镇自古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又是一片红色热土,中国共产党天门第一个支部就诞生在卢市镇彭家垴村。卢家口原名芦汉汊地或芦汊口。一些渔民在此捕鱼谋生,岸边有几间茅草棚子住着数户人家,因而逐渐有了集市交易。由于集市日渐红火成为了乡政府驻地。
拖市镇原名拖船埠,天门河在此弯曲狭窄,加之夏场河水由此流入天门河,水流湍急,摆渡困难,渡船摆渡只能用铁索往返拉渡,故称拖船埠。上面说法只是其一,还有一种说法是此地原名邻里铺,因为钟祥狮子口溃口,此地连淹七年,民不聊生。一次修堤官员的座船至此停泊,老百姓把官船拖上岸来,要求修复溃口堤段才放行,官方无奈只好答应,老百姓才将官船拖下水,故称拖船埠,后因此地是拖船才换来的集市,就慢慢地变成了拖市镇了。
彭市镇位于天门市南部,紧靠汉江,原名彭成河,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居民主要从事水上运输,当时尤其以运石头为多,一般运石头的船只停靠在马昌河,所以就把马昌河叫成“盘石河”,后来这个地方逐渐发展为一个集市,集市的居民又以彭姓居多,“彭”和“盘”有一点谐音,所以人们把它又叫“彭市河”。目前该镇的集镇有中心大道、解放大道等13条主要街道,主要经济以种植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等作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