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宫戏红遍半边天,各种“宫斗剧”层出不穷。除了激烈的情节,剧中的各种发型也深受欢迎,男性统统都扎着大长辫子,如今看似很有个性,实际上,清朝百姓却非常讨厌,因为他们的辫子一年难得清洗一次,很难想象,那时候清朝百姓的辫子有多脏。
清朝的金钱鼠尾辫
清朝的辫子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称呼,被称为“金钱鼠尾”。外观大概是,将男性头顶部头发全部剃光,只留后脑勺留下很小一块,梳成的辫子只有老鼠尾巴那么细,以可以穿过铜钱作为标准,被人称之为“金钱鼠尾”。
满族入关建立大清王朝之初,为打击汉人的信仰,奴役汉人的思想,消除汉族文化的影响,加强统治力度,推行“留发不留头”的蛮横政策,强制汉族百姓割发,留金钱鼠尾辫,否则要被处死。那么辫子对于清朝意味着什么呢?
众所周知,大清王朝的建立者是满族,而满族的老祖宗名叫女真族人,属于草原游牧少数民族,他们多数信奉“萨满教”,这个宗教教义对辫子非常重视,甚至死后都要带回家乡安葬,然后刻上自己名字,如此才算魂归故土。
辫子对于清朝的统治十分重要,然而事关百姓的日常生活,却增添了不少的麻烦。
清朝辫子难得清洗一次
在清朝影视剧泛滥的今天,不难发现,清朝男性的辫子又长又粗,打理起来非常困难,不仅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还要占用很多物资,所以,当时的人们间隔很长时间才会清洗一次辫子。很多人好奇,清朝的辫子到底有多脏呢?
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洗漱用品的生产制造和现在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古代全靠纯手工制造,现代则是流水线机器作业;
古代生产原料匮乏,现代各种合成原料五花八门,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古代人口基数大,据统计,清朝人口最多的时候已经到了数以亿计的地步,每个人都要清洗辫子,那么折合成洗漱用品,假如坚持每天每天洗一次头发,这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根本不现实。
清朝晚期,有一位英国的传教士名叫麦罗德,他游历了大半个清朝国土,他这样评价清朝的百姓,清朝的女人脚很小,男子都扎着很长的辫子,但是只有很少数的贵族,才经常打理,大多数老百姓很长时间才清洗一次,因此大多数老百姓的辫子上,都散发着霉味和臭味,相当难闻。
清朝辫子的三种清洗方法
清朝百姓清洗辫子所用的用品也大不相同
第一种贵族和有钱人多数使用的猪苓,甚至在里面还会添加香料,其作用和今天的香水一样,使用之后有种淡淡的清香,因此备受人们推崇,可惜价格太过昂贵,只有极少数上层的贵族有条件使用。
第二种普通人一般都使用的皂角,效果相比猪苓差距较大,然而,皂角对于多数老百姓而言,也是一种奢侈用品,非特别重大的日子,平时基本都不会使用。
第三种穷人使用的豆腐水。多数贫穷百姓长时间不清理辫子,会发臭、发痒,后来人们发现,将水豆腐的水装在坛子里,煮开之后清理头发,有很好的止痒效果,而且相比猪苓和皂角,这种东西更加便宜,也是很多贫穷的百姓,就用豆腐水充当皂角。
即使这样,不管是富贵人家还是普通人,清洗的辫子的次数仍然很少,富贵之家好一点,隔两周清理一次,穷人往往都是一月甚至数月清洗一次,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原料缺少和难以寻找之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一,清朝水源比较缺乏,而且极不方便,根本不能供应所有人经常去洗漱;其二,清朝清洗辫子也是有专门的机构的,就像如今的理发店一般。所以,清朝人洗发也是需要付钱的,而古代经济发展缓慢,普通百姓温饱尚不能完全解决,花钱在整理仪容对于他们来说,这种行为太过于奢侈。
古代百姓对头发十分重视,曹操因其战马踩踏百姓庄稼,为明军纪“割发代首”,把头发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
古代流传着“生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把头发看做“孝道”的标志之一,清朝初期,很多百姓因为不愿割发,留这种金钱鼠尾辫而被处死。显而易见,如果有条件,清朝百姓的辫子绝对不会那么脏。正是因为落后和贫穷,才导致了百姓没有条件打理,给人留下清朝的辫子很脏的感觉。
对于清朝辫子的回忆,一位英国美女记忆深刻
所有人都知道,晚清时期,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打开清朝封闭百年的大门,当时的清朝军队被侵略者戏称为“辫子军”,如果清朝政府给英国人留下的是落后、愚昧的印象,那对于清朝的辫子,英国人的印象则是一个“脏”字。
据一位英国美女回忆,她跟随丈夫来到中国,发现清朝百姓男子都留着很长的辫子,看起来非常复杂,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但是近距离观察以后,她却发现人们的辫子多数都很邋遢,不仅头皮屑一目了然,由于长期疏于清理,辫子上都是头油,看起来非常的脏。
吃饭的时候,她很不喜欢和扎着辫子的清朝男子一起吃饭,因为她感觉这些辫子很脏,看到就想吐,吃饭难以下咽。
其实,清朝的辫子体现了一种社会现实,那就是如果国家落后,百姓生活水平得不到保证,就会造成很多不良结果。
就像清朝发展落后,导致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时刻为生计奔波,辫子不及时清洗又油又脏,自然会受到其他国家的鄙视,正如这位英国美女,嫌弃清朝百姓的辫子脏,做出不加掩饰的侮辱性评价。